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之数感

2020-09-14刘佳

读与写·教师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数感培养策略核心素养

刘佳

【摘要】:《义务课教育数学程标准(2011)》中明确提出了数学教育的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当前小学数学老师都应该关注和切实落实的重要任务。“数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具体来说如何培养小学生数感。

【关键词】:小学数学 核心素养 数感 培养策略

什么是数学素养呢?数学素养——指人用数学观点、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倾向性,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可能性、品质等等。《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中明确提出了数学教育的核心素养,“数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一、小学数学中的数感

《标准》中指出:“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即能用数学的视角去观察现实,能以数学的思维研究现实,能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它使人将数与现实情境联系起来,令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量化的意味。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概括而言,数感是学生在认识数学、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需要具备的一种核心素养,是学生对数的一种感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以数学的视角观察问题,并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二、培养学生数感的策略

(一)结合生活实际,建立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尤其是对于刚入学低年段的小学生来说,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生活中的情境或者事物开展教学活动,在生活中帮助小学生建立数感。因此,在实际中,可以借助家校合作的方式,帮助学生培养数感。通过课上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不同家里面的人数,知道自己家住在几号楼等。在教师引导之后,可以与学生的家长联系,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在生活中,家长可以引导学生,出游的时候,引导学生自主观察车上的人数;在买学习用品的时候,问一问学生买了几件学习用品。在家校联合的过程中,学生对数感的认识将会更深刻。[2]

又如,在教学质量单位千克与克这一课时,先让分小组测量带来的物体:一个苹果,10颗枣,一本数学书,一小袋米,一枚一元硬币,组内同学做好记录。如此一来,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称一称 ,不仅提升他们的数感,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

布鲁纳曾说:“数学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老师和家长在生活中引导学生注意积累和体验。在教学立方米的时候,我让班级15名学生站到1立方米的地砖中,亲身感受1立方米的大小。在教学米和千米的时候,我带领学生去操场量一量100米,带他们感受操场一圈是400米,1千米是几圈。有了这些生活中的体验活动,可以把静态的数学结论转化成动态的、具有探究性的教学活动。既让学生获得了数感的启蒙,还让学生亲近了数学实际。这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学活动,在内心深处产生了积极的心理体验。[3]

(二)发展估算能力,培养数感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对学生们进行估算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数感的形成过程就是把抽象的数据与思想符号经过大脑的比较、抽象、概括、归纳,内化成一种思维认知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教师先注意被除数的前两位除以除数的情况。例如:每千克肉8元,学校食堂阿姨用312元能买多少千克肉?先不讲算法,而是让学生先估算,知道312除以8的商比100小,再列竖式计算并研究为什么先算31除以8,“3”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通过比较估计,学生较好地掌握笔算三位數除以一位数的定位方法。教学商中间有0时,如515除以5,教师要求学生先估算再列竖式计算,在此基础上解决十位上1除以5不够商1怎么办。[4]这里的估算对“十位不够商1就商0”的结论起到了奠定作用。在计算教学中巧妙结合估算,不仅帮助学生掌握算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三)动手实践操作,发展数感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儿童获得思维能力需要从动作开始,没有活动的过程,思维就不可能得到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低年段学生接触数学,都有数数时使用手指的习惯。这就是数学学习,培养数感的开始。在教学认识数和数的分与合中,我也带着学生使用手指,动手表示,借助手指这一天然学具来获得对数的感知

例如:在认识教学11-20各数时,我让学生通过小棒和圆片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首先,投影出示12根小棒让学生思考:怎么摆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是12根呢?请大家分一分,摆一摆,比一比哪位同学摆地又快又好!学生独立操作,反馈交流。生1:我一根一根摆,摆了12根;生2:我两根两根摆,摆了12根;生3:我摆成两部分,一边10根,一边2根。然后,展示生3的摆法,把10根小棒捆在一起,看到这捆小棒就知道这里有1个十,里面是几根小棒呢?生:10根。接着让学生摆一摆13-20,并说一说分别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通过这一教学过程,学生从摆一摆的动手实践过程中,认识数11-20,更直接地感受11-20数的意义,从而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数学认识,发展数感。

总而言之,培养数感进而培养好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呈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创造性的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活的实际情境中去感受、体验数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和数学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毛晓燕.小学数学数感培养对策研究.[N]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5(5)

[3]许成文.数感,小学数学学习必备的素养.[J]教学实践,2015,23:65

[4]肖秋菊.培养数感 提升素养.[J]小学时代 教师,2010,23:88

猜你喜欢

数感培养策略核心素养
浅谈构建数学模型,建立千以内数的数感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数感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