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低段古诗教学

2020-09-14周迪

读与写·教师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诗情低段诗意

周迪

摘要:以小学语文《秋词》、《劳劳亭》和《鸟鸣涧》的三首古诗教学为例,以诗情、诗意和诗蕴为切入点,讲解和阐述了在小学低段的古诗教学中,应该以营造氛围让学生感受诗情,与生活相联使学生感受诗的“意象”,以抓关键字词的方法體会诗歌的意境即“诗蕴”的几种方法。让古诗教学有成为有文脉的教学,教文化的教学。

关键词:小学低段、古诗词教学、诗情、诗意、诗蕴、中国文化符号、中国灵魂、意蕴悠远

诗歌,有行云流水的,有气势恢宏的,有飘逸洒脱的,有情真意切的,游走在人们的心中,如水一般无所不在。在新冠疫情爆发后不久,日本就给我们上了一堂感人的古诗词课。在日本给湖北捐赠的医疗物资的外包装上,印上了经典的古诗词“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诗经里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用短短两句诗温暖、鼓舞了我们,让我们感受到,古诗词的力量,胜过多少“加油”,胜过多少“不哭”。

王崧舟老师说,“教语文就是教文化”。那么教古诗词,自然就是教中国传统经典文化了。我看过很多小学低段的古诗词教学视频,最多的感受就是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有很多关于作者的详细介绍,其实很多时候跟诗词本身的关系不大,听课的学生更是云里雾里。不得不说很多时候这种作者和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联甚少。

但文化是什么?文化是深厚的想象、活泼的创意,就如《望庐山瀑布》里飞流直下的银河,像《敕勒歌》里天似穹庐的置换,像《游子吟》中“三春晖”般的温暖;文化是令人流连忘返的温柔,就像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笔下的那轮思乡的明月,代表书信的鸿雁,等等;文化还是穿越千年的震撼,比如《枫桥夜泊》里寒山寺的钟声,比如《秋词》中“我言”的情怀,比如《劳劳亭》里“不遣柳条青”的不舍之情。所以针对低段的古诗词教学,我总结了三个关键词:诗情、诗意和诗蕴。

1.让画面与“诗情”对接

以刘禹锡的《秋词》为例,对于诗中“寂寥”、“我言”这些情感抽象的词汇,如何让低段的学生感知?

当老师出示枯黄的树叶图,皱着眉头,以悲凉的语调读诗,再加以背景音乐的烘托,整个悲的气氛就有了。告诉他们,悲就藏在枯黄的树叶里,悲就隐在诗人在秋日渲染的诗歌里,就在你听到的旋律里。那么即使7-8岁的孩子可能暂时还无法真正懂得“寂寥”的感受,但他至少能看到这种枯黄的色调,听到老师哀伤的语调,感受到教室里流动着的悲悲的、沉沉的情愫。那么他在这种氛围里读诗,也就够了。

这里面的读,不仅仅是读,这读里面,有音乐,有画面,有老师凝炼的语句,精准的点评,那么这种读就能成为一种高级而浪漫的输入,让孩子们在读中感受诗情。这种三位的理解,能把孩子们的童心与诗心联系起来。

学诗,可以在设定的氛围中,品出“我言”的情怀。

2.让“诗意”与生活相连

画面的呈现符合低段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能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词语。但是有些词语

所代表的中国文化符号,却不是孩子们能马上理解的。比如月亮与思乡,比如折柳与送别……

这种流传千古的“意象”,让我们能轻易地与古人心意相通,正是因为我们能理解诗人借由意象所抒发出来的情感。

举个《劳劳亭》的例子,老师一开始就让学生角色代入,

问:“李白,你怎么一大早就来到这劳劳亭,你是睡不着吗?”

生:哎,我确实睡不着。

师:有何心事?

生:我的好朋友就要走了,我来这里送别。

师:我看你愁得眉头紧锁,你能把这种愁读出来吗?

生读前两句。

师:一想到从此就要与你的好朋友天各一方,不再相见,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生再读

师:春风好像也听到了你内心的不舍,她不愿意让柳条变青,她不想让柳枝变绿,她不肯让你独享这份柳色青青。想着即将离去的伙伴,柳、柳、柳……你听到了内心的什么声音?

生:留!我真想让我的小伙伴留下来啊!

师:是的!柳就是留。所以我们古人都会折柳送别,表达不舍之情。

师:我们把时光拉到五年之后,你们即将毕业,老师不得不跟你们分开了。最后一天,你们收拾好书包,排着整齐的列队,向我挥手道别。我即使再多不舍,也只能把内心的情感化作这两句诗,我会说——

生: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师:你懂我!

师:你最好的朋友要出国了,但你还留在这里。这个伤心的地方,你会感叹道——

生: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

就这样,把诗中的意象与孩子们的生活联系起来,那么这个意象,就对孩子们本身也有了特殊的意义,这种文化符号的流传,扎根在孩子的心中,必然会成长为新一代的“中国灵魂”。

一、在“诗蕴”中领悟文化

既然以文化为重,那么古典诗词教学就要求我们潜心涵泳悟其蕴。“悟”是领悟、体悟,

“蕴”是诗歌蕴含的意境和哲思。

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一句。大晚上明明什么也看不见,但是诗人却能觉察出“花落”。诗人究竟是怎么发现的呢?我们得去到那个静谧的山谷之中。

一起闭上眼睛,置身山谷之中,试着听“花落”的声音。静下来大约10秒钟左右,再问孩子你听到了什么?虽然可能有外部声音的打扰,但恰恰是这些声音让孩子们明白了,诗人所在山谷的清幽。

在这样万籁俱寂,连一朵花飘落都令人触动的夜晚,忽有银辉洒落。这个时候问孩子,本来漆黑的夜晚挂上了一轮什么?他们便会接“明月”。这明月的光亮惊动了习惯静默黑暗的山鸟,发出了断断续续的鸣叫声。这种意境,便是“鸟鸣山更幽。”

不论是花落、山空、月出,还是鸟鸣,其实都是在写一个字——静。“静”的意境,因了这四组景物,被衬托得意蕴悠远,令人回味无穷。

诗情、诗意、诗蕴。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把这三个关键词串联起来运用,让孩子们在诗词中读出韵味、读出情意、读出感悟,将古诗词的文化种子埋于孩子心中,即使有时“不求甚解”,我相信,也能让古诗词的文脉流动起来,如水一般,如月一般。

猜你喜欢

诗情低段诗意
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语文低年段识字教学策略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虫子的诗意奇旅
永恒
冬日浪漫
小学中低段“语用”型作文教学的运用策略
迈好从低段到中段的“坎”
巧用文本资源指导低段梯度写话
诗情空间的创造
一束火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