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代年轻人的震动与冲撞

2020-09-16傅尔得

摄影世界 2020年9期
关键词:非洲世界环境

傅尔得

《脱缰世界& 摩登上海》,陈荣辉 摄

《雕塑品》,致颖 摄

高台当代艺术中心的展览“脱缰世界2020”中,十位来自两岸三地的创作者以他们对周遭及世界环境变动的敏锐感知,为我们展示了当下世界的流动与丰富。他们都有在国外学习、生活的经验,也都切身感知到环境的不同和世界的变化。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世界政治经济权力关系的流转,也看到了他们内心世界于这变动中的反映,更看到了他们对未来环境的预测与隐忧。

从艺术品流动看世界格局转变

在探讨世界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及其力量的流转上,年轻艺术家致颖的图像可谓四两拨千斤。致颖善于运用多媒体的复合式创作,揭示世界范围内的历史及现实层面与不同国家、利益集团之间的权力关系和力量消长。无论是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文化及人类学价值的追寻,还是更为重要的、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探讨,致颖都能以适当的创作来进行多层意义的综合表达。

这次在高台当代艺术中心所展览的双频录像与摄影作品《雕塑品》,是致颖近年来持续对中国与非洲之间的关系所进行的纵向与横向探索的四个作品之一。《雕塑品》的录像部分,不仅反映了欧洲对其在非洲殖民时代所非法获取的文物和艺术品的处理,更通过中国收藏家谢燕申,牵引出了当下非洲与中国的紧密联系。谢燕申是几内亚湾非洲国际艺术博物馆的馆长。他在非洲的30年间,从非洲的40多国陆续收藏了近万件艺术品。近年来,他陆续将其约一半的收藏捐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

艺术品的流动,是其背后政治和经济力量转变的结果。在法国大革命之后成为博物馆的卢浮宫,其收藏不仅有皇家收藏,拿破仑四处征战而带回的战利品使卢浮宫的展品得到了空前的扩充。当然,装满了人类社会几乎每一个角落的珍贵艺术品的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等世界级的博物馆,便代表了英国和美国在不同时代对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和政治力量的掌控。

随着二战之后非洲兴起独立浪潮,非洲各国陆续摆脱了欧美的殖民。几乎放弃了非洲的欧美将非洲视为不稳定、移民和恐怖主义来源,与之相反的是,中非关系却突飞猛进,中国对非洲的经济援助推动了非洲国家经济的发展,中非关系无疑正在改变整个非洲大陆的商业和地缘政治重心。

在《雕塑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致颖模仿了法国前文化部长、作家、公共知识分子安德烈·马尔罗(Andre Malraux)在1954年所拍摄的一张流传甚广的照片。地板上铺满了安德烈·马尔罗的《想象博物馆》的书稿,而致颖也站在一堆艺术复制品前,复制品是对将远方的雕塑或绘画变成随身携带之物的隐喻,只是致颖旁边的照片不再是安德烈·马尔罗旁的雕刻半身像,而被他换成了科幻电影“终结者”的形象。这一故意为之的更动,是致颖对中非地缘政治现象的未来的思考与预想。

《美國风景》,廖逸君 摄

《家》,徐冠宇 摄

影像记录全球化的变迁

自199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叙事一直稳定地占据着主导,但如今,世界局势正在发生剧烈变动,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以其前所未有的破坏力叠加在这动摇的局势之上,全球的政治经济生态将去往何方,成了当下最令人担忧的未知。在中美关系正由合作逐渐转为对抗这个议题之下,我们可以从陈荣辉和廖逸君的作品中感受到这种关系在逐渐转变过程中所呈现的蛛丝马迹。

廖逸君的《美国风景》是她十多年前到美国中部城市孟菲斯就读摄影研究生期间的创作。廖逸君的作品,无论是色彩还是构图上,都呈现了一种典型的美国式景观,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她作品中所吸收的美国彩色及景观摄影师威廉·艾格斯顿(WilliamEggleston)、史蒂芬·肖(StephenShore)、乔尔·迈耶罗维茨(JoelMeyerowitz)、乔·斯坦菲尔德(JoelSternfeld)等的丰富养分。十多年前,从经济正蓬勃向上的上海抵达发展已停滞不前的孟菲斯的廖逸君,记录了这座美国中部城市的破败之美。

孟菲斯不仅是灵魂乐、蓝调和摇滚乐的发源地,还因马丁·路德·金在此被暗杀而成为黑人争取民权的象征之地,但这些并不能阻止这个早期的棉花交易中心逐渐黯淡。自1970年代以来,其GDP和人口的增长便开始停滞,这主要源于产业外移,当地企业为了更廉价的劳动力纷纷迁移到海外,而这之后,来自中国的进口棉花产品等又给其纺织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失业率随之愈发升高。

《南疆》,马海伦 摄

而“美国衰落说”似乎总是与“中国崛起”的叙事相伴而生,陈荣辉的作品则呈现了处于世界另一头的“世界工厂”——中国的加速发展。此次展览的《脱缰世界》、《摩登上海》,均展示了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与郊区间主题各异的游乐园场景。在一个全国各地日益千篇一律的环境中,陈荣辉还能对周遭的人、事、物保持感知与体察。他那四平八稳、一本正经的构图之下的荒诞感十分吸引人,无论是夸张或稍嫌俗气的色彩,还是杂糅了各时代与各国的文明和建筑等,都像是包裹了文化野心但实则娱乐至上的暴发户在急于展示自己拼凑而来的绚烂与辉煌所暴露出的混乱。乘坐全球化的顺风车以来,中国在近二十年高速的经济发展下,经济与文化发展的断层日益明显,这都在陈荣辉那些既荒诞不经又引人入胜的超现实场景中展露无遗。

疫情期间,我们切身体会到创作语境在继续发生变化,中国的外部环境正日益不稳定,我们大概很难在疫情之后一如既往地享有一个开放、自由、互利共赢的全球化状态。彼时,若我们再回来看他们的作品,或许会感受到更强烈的寓言气息。

《四谷悠声》,刘茜懿 摄

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新思考

环境的变动使创作者向外表达世界,刘茜懿的作品《四谷悠声》便展现了她所生活的日本东京四谷的街道上的城市化改变。创作若离开了语境,作品的艺术性则会让位于装饰性,特别是对于摄影而言,语境所指涉的内容,主导了作品的意义。当创作进入一个更为自由的状态,创作者大多由外向式的对环境的反映转变到向内的自我生命经验的挖掘。所以,我们看到廖逸君在《美国风景》之后,创作了以她和男友之间关系为基点、对两性关系进行长期探索的项目《实验性关系》,也看到了陈荣辉在进入耶鲁艺术学院摄影系之后,开始尝试对内探索自己精神和内心层面的作品。

移居美国生活的徐冠宇,在不同的环境之下,自然获得了一种同性身份的解放、包容、理想的生活状态。他在不同的环境之下所展现、重塑的自己,根据自身性别、身体、身份政治创作了《家》。他用一种影像物化的方式所构筑的装置性布陈,对自己在国内父母家的空间进行了一种强势入侵。父母房子内的印刷品和照片,以无孔不入的势头进入了一个有着传统力量和偏见风险的空间,以试图进行一种身份权利的宣示和抗争,展示出一种对脆弱性和依赖性进行公正对待的请求,同时也表达了对包容与破除偏见后家庭情感再次连接的渴望。

谈思远影像装置作品《身土不二》现场图

戴馥任作品《健康,出生与母语》现场图

王天慧音频作品《MAMA》现场图

环境与空间是徐冠宇该创作主题的有力支撑,而经历过在不同的环境下的生活,会让人对原先的环境产生一种新的审视,进而在不同的文化下重塑自己。因此,距离成了观看的重要条件。当在纽约生活了八年的马海伦,回过头来重新看待新疆时,她不再只是带着作为新疆人的固化式审美标准。这次展出的作品《新疆时尚指南》《南疆》,马海伦带着纽约、伦敦等一线时尚之都的国际审美,对她在新疆成长过程中的生活点滴和视觉记忆进行了重塑,我们在其掌控出色的画面中,看到了独特新疆的同时,也看到了普适性的国际流行审美。

谈思远的装置及影像作品《身土不二》,增加了我们认识徐冠宇和马海伦作品的维度。谈思远对兰花的生长空间进行了人为隔断,使其在没有土壤的空气中生长,但兰花最后对土地的执着回归,则更为直观地诠释了尽管在距离与空间的隔离之下,尽管在不同的环境之下,人与物都有着抵抗世俗与精神意义上的疏离与缺失,并最终渴望与原本环境连接的本能。此时,我们再看看同一展厅中戴馥任的装置《健康》《出生与母语》,以及王天慧的音频作品《MAMA》时,便会对先天环境与后天选择之间的脆弱与缺失产生共振,毕竟,无论环境如何剧烈变化,无论我们迁移到多么不同的环境中生活,对母胎环境的依赖与连结是不会改变的内心需求。

许毅博影像装置作品《自愈功能》现场图

在这次展览中,跨媒体艺术家许毅博的作品,代表了环境变动的未来层面。在5G、區块链、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人工智能、生物工程和量子计算等发展都势不可挡的当下,许毅博的影像装置作品《自愈功能》展示了人工智能发展与人类之间关系的未来性思考。

综合来看,此次高台当代艺术中心“脱缰世界”展览中的十位创作者,都是在中国市场化改革、加入全球化和经济高速增长的几十年的浪潮中成长起来的。他们也都作为参与者,到世界各地去学习、生活,带着原生文化和世界各地的文化进行着碰撞,并感受着时代的变化。从他们的创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一代年轻人身上的传统文化、普世价值、当代生活,以及所经受的环境的震动与冲撞。

猜你喜欢

非洲世界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非洲反腐败新观察
非洲鼓,打起来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非洲的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