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熊廷弼: 一个悲情式英雄之死

2020-09-16最爱君

领导文萃 2020年17期
关键词:天启辽东万历

最爱君

大明天启五年(1625年)八月的一天,56岁的囚徒、辽东经略熊廷弼被押往刑场。提牢主事张时雍看到熊廷弼的胸前挂着一个小布袋,问他:袋子里装着什么东西?熊廷弼答:我的无罪申辩书。张时雍又问:你没读过《李斯传》吗?里面怎么说的,囚徒不能上书!熊廷弼驳斥道:是你没读过《李斯传》,这句话是大奸臣赵高说的。说完,熊廷弼将申辩书交给张时雍,请他转呈天启皇帝朱由校,然后引颈就刑。

一代守辽名将,就这样悲情收场。可惜,朱由校没有替他平反,随后即位的崇祯朱由检也没有替他平反。

大约100年后,明朝敌人的后代、早已坐稳了帝国江山的乾隆,读到熊廷弼的事迹,一针见血地指出:“明之晓军事者,当以熊廷弼为巨擘。读其《陛辞》一疏,几欲落泪!而以此尽忠为国之人,首被刑典,彼其自坏长城……”

的确,明朝自坏长城,该死。

熊廷弼第一次被派往辽东,是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任务是,调查镇守辽东的老将李成梁。那一年,熊廷弼不到40岁,李成梁82岁。

熊廷弼是科举出身,不是职业军人,但他性格刚烈耿直,具有大无畏精神。万历派他巡按辽东,调查李成梁,估计正是看中他这一点。

随着调查的深入,熊廷弼发现了李成梁更多的问题。李成梁是辽东本地人,以前作战神勇,全赖他的一帮家丁。这帮家丁与李成梁结成了利益共同体。早年,李氏集团为了自身发展,想要建功立业,与朝廷想要御虏靖边的意志一致。因此,虽然不时出现冒领战功、掩败为胜的事,但总体上,李氏集团破敌立功,战绩还是辉煌的。

不过,朝廷第二次起用李成梁后,李氏集团的利益已经板结,无论对内对外,他们都宣称并由衷地认为:辽东任何一块土地,没有李氏镇不住的。这时的辽东,针插不进,水泼不进,整个官员系统都出自李氏门下,其他人一去,待不了几天就会被轰走。所以说,万历选中熊廷弼进驻辽东巡视,目的已经很明显。明朝皇帝最怕的事,不是外族寇边,而是内部形成地方山头,尾大不掉,所以任命文官武将,一定要形成牵制,防止一人独大。当时,多少名将的悲剧,均是肇始于这种政治平衡术。

但熊廷弼忠心耿耿,似乎没有觉察到自己成了皇帝的枪手,更没有预料到李成梁的命运,将来会在自己身上重演。他认真做事,详细调查,欲置李成梁于死地。在他眼里,李成梁的所作所为,根本不是为了朝廷边境安全,而是为了个人及集团的私利。

没想到,老道的万历却觉得可以收网了,下了一道诏书,称赞李成梁“镇辽年久有功”,应予以恤典,让李成梁体面地退休,逐渐让出了山头——不让任何势力占据绝对优势,这是皇帝们深信不疑的领导艺术。

熊廷弼第二次被派往辽东,是万历四十七年,准确地说,是该年六月,萨尔浒之战后约三个月。任务是,作为辽东经略,去收拾残局。

他当年巡按辽东,三年时间,兴屯田,筑堡垒,严厉整军,从不姑息养奸,使辽东风纪为之大振。朝廷上的官员有目共睹,不管愿不愿意都必须承认:熊廷弼不仅是摧毁地方山头的“枪手”,或许还是能够救时弊、挽颓局的大才。

但熊廷弼多少有些郁闷。他在南直隶(今江苏南京)学台任上,主持科举考试,秉公录取,淘汰了一批不学无术却企图走关系的官绅要人子弟,而这些子弟大多是东林党后人。熊廷弼因此得罪了东林党,从此陷入无尽的党争之中。

数年后,发生了萨尔浒之战。这次战败,是明朝与后金战争态势的一个标志性转变。明军在辽东的军事形势急转直下,由攻势变成了守势,由优势变成了劣势。如何收拾辽东残局,成为一块烫手山芋。蛰居老家多年的熊廷弼,这时才被人想起来。

经过一年的整顿和治理,熊廷弼在辽沈要地构建起一条依托军堡、积极防御的战线。万历四十八年,努尔哈赤曾率重兵来攻,结果被明军打得狼狈而逃。熊廷弼固守的辽东,一时固若金汤。然而,这一年,在帝国的核心,一场前所未有的权力重组正在进行。

这年七月,万历驾崩,泰昌皇帝即位,一个月后,又死于红丸案。紧接着,天启皇帝朱由校上位。朝中党争激烈,你死我活,远在关外的熊廷弼未能幸免。

当初,熊廷弼接手辽东残局时,最怕的不是敌强,也不是兵弱,而是御史言官的牵制。现在,他的担忧终于成真。天启皇帝上位后,朝廷中主张速战的一拨人,声称看不惯熊廷弼的防御战略,指责为龟缩战略。他们要的是战争的结果,而不是为战争做准备。

天启皇帝派了一个叫朱意蒙的人,赴辽东调查熊廷弼。朱意蒙与熊廷弼没有私交,但他调查后力挺熊廷弼,说熊廷弼有才干,力挽颓局,又有口碑,爱国爱民。这样的雄才大将,怎能轻易定罪呢?但是没用。熊廷弼还是从辽东经略的位子上被撸了下来,郁闷还乡。

熊廷弼第三次被派往辽东,是天启元年,任务仍是收拾残局。

此前,他被弹劾下台后,袁应泰接替他出任辽东经略。袁应泰不懂军事,一意迎合朝廷中速战速决的叫嚣,盲目进攻后金。

袁应泰上任仅三四个月,辽沈之战开打,奸细们轻松打开了沈阳城门。被熊廷弼称为“神京左臂”的沈阳,很快沦陷。紧接着,辽东首府辽阳也被努尔哈赤攻占。明军一路向西,退守到了辽河以西。袁应泰见大势已去,举家自杀。朝廷上下,一片悲观、恐怖的氛围。这时,他们又想起熊廷弼了。

上任后,熊廷弼继续坚持他原来的防御战略,以时间换取空间,但矛盾随之而来。他在京师时,就向朝廷求兵、求饷,结果到出发时仍无着落。这让他的计划实施陷入被动,用他的话来说,“持空拳而與贼搏”,我没有这个本事,相信也没有哪一个大臣有这个本事。

天启二年,五月,正当兵部尚书张鹤鸣奏请撤掉熊廷弼,而王化贞则高喊秋天即可听捷报的时候,努尔哈赤亲率五万大军,渡过辽河,轻松拿下了辽西重镇广宁。王化贞不得不仓皇往山海关方向逃窜,途中遇到率兵前来救援的熊廷弼后,忍不住痛哭流涕。熊廷弼讥笑他说,说好的六万大军一举荡平辽阳呢?说罢,熊廷弼带兵殿后,护送溃散的军民撤到山海关。

广宁之战溃败,结果是熊廷弼和王化贞都被下狱。虽有少数正直官员为熊廷弼喊冤,说他处处受掣肘,不得施展,不应为战败负责。但此前力撑王化贞的叶向高、张鹤鸣等东林党人,为了摆脱罪责,不断将脏水泼向熊廷弼。

天启五年八月,熊廷弼含冤被处死,死后“传首九边”。而对广宁溃败负有首要责任的王化贞,后来从东林党投靠了魏忠贤,受到庇护,直到崇祯五年才被处死。性格决定命运,站队决定生死。明朝末年,政局黑暗到如此地步,亡了也不奇怪。

熊廷弼死时,坚信自己是无辜的,要为自己上疏辩冤。但直到明朝灭亡,他都未能得到平反。崇祯当政后,魏忠贤伏诛,有正直官员接连上疏为熊廷弼讼冤。最终,崇祯允许熊廷弼的儿子为他收葬,仅此而已,既没有抚恤其家室,也没有恢复其官爵名誉。

从崇祯的角度考虑,他当时面临着比辽东更加焦头烂额的局面,袁崇焕许诺他五年复辽,结果却来了个“己巳之变”,即使诛杀袁崇焕,也不能解恨。在这种情况下,崇祯怎么可能去为原辽东经略熊廷弼平反。在他眼里,要为熊廷弼平反,等真的有人实现复辽希望,也不迟。然而,终其在位17年,只等来了亡国悲剧,对于熊廷弼的平反,也就不了了之。

熊廷弼未能平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东林党在崇祯朝得势,向来非我同志的熊廷弼,自然不会被他们奉为榜样,他们宁愿人们尽快把他忘记。

在当时党争内斗盛行、价值取向错乱的年代,即便面临亡国危机,国家利益也被各派置于集团利益之下,难怪连乾隆都要骂明朝是“自毁长城”。

(摘自《百家讲坛》)

猜你喜欢

天启辽东万历
书坊与名士:万历年间戏曲评点兴起的双驱
明代辽东镇险山参将地方城堡
“童话”主题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
心向辽东
生命的启示录
----论戴·赫·劳伦斯的哲学随笔《天启》的基本思想
论万历朝播州杨氏土司之覆灭
明末辽东沿海一带的“海上势力”
日本藏万历世德堂刊传奇《水浒记》考述
THE BLAST THATNEARLY DESTROYED BEIJNG
明代万历年间“矿监税使”研究的现状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