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灣區軌道連網, 澳門還需練好內功

2020-09-15迅行

澳门月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大灣區系統建設

迅行

在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進程中,城市圈之間的軌道交通是尤為關鍵的一環。如果說傳統基建下的鐵路、公路、橋樑構成了城市的“軀幹”,那麼,新基建語境下的城際高鐵、軌道交通,則成為了城市群的“血脈”,不同的制式在城軌交通發展中居於不同的位置、發揮著不同的作用,發改委批復大灣區城際鐵路規劃,等於為大灣區交通一體化按下了快進鍵,城市群互聯互通的步伐也將大幅提速,以高效的城市聯動效率,再推區域經濟騰飛。

“軌道上的大灣區”儘快形成,其意義不止在於城市間交通的互聯互通,更大意義在於通過交通拓展了城市發展空間,擴大了經濟輻射半徑,最終實現了不同城市間的產業聯動。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批復的《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珠海與澳門將在珠海站、橫琴站實現高鐵、城際鐵路與澳門輕軌銜接,同時支持粵澳新通道(青茂口岸)連接通道與廣珠城際鐵路在珠海站內連接。這對澳門本身和粵港澳大灣區而言都有著巨大的想像空間,首先為澳門深化與內地合作、增進澳門人深度參與國家發展創造的重大機遇,有效破解長期以來困擾澳門發展的要素資源短缺、空間載體不足的難題,為澳門建設好“一中心一平臺”,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此外,從民生效益而言,透過輕軌系統高運量、便捷可靠及環保的特性,將有助解決大灣區人流尖峰時段及日常的出行壓力,緩和道路交通的壓力,減低尾氣排放及噪音,整體城市環境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與此同時,藉興建過程為沿線的環境、綠化、噪音、社區設施等周邊環境創造了改善空間,將為市民帶來顯著的社會效益。

“軌道上的大灣區”無疑為澳門可持續發展開闢了廣闊的天地,但“打鐵還需自身硬”。澳門在過去20多年取得了傲人的成績,同時亦逐漸浮現出問題和挑戰,其中比較突出的如特首施政報告所述,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未能趕上社會經濟發展的步伐。城市發展尚無一個科學的總體規劃,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滯後於社會經濟發展。無論是內部交通系統還是對外交通網絡,尤其是集體運輸系統已不適應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建設的需要,智慧城市建設更是顯著落後於周邊地區。過去,社會各界一直希望用輕軌減輕路面交通運輸壓力。但由於選定走線及興建問題,導致建設與施工拖了十多年。直至去年十二月十日,首條輕軌線才正式通車,但目前輕軌氹仔段只走機場、氹仔北安碼頭、若干間大型酒店、馬場及奧林匹克運動場等位置,對於大型集體運輸所起到的作用有限,甚至在行駛路線附近的澳門大學也未能受惠。即便如此,耗費巨、里程短輕軌氹仔段自運營至今已至少發生過5次故障,突然停電、系統停止癱瘓等問題頻發,與市民期盼相去甚遠,根本無法滿足市民出行以及日益增長的商務和旅遊需求。

在新一代工業互聯網資訊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基於通信的列車自動控制系統(CBTC)、軌道交通線網狀態智能化監測、列車運行狀態安全感知及預警、新一代PIDS系統、基於人臉識別的乘客快速進出站管理、無感支付等,都已得到了成功應用。可以看到,在城市軌道交通智能化方面,澳門已然遠遠落後科技大潮。正是“打鐵還需自身硬”,儘管國家出臺一系列惠澳政策,8月中旬行政長官更是率團拜訪中央各部委,相信一大波利好政策又在路上,但歸根結底,澳門仍需全力提升自身優勢對接國家戰略。此前,行政長官提出致力建設世界領先的新型智慧化特區,打造“數字澳門”,加強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建,加快建設數字基礎設施。通過運用新一代資訊技術,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實現資訊技術與城市現代化深度融合。這些都正是澳門在疫情當下“裝備好自己”的必由之路。其中在智慧交通系統方面,要加速完善交通基礎設施條件,將先進的資訊科技技術、數據通信傳輸技術、電子傳感技術、電子控制技術以及電腦處理技術和系統綜合技術有效的集成並應用於整個運輸系統,以解決交通安全性、運輸效率、能源和環境等問題,從而建立起大範圍內發揮作用、適時、準確、高效的綜合運輸和管理系統。

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將進一步加大城際鐵路建設力度,做好與大灣區內高鐵、普速鐵路、市域(郊)鐵路等軌道網路的融合銜接,形成“軸帶支撐、極軸放射”的多層次鐵路網絡,打通斷頭路、解決瓶頸路、暢通微循環,使灣區城市交通連起來、環起來、活起來、暢起來,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群協同發展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火車一響,黃金萬兩”,可以預見,灣區城際鐵路將更有力推動澳門發揮“一國兩制”等優勢,深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同時帶動澳門電子、資訊、材料、旅遊等相關產業復甦和發展,促進經濟的轉型升級,實現經濟適度多元與可持續發展。

猜你喜欢

大灣區系統建設
The Changes of My Hometown
魏晋南北朝宗族體制與家庭文化建設
I Love You, Dear China
开往香格里拉
港人開啓「大灣區」生活
港人開啓「大灣區」生活
火电机组分散控制系統报警逻辑研究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