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嘉峪关:苍凉亦有烟火气

2020-09-21罗米

瞭望东方周刊 2020年18期
关键词:嘉峪关

罗米

甘肃嘉峪关雪山下的城楼

长城历史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所以有不少重要的关隘历史极为悠久,相比起来,建成于明代的嘉峪关只能算是“小字辈”。

但嘉峪關是规模最大的长城关隘。其修建工程浩大无比,从洪武五年开始,一共花费了168年,历经了十个皇帝,“天下第一雄关”才最终完成。从此,在茫茫戈壁间,那座关楼像是一位站得笔直的孤傲英雄,凛然迎击着西来的风沙,给人雄浑苍凉之感。

但嘉峪关有的不只是苍凉。由于此地是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汉代已在此处设下了玉石障,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里聚集了一大批军民驻扎囤垦,阡陌田畴铺开,袅袅炊烟升起,浓浓的生活气息被记录在了魏晋南北朝的彩绘砖画里。

有文有武

嘉峪关位于嘉峪山麓与黑山山麓之间,绵延千里的河西走廊南北山系恰好在此合成了一道最狭窄的冈谷,具备了建造关隘的有利地形,不过,从嘉峪关往西是一片广阔的平地,所以嘉峪关也属于平地起关,需要建造相当长的边墙,才能把南北两侧的山麓连结起来,起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

建成后的嘉峪关更像是一个巨大的城门,门外是西部外邦,无论是使节、商旅还是行人,他们只有穿过这道雄关才能进入中华腹地,这里也就成为他们了解中国的第一站。

赫然居中的关楼,展现着中国的坚毅气度。黄土夯筑的城墙在它身下铺开,烘托出它的宏伟和沧桑。这里的城关格局一定给初来中国的人留下过深刻印象,因为它们“太中国”了。

由于关楼是承担着军事防卫重任的关隘,因此基本配置一应俱全,比如城门四角上的角楼以及瓮城、马道等,但军事功能以外的小建筑,就是另一番样子了,诸如文昌阁、关帝庙、戏台等,它们代表的是中国人内心的平定祥和与骨子里的幽默达观。

城里的守备官员“办公室”是文昌阁,这是很有意思的设计。文昌帝君是道教中的神仙,传说中他掌管文运功名,保一方文风昌盛,自从科举开始兴盛,各地供奉文昌帝君的文昌阁香火就很旺。不过,对于嘉峪关来讲,读书科考远不如军备防务要紧,于是文昌阁在这里似乎显得有点风格不搭。

但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一定会有读书人,文昌阁慢慢汇集了嘉峪关的读书人,最后终于名副其实。

在雄关上读书,温良恭俭的书生也会多几分豪气,温柔敦厚的诗文里也会多一点寒光,这倒成就了这个西陲边地特殊的气韵。

关帝庙倒像是文昌阁的呼应,恰好形成了一文一武的格局。明初成书的《三国演义》让民间的关公崇拜达到新的热度,恰好这里又是个需要勇武的地方,拜关帝就更加理所应当了。到了明末,关帝又多了一重身份——武财神,关帝更加“招人喜爱”,全国上下对关帝庙的建造也就更有热情。君子爱财,人同此心,来这里烧香拜关帝的人中,求财的或许比求胜的更多吧。

嘉峪关的生活还是略显枯燥,所以到了乾隆五十七年,这里又建了戏台。终于,文人忙着读书,武人忙着操练,无论是谁都有神可以求财,有地方可以娱乐,这样的生活已然有滋有味。

边关炊事

其实,从魏晋南北朝的彩绘砖画里可以发现,早在建关前的一千年,嘉峪关生活气息就很浓郁。

这些砖画图案很简略,画家完全像是信手拈来,用墨线勾勒出轮廓,再随手涂上几片石黄、土红、白、灰、红等简单色彩,便勾勒出活泼明快的形象来。其中很大一部分表现的是繁忙的劳动,这也是此地的生活主调。画面上有犁田、耙地、打土块、打谷、喂鸡、蚕桑等常规性农业劳作,农具和耕作方式与中原无异,据考证这里先进的农耕技术正是由避难的中原人士带来的;此外,这里的劳作还有很强的地域特色,比如砖画上有不少放马、放骆驼、放羊、挤羊奶的画面,还有骑马射猎、放鹰猎兔的场面,其中不乏女性形象,充满边塞的豪迈和粗犷。

炊事场景中,炊具的丰富程度让人惊讶,它们已经涵盖了蒸、煮、烧、烤、烹、炸等烹饪方式,厨师们烧火做饭、杀鸡宰牛、切肉烤串、制作面食的场面也一应俱全。

西北的生活条件总体而言算不上太好,但人们想尽办法让生活更加富足,尤其是这里的官员和地主们,他们的生活仍然保持着相当的排场,从画面上也可以看到丰富的炊事和娱乐场景。

炊事场景中,炊具的丰富程度让人惊讶,它们已经涵盖了蒸、煮、烧、烤、烹、炸等烹饪方式,厨师们烧火做饭、杀鸡宰牛、切肉烤串、制作面食的场面也一应俱全。物质丰盛,娱乐活动也同样精彩纷呈,弹唱、器乐、歌舞、博戏、杂技等令人眼花缭乱。

葡萄美酒夜光杯

如果单看这些画面,几乎感受不到什么边疆气息,更感受不到这里是军事要塞,直到大量的出巡、屯垦、驿传、兵马出行、屯营、军账画面跃然眼前,人们才清晰地意识到,这里从来不是太平的世外桃源,战争和死亡的威胁从来没有远去。

一幅《驿使图》砖画,一下子把我们拉进战报频传、八百里加急的紧张氛围里。

这是中国最早的“邮递员”形象,在战争前沿阵地出现他们的身影是顺理成章的。

一位头戴黑帻的驿使骑着枣红马一路疾驰,一手紧握缰绳,一手举着一片长长的东西。这东西叫做传符,是古代驿使通行的凭信。因为速度太快,马儿已经四蹄腾空,尾巴飘在身后形成一道粗粗的直线,驿使的袍子也被风吹得鼓鼓胀胀,想来传递的信息应该相当紧急。

在古代边关,这些驿使传递的消息时常关乎个人生死、战争成败甚至国家存亡,实在是名副其实的重任在肩,驿政的兴废常常涉及一个国家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诸多方面,所以又有人称邮驿为“国之血脉”。这幅《驿使图》年代最早,画面也生动传神,所以后来就被选作了中国邮政的标志。

长烟落照,沙场点兵,这样的地方没有酒是不行的。所以,嘉峪关不仅有最醇的酒,还有最美的酒杯。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虽然王翰写就《凉州词》的时候嘉峪关还不存在,但这里作为丝路要冲,葡萄美酒早已弥漫在空气当中,夜光杯也早已誉满天下。

据考证,夜光杯的材料是产自祁连山的祁连玉,由于玉色墨绿,青翠欲滴,在视觉上便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效果。之所以名为夜光,是因为它壁薄透光,尤其当人们把装满美酒的杯子置于月下时,杯中月光粼粼,实在是酒不醉人人自醉。

当夜深人静,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都在夜色中消失,只有那月下一点晃漾的酒色微光,在向猎猎的朔风诉说着这个边塞城关全部的浪漫。

猜你喜欢

嘉峪关
嘉峪关魏晋墓壁画砖反映的丝路文化
雄关背影
风中嘉峪关
嘉峪关之行
首届丝路天使总决赛在嘉峪关举行
论图书馆的开架借阅
简论嘉峪关魏晋墓砖画反映的女性服饰
“关照”来自嘉峪关
明清时期“嘉峪关诗词”风格探析
叩访嘉裕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