APP下载

中职焊接专业实训创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2020-09-21林闽智

科技创新导报 2020年18期
关键词: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教学资源

林闽智

摘   要:焊接技术研发与应用的不断深入,使得工程建设与机械制造等相关产业进入了蓬勃发展的产业,随之而来的焊接人才缺口不断扩大。新时期,人才市场的需求标准发生了转变,对实践型、高素质的人才需求量上涨。为满足工业产业现代化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保障,中职院校应在加强实训教学管理的基础上,通过产教结合,深化与企业间的实训融合,合理利用焊接专业教学资源,平衡实践课程与理论教学的比重,面向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专业焊接人才。

关键词:产教结合  校企合作  能力调整  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0)06(c)-0199-02

焊接专业的技术教学,将培养焊接专业职业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不仅注重学生的理论基础巩固,同时,还需要通过实训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针对现阶段焊接产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中职院校应立足于专业实践教学情况,在全面提升实训基础建设投入的基础上,通过顶岗实习、校内实训、工学交替等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创新实训教学形式,为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提供更广阔的平台,逐步落实新时期焊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1  当前阶段焊接实训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实训教学形式单一

在中职专业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对现代教育技术接受度不高,采用传统的板书、练习等方式,严重影响着知识的学习和吸收。更为甚者,会造成部分学生的厌学等行为。中职学生群体由于年龄、性格、阅历等方面的特点,自主学习的意识相对薄弱,需要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课堂注意力,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实训活动。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差异化发展需求,导致课堂教学氛围沉闷、学生实践操作课程参与度不高等问题。

1.2 课程规划不合理

中职院校在开设焊接专业时,应结合专业人才培训目标、岗位就业需求与学生职业规划等,对课程进行科学规划。但现阶段,由于课程时间、教学理念、实训基础等方面的限制,教师普遍更重视理论课程教学,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的比例不均衡,尤其在教学初期,大部分属于理论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无法有效对照,导致部分学生知识体系不完整,影响了专业教学效果。与此同时,由于焊接技术的实践演练具备一定的危险性,学生的实践技能操作水平相对较差,教师往往需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但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使得实训教学的管理难度有所提升。

1.3 实训基础建设投入不足

焊接教学作为一门应用型的专业,在开展实训教学时,不仅需要为学生提供可靠的实训环境、设备与专业的指导,同时,还需要做好安全管理,通过双师型教学,结合实际岗位需求,帮助学生调整对应的能力体系,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实现岗位零距离对接的目标。然而,现阶段,从实践教学管理方面来看,中职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校企联合教学项目、实训设施更新等方面投入不足,一方面,教师团队整体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对焊接技术的前沿信息、专业就业情况等了解不全面,专业指导能力有待加强;另一方面,实训教学的环境、设备等相对陈旧,操作程序更新速率较慢,无法满足学生学习新技术、锻炼实践技能的需求,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

2  创新焊接专业实训教学模式的有效路径

2.1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调整

中职院校的专业教学是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优势、提供社会需求的专业化人才为基本目标的。因此,在实训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应以岗位需求标准为导向,确定专业教学目标,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调整。针对企业生产的产品需要确定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内容,同时在教学中引入质量控制和效率控制的机制,建立起现代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应以专业技能、综合能力、职业素养等为目标,构建起综合性的实训教学模式,通过工学结合、校内实训、顶岗实习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实训机会;另一方面,在顶岗实习过程中,让学生主动融入工作环境中,通过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实现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2.2 平衡理论教学与实训课程的比重

在开展实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专业教育理念,平衡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比例,创新融合现代技术,优化课程设计与规划,调动学生参与实训活动的主动性。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微信、QQ等信息平台,向学生发送最新的焊接技术研究、应用信息或参与实训的安全管理规定等,让学生事先进行预习,在教学前对技术应用流程有一定的了解,提升实训教学的质效。除此之外,要创新焊接专业实训活动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应用性、职业性,课程设置要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符合工作岗位对知识结构的实际要求,结合新时期的焊接岗位能力需求、职责、工作形式等,对课程规划、目标与内容进行调整,提供形式多样的实训途径,加强前沿知识、理念的引进,为学生能力结构、知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夯实基础。

2.3 强化实训教学硬件基础的建设投入

焊接专业的实训教学需要一定的环境、设备等硬件支持,才能通过实际操作切实提升学生技能应用水平。为此,中职院校应加强实训基础的建设投入,完善实训基地,如通过与多家企业签署长期的合作协议,让毕业生通过实训基地完成实训教学和顶岗实习工作等,发挥实训教学在人才培养上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在实践人才培养方面的支持作用。在加强与企业专业教学联合的同时,规范学生在实训基地的技能培训教学,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与此同时,应该积极引进先进的焊接技术、设备,教师在全面掌握新知识体系后,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指导,让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职业就业的需求变化,提升就业竞争实力。

2.4 结合专业就业形势,对配套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行调整

专业教学评价机制是检测焊接专业教学效果、衡量学生综合学习与就业能力的重要标准。新时期,焊接技术应用方向、产业结构改革与经济形式的变化等,对人才市场的结构、需求等都产生了相应的影响,中职院校应合理对评价机制进行调整,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检查教师教学情况,督促学生学习、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从新时期产教结合实训模式的角度出发,在对学生专业基础、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考评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知识结构、适应能力、职业观念等进行分析,建立起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评价机制,应该以职业标准为导向,建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评价机制,结合学校、社会、企业等多方面的评价结果,深入了解学生的职业规划,更准确、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个人能力。

3  结语

中职院校是以培养专业化、实践性人才为主要目标的专业教育机构,新时期,产业发展形式的变化与技术的快速革新,对应人才需求的转变,使得中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针对性的调整,才能更好地协调学生职业发展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的关系。为此,中职学校应在创新教育理念的培养下,拓展学生的实训渠道,利用与企业间的联合管理,加强实训训练,帮助学生完成理论与实践操作间的过渡,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王万川.新时代高职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8(2):42-46.

[2] 潘婷.构建中职会计专业校内实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6(36):169.

[3] 张瑜.关于高职焊接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1):146.

[4] 田宝华.中职焊接专业实训创新型教学模式探究[J].经贸实践,2017(6):159.

[5] 刘强.中职焊接专业实训创新型教学模式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18(2):155.

[6] 韩玉明.焊接专业教学中实训模式应用的重要性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8(12):230.

猜你喜欢

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教学资源
职业教育实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土木工程科研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