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浅谈

2020-09-14刘翠云

读写算 2020年25期
关键词: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小学数学

刘翠云

摘 要数学中解决问题能力是指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数学与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阶段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是家长和教师都极为重视的,近一段时间以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基本上都是从强调教师的教育方面着手,但大多都忽视了学生的自主能力,不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认识到教师应该扮演的角色。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5-0065-02

数学是小学学科中最重要的一门,和语文、社会这些注重培养人文背景的学科不同,它注重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注重严密的答案和环环相扣的逻辑关联。这些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数学教师肩负的任务就非常重要了。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身心发展还不是很健全,要从最基础的方面去让学生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系列严密的逻辑思考需要教师给予积极地引导和帮助。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利用数学课堂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课题有了一些心得,列述如下,希望可以对广大一线小学数学教师有所帮助。

一、当前数学教学面临的一些问题

在以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分数是评价教学质量好坏的唯一标准,教师教得好不好,就看学生成绩高不高。在教出“成绩”的巨大压力下,教师不得不尽量压缩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将知识点打包起来,不允许学生思考,直接打包装进学生的脑子里。学生只需要明白怎么去做,而不需要弄清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课堂学习犹如囫囵吞枣。学生的分数虽然提高了,但长期来看,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

应试教育下教师的授课方式基本上只有一种,就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教师写板书,学生做笔记,一堂数学课下来,毫无趣味性可言。学生疲于理解教师的笔记,忙于找到最简便的数学算法,充满着理论性的说教,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教师的讲述只是为了解题而解题,不注重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导致学生数学能力很强,可是却没有联系生活实际。

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增加课堂趣味性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求知欲特别强烈。教师要利用学生这一年龄段的性格特点和心理表现,将课堂气氛调动起来,把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起来。要学会用“引导”的方法,在课堂上注意将学生的思绪和教师的讲课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出现走思的现象。在课堂中要学会把握整体的节奏,善于观察每位学生的表现,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看黑板时的表情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这一节知识点。

例如,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从这节内容起,学生要开始学习未知数,对于他们来说这将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教师要做好引导,提升学生的兴趣,从而打开未知数的探索之门。笔者在课堂开始前,就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通过问题引出未知数这一概念。“同学们知不知道你们的爸爸今年多少岁?爸爸比你大多少岁呢?老师想问一问同学们,你们能不能算一算,自己从1岁到20岁的时候,爸爸的年龄分别对应多少岁呢?”学生们利用学到的加法知识进行列式计算,一共列出了20个式子,才算出了答案。笔者再问“老师只问了大家这一个问题,但是你们列出来了这么多式子,是不是非常不方便呢?那么我们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使得式子列出来又简单又快捷呢?”这时,学生们的积极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纷纷好奇怎样才能将这么多式子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来呢?这时,笔者再向学生介绍未知数的相关知识,学生们恍然大悟,对这个陌生又熟悉的字母x有了更多的理解,学生们纷纷爱上了这个未知数,还在班级上掀起了一股“x”风潮,尽可能地想办法把数学问题用未知数进行表示。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错误地把自己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忽视了学生的诉求,没有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造成长期的课堂角色颠倒现象。要尽早扭正这一观念,把学生放在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只扮演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助者,在学生有帮助的时候可以及时出现,在学生不需要的时候默默站在身后,这样的教师定位才是正确的。我们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应該在课堂上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让他们通过自我思考、小组学习等方式,学习书中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观点,学习不是自私的,只有把自己置身于集体之中,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所以要教师教育学生决不能在学习上有任何“自私”的想法。

例如,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练习二十六第一题,某小学一至六年级喜欢看科普读物的学生人数如右表,根据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对于这道题目练习,笔者在课堂上采用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的方法,小组成员共同读题,明白其中的问题,然后在纸上画出适合题目要求的统计图,再将横轴和纵轴所表示的单位标明,之后画出点,最后将数字连线。这一过程笔者不再讲述,由学生自己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们知道了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小组中的每位同学都有分工,这道题目完成之后,这一类问题就都可以解决了,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就不会害怕了。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教师只作为辅助者,只有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才出现,听取他们的问题,并给与指导性的解决。除此之外,笔者只在各个小组之间进行旁听,倾听学生们的讨论内容,一般不做评论,只有在解决问题遇到方向性的困难,而小组成员都得不出结果的时候才参与进去。

(三)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小学数学的一个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要将所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中去。数学从生活中来,也必然要回到生活中去,只有这样,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才不是空洞的,学生才能真正觉得数学有用,觉得数学是一门值得學好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讲授基本的知识外,还要尽可能地将数学和生活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学习了“时分秒”之后,教师可让学生回家看一看自己家里的表,表示的是几点钟,去亲自观察五分钟,看看时针、分针、秒针分别是怎样运作的,是不是真的和学到的知识一样。在学习了“百分数”之后,可以去超市看一看各种商品的成分表,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有了一个详细的了解,才会真正树立起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真正愿意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例如,小学五年级下册第111页《找次品》,题目是“有三瓶钙片,其中一瓶少了三片,你能把他找出来吗?”这道题目就是一个明显的生活实际问题,在购物中心经常会出现,钙片是包装好的,如果把瓶子拧开一颗一颗的数,总会得出答案,这样做理论上可行,但在实际上行不通,因为包装好的钙片是不允许拆开的。同学们要开动脑静,想想用其他的办法,从另外一个角度想问题,每一片钙片的质量是一定的,少三片钙片的那瓶质量一定会轻一些,因此可以用称重的办法进行解决。这一方法类似于我国古代的“曹冲称象”,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往往也能得出想要的答案。例如,在购物中心,同一种产品制造商不同价钱不同,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买哪一个更划算呢?这时就需要学生们利用除法运算帮助妈妈解决问题了,将价格除以质量,看看谁的单价更贵,要买哪一种就迎刃而解了。这些生活中用到的数学知识随处可见,虽难难度不是很大,但足以证明,生活需要数学,不会数学是行不通的。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对学习数学的向往,家长在这个时候也要多配合老师的教育,在生活中陪伴的同时多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有意无意地考考孩子,让他深刻的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通过以上三种方法的学习,经过一段时期的教学实践,学生上数学课的兴趣提高了不少,发言也比以往更加积极踊跃,求知欲更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升,但要注意的是,这只是培养学生独立意识、解决问题能力的第一步,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科任教师几年甚至需要小初高所有老师不断接力才能完成的过程。不能拔苗助长,期望太快,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特点进行实践,稳扎稳打才能实现进步。

参考文献:

[1]姜吉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与实验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4):134.

[2]姚振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9(44):177-178.

[3]帕力旦·哈斯木.试析小学数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提高[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

猜你喜欢

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小学数学
初中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解析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