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廖承志的香港情

2020-09-16朱喜来

领导文萃 2020年17期
关键词:廖承志侨务香港

朱喜来

廖承志1908年生于日本,父母是国民党著名左派廖仲恺和何香凝。他的祖辈、父母和他本人都是华侨。他曾两赴香港,并为党的革命事业在港工作四年。新中国成立后,他主持侨务工作,多年来为香港回归祖国而孜孜不倦地工作。

投身革命即为家

1938年初,30岁的廖承志匆匆赶到香港。在这里,廖承志与等候他多年的经普椿女士喜结良缘。但此次廖承志肩负着一项艰巨的革命使命: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在香港设立八路军、新四军办事处,负责接收和转移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踊跃捐助给八路军、新四军的物资和款项,并负责南方各省的工作。他深知前线对这些援助是多么亟盼,深知自己肩上的重任。

廖承志顾不上新婚妻子,立即投入到设立办事处的工作中。为防止敌特的破坏,他利用“粤华公司”的合法招牌做掩护,表面上经营茶叶批发生意,实际上办理接收和转运捐助工作。廖承志活泼机敏,对人热情随和,与他一起工作过的同志都喜欢叫他“小廖”“肥佬”(廖承志较胖,广东话叫“胖子”为“肥佬”),他总是乐呵呵地接受,并在一次开会时自我介绍说:“我叫廖承志,体重二百斤……”风趣的开场白,一下子缩短了他与参加会议同志的距离。在他的领导下,办事处工作开展顺利,大批捐款捐物源源不断地送到了武汉和重庆。他还克服重重困难,给坚持在敌后艰苦抗战的琼崖纵队、东江纵队以人力物力上的支援。

廖承志非常重视爱国统一战线工作。他经常到“国新社”去看望从事海外宣传工作的思慕等人,他们亲热地交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讨论如何更好地宣传我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和军队的英勇抗战事迹。廖承志还亲自指导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刊物《抗战大学》,热情支持东江纵队在香港办好对海外宣传的刊物《东卫》。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大批文化界人士来到香港。廖承志鼎力协助,动员经商的表妹夫一起创办了《华商报》。他邀请夏衍等名流撰文、编审,使《华商报》蜚声海内外。通过报纸,他广泛地宣传了我党真诚的抗日态度和我军英勇的抗战事迹,号召广大侨胞和香港同胞为祖国抗战贡献力量。同时,他与香港各界知名人士频频交往,并深入了解香港工商文教各阶层人们的生活,与香港同胞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危难之处显身手 

1941年12月9日,日军袭击当时香港唯一的机场——启德机场。驻港英军兵力单薄,且无心守港,香港形势危急。廖承志暗下决心: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把大批滞留在香港的爱国、进步人士安全转移,抢救这些革命力量!他立即着手拟制抢救计划,并亲自领导组织实施。他采用分批分组转移的办法,将爱国、进步人士分成若干小组,通过使用化名、伪装等方法把他们从各种秘密渠道送走。

项南回忆说,当初他们穿上廖承志为他们做的西装,住在挂着“纳逊广告公司”招牌的九龙招待所,等候转移。廖承志筹到一大笔钱后,给他们买好到上海的船票,亲自送他们上了船舱,告诉他们与上海党组织接头的地点和暗号,目送他们离开后才匆匆返回。

转移工作进展很迅速,但廖承志差点抱恨终生:他的母亲和妻儿迭遇险情,差点丧命。在廖承志的周密安排和精心组织下,八百多名文化界知名人士和民主人士终于从日寇铁蹄下逃脱出来。这些人中,后来成为新中国政协正式成员的就有110多人。年轻的廖承志在这次抢救行动中成熟了,他出色地做到了“决不把一个爱国、进步人士留在香港”。

主持侨务促回归

新中国成立后,廖承志先后担任了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华侨大学校长,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名誉主席等重要职务。他太适合做侨务工作了:他是华侨,能熟练运用德、法、英、日、意等五国语言;他出生于日本,先后居住地有日本、德国、香港,有极广泛的海外联系;他知识渊博,有丰富的华侨工作经验;他性格活泼开朗,为人热情真诚,多才多艺,有极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他是港澳同胞和广大侨胞心目中的亲人。主持侨务期间,他对香港初衷不改,情有独钟。为香港回归祖国这一时刻的早日到来,他不遗余力地工作,深受广大香港同胞爱戴。

香港航运业知名人士包玉星就是其中一位。1978年,包玉星在东京偶遇正陪同邓小平访问日本的廖承志,两人一见如故。亲切交谈之后,包玉星被廖承志挚热的爱国情感和渊博的知识所吸引,廖承志真诚热情的态度更令他感动。此后几年中,他不下十余次地专程拜望廖承志,廖承志也必躬亲接待,多次问及包玉星有关香港的种种问题,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此外,每次香港客人来京,他也都想方设法与之见面详谈,仔细询问香港情况,问香港人生活怎样,有什么想法。香港人大代表到北京來开会,他都亲切接见,与他们共餐。香港《大公报》记者翁惠玲动情地回忆说:“他平易近人,从不摆官架子。”港九工会的两位老工人胡九、苏友普多次与廖承志见面交谈,每次廖承志都亲昵地叫他们“行船佬”“揸车佬”,如同亲人一般亲切热情。胡九对第一次见到廖承志的情形更是记忆犹新:那是1960年,廖承志关切地仔细询问香港制水情况、工人居住环境,甚至是劳工子弟学校近况等细致问题。

廖承志重视侨务政策的执行,坚决反对错误的言论和做法。1978年1月4日,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题为《批判“四人帮”所谓“海外关系”问题的反动谬论》的长篇文章,重申要坚持正确的侨务政策,指出“侨眷、归侨绝大部分同全国劳动人民一样,是革命的动力”。他刚摆脱“文革”困扰,就对香港同胞极为关切。有一次,他对香港《镜报》董事长徐四民说:“‘文革期间,我们没有能够很好地照顾你,感到过意不去……”一句话,使徐四民心潮起伏、涕泪涟涟。

另外,他还关心和支持香港进步电影的发展。很少有人知道,香港风靡一时的武侠片《少林寺》是廖承志建议拍摄的。1979年,廖承志在广州会见了香港电影业巨头廖一原。他说:“香港和海外观众都喜欢看武侠片,你不也可以拍一出少林寺或者太极拳吗?”接着他给廖一原讲了很多民间武侠故事,并建议实地拍摄和请有真功夫的演员。后来,廖一原果真到河南嵩山实地拍摄《少林寺》,并且邀请内地武术冠军李连杰主演,结果影片极为走红。“文革”过后,廖承志又劝隐退多年的香港知名影星夏梦重回影坛,振兴香港电影业。

1983年6月10日,为香港回归祖国长期抱病工作的廖承志,带着对未竟事业的深深眷恋,带着对香港回归祖国的殷切期盼,永远地沉睡了。

噩耗传开,港澳同胞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纷纷自发地开展各种悼念活动。澳门中华总商会会长马万祺与何贤闻悉噩耗,含泪合写下一副挽联:

“世代忠良表,英华一旦凋。

痛心何可了,矢志报天骄!”

(摘自《党史纵横》)

猜你喜欢

廖承志侨务香港
着力谱写侨务新篇章
为侨服务献真情 十年一剑铸辉煌——“老侨务”叶明才的十年侨务创新路
创新发挥侨务优势 拓展海外统战工作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香港之旅
展与拍
长征中廖承志给人画像“混饭吃”
毛起雄:做一个快乐的“侨务工匠”
长征中廖承志给人画像“混饭吃”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