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传统文化的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构建研究

2020-09-14王跃海乔昕何莉

理论观察 2020年7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构建传统文化

王跃海 乔昕 何莉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构建;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7 — 0153 — 03

一、传统文化内涵及意义

1.传统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形态是在当地特有的自然风物、人文特点等的基础上发展延伸而来的社会现象。中华传统文化是在中华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特有的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魅力就是其民族文化的内涵能够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而不断继承、丰富、弘扬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是深深地烙印在民族基因里面的,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历久弥新的民族文化之根。中国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而且与中国人的生活等方方面面联系密切,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如和人们的一日生活密切相关的饮食文化;和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的服饰文化、出行文化、礼仪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的延续,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与精神层面的集中表达,有着深远的意义。中华传统文化是劳动人民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因而具有高度的教育意义。多样的文化形式,赋予了中华文化以丰富的内涵,在新的时代,传统文化也必将以其特有的形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实践中,绽放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2.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

语文也是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的一门学科,人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需要用语言的形式来表达、需要用语言的形式来交流、在传统文化的接触中,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的程度不断提升,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内容的来源、内涵、意义等也能够随着认识视野的不断丰富和发展而拓展,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中对物质、精神等方面的整合与凝结,能够有效地唤醒学生们的民族认同感,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同时,增强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意识等的有效培养和发展。因为在传统文化中融入了丰富的历史语境和时代语境,历史语境中的历史人物的伟大精神和情怀,是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柱;而时代语境中的呈现的文化的多样性,则使中华传统文化能够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在新的时代焕发出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在新时代背景下,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丰富的文化传承和交融中,呈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的同时,促使学生树立起远大的梦想,培养学生脚踏实地、刻苦努力、勤奋实干的精神,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体验中实现健康而全面地发展。

      二、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可开发的意义

1.传统语文课堂的教学现状

传统课堂下的语文课堂,教师的教学仍旧难以摆脱“满堂灌”的教学形式,课堂虽然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多了一份自由活动的空间,但是在课堂活动的具体过程中,学生仍旧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不是相对有限。语文课堂原本应当是学生们学习的活力担当,但是,语文课堂在学生们的初中学习中,却并非如此。语文课堂失去了其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阅读、文言文、以及写作三大基本语文组成部分有着很强的抵触情绪,这与传统语文教学的形式、材料、环节等的设置有着很大的关系。

2.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其中对教材、课程资源等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十分重要的指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即成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给学生留有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语文课程应资源应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为学生们在语文学习的丰富性和实践性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性意义,为语文课堂的丰富多彩提供了积极现实基础。同时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将学生们熟悉的生活内容融入到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展开对学习对象的积极而主动的探究和实践,学生在自己的感性经验的引导下,对学习对象的挖掘、剖析和思考的敏锐度要高于被动的学习模式,他们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也能够在学习能动性的驱动下,得到有效地发展。

3.传统文化与语文校本课程融合的意义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會文明传承委员会总顾问高以忱结合调研工作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改善地方文化风貌、提升文化修养、解决社会问题等方面的功用时指出,‘国无德不立,人无德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确实有以文化人、以德华人的效果”。利用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将传统文化中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的部分、与语文学习相联系的部分有效地融合起来,付之以形象性的学习呈现和体验方式,让学生在富于生动性、趣味性的学习活动实践中,展开对自然风物、对历史人物、对风土人情、对传统节日等的形象生动的生活化的体验和感受,在学生们的丰富的感性经验的驱动下,对自己本土的人物风情、自然气息、生命本色等的认识体验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观、向上的学习观等;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形成良好的困难应对的态度和心理,能够用健康向上的态度和方法等来迎接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能够积极地团结合作,融入集体......,在传统文化与语文校本课程的有效融合中,实现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健康发展,实现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的健康发展。

三、基于传统文化的初中语文校本课程构建的策略分析

1.融入传统家庭文化,在生活体验中,感受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家庭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传统家庭文化的内容,是伴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变化的,但是其内在却仍旧承袭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孝道、家庭合睦、尊长爱幼等理念则是一直承袭下来的。在现代家庭生活背景下,很多传统的家庭生活文化观念在历史长河的发展进程中不断有所不同,特别是在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一个家庭一个孩子”,与过去一个家里多个孩子的状况有很大的不同,孩子在家庭的地位直线上升,这就造成了现代家庭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在语文校本课程的构建中,将传统的家庭文化内容有效地融入到校本课程的构建中,有助于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家庭责任意识,促进学生的角色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等的有效发展,在传统家庭文化与语文校本课程的融合过程中,实现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有效发展。

例如在学习《回忆我的母亲》部分的语文教学中,将学生们现实生活中家庭文化的种种与传统的家庭文化结合起来。当同学们将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种種现象通过活生生的情景剧演绎活动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时候,同学们仿佛从同学们的表演中看到一面镜子,镜子里面正是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和家人们相处的种种经历,在这面镜子中,同学们既能够看到父母亲人对自己的关心和关爱,也能够看到自己在和他们相处的过程中,各种温暖的小画面。但是随着自己的长大,自己对他们的关心少了,和他们的交流少了,甚至对他们本应有的关心少了,反而理所当然的接受和挥霍他们的爱和付出更多了。在《回忆我的母亲》的阅读学习中,同样将学习内容赋予演绎活动和画面感的内容,让学生在对过去和现在的生活对比体验中,感受在传统文化影响下家庭的孩子们,更加懂得理解和体谅父母的艰辛,能够懂得承担家庭生活的重担,能够主动地承担、主动地肩负起家庭中的责任和义务,能够承担起照顾家人、为父母分担责任等思想。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看到一代伟人朱德在四五岁的时候就能够帮母亲做家务,到八九岁就能挑能背......,在语文校本课程构建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的承袭和发展,与丰富的现实生活资源有效地融合起来,在多元的对比交流、对话中,实现学生的阅读体验的有效丰富和发展,在积极的阅读活动体验中,在积极的生活情景体验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关爱家人、能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照顾家人、能够用爱的行动回报家人的思想的有效生成。

2.融入传统建筑文化,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促进认识体验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森严的等级制度,这种制度发展到现在,则表现为对自我外在物化的内容的高度要求和呈现。在传统的建筑文化中,有着非常繁琐的要求和规则,表现为文化层面,是中国人对细节的追求,对美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的独特的表现。在语文校本课程的构建中将课外的综合实践活动与课上的阅读活动相结合的学习体验中,实现学生的文化理解和认同感的有效发展。

例如在学习在《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单元的教学活动中,融入实践性强的学搜寻“文明的印记”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大搜集活动,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们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的建筑文化的特点,了解在当时背景下对建筑的要求和设计的缘由,同时,结合自己手中的电子设备,通过拍照、写生等形式,去记录自己与印象最深刻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外形。结合同学们搜集到的关于建筑文化方面的知识,同时将现代特色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容也融入到学习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和材料,让学生在丰富的传统建筑文化和现代建筑文化的融合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精神,感受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感受中华民族对和平、对美的向往,在积极的活动体验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学生在积极的文化传承中,展现出新时代学生的独特魅力,并且能够承袭传统的优秀文化传统,不断丰富和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积极发展。

3.融入传统诗歌文化,在传统歌曲传唱中,促进情感体验

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璀璨的明珠,中国的诗词讲究平仄的高低起伏协调搭配,讲究韵脚的前呼后应,讲究对仗······,正是有了这些严格的要求和规则,中国的诗词才能够有效地激发广大文人的创作热情,同时这些诗歌创作文化,对现代歌曲、现代诗歌等文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歌曲文化等的融合中,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情感表达等能力的有效拓展。

例如在学习《渡荆门送别》这一送别诗时,诗歌从对景的描述的磅礴大气,能够感受诗人的宽广的胸襟、远大的抱负,眼前的景色美轮美奂,但是任风景再美,也始终觉得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是那么可爱。中国传统诗歌的描绘,大都习惯以景致或人物为铺垫,在有铺垫、有起伏的层层迭起的节奏变化中,抒发情感。中国现代歌曲中,也往往如此,从写景记人叙事到抒情,层层铺垫,情感跌宕起伏,而李叔同的《送别歌》中,将景、人、情等多种元素融合到一起,在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写作形式中,将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而歌曲《放心去飞》则是通过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将依依惜别之情,通过对往日的相处细节、奋斗拼搏活动等的回忆和重现,将深厚的友情、离别的不舍等情感有效地表现出来。因此,将传统诗词文化融入到语文校本课程的构建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形式,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的有效发展。

总之,在初中语文校本课程构建的过程中,将丰富的生活性元素融入到语文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增添丰富的体验活动和内容,让语文学习在丰富的生活化的体验中,在生动的文化理解和认同中,实现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有效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林允艳.植根海洋文化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8,(13).

〔2〕刘菊华.语文校本课程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和路径〔J〕.语文建设,2018,(15).

〔3〕刘怡岐.贯彻生本教育理念 提升语文教学效率〔J〕.甘肃教育,2017,(21).

〔4〕张丽平.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J〕.教育科学论坛,2017,(20).

〔5〕郭真真.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及实践探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6,(11).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构建传统文化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