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有效路径构建

2020-09-14董志鸿

理论观察 2020年7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新媒体高职院校

董志鸿

关键词:新媒体;三全育人;高职院校;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7 — 0147 — 0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全方位立体化地改变着世界、影响着社会。从文字时代、屏时代、读图时代到视频时代的迅速演变,人们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发生着深刻变化。“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生动地描绘出人们对于“网上生活”的依赖程度。对于网络原住民的“00”后大学生,数字化生存是其生存方式,移动互联网是其重要的“栖居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毫无疑问,新媒体平台应该成为“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战略阵地。

一、新媒体与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工作相融合的重要性

(一)应对新媒体时代机遇与挑战的必然选择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借助于传统的平面媒体,大多局限于面对面的现实空间,互联网则极大地拓展了高职院校的育人空间,为高职院校育人工作提供了无限的机遇。例如,新媒体促进了信息化教育手段、教育模式的变革与创新;新媒体“按需传播”的方式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凸显了高职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方面,新媒体传播内容的多样性激发学生产生不同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传播方式和话语表达方式,去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信息需要。

(二)提升“三全育人”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学习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多媒体学习资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不断充实与丰富、全球性知识库的急速膨胀使教育的时空得到了极大地延伸,教育愈来愈走向开放。互联网学习资源的海量储存,可以极大地方便学生查阅,可以随时、随事、随地获取学习资源,不用向以往那样遭受找不到资源之苦,而且检索起来更方便快捷。同时,由于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以图文并茂、声像结合、动态立体地方式呈现教育内容,打造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三)贯彻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的必然举措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2〕并且,进一步指出:“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了青年。”这就要求广大的教育者要充分运用新媒体时代的优势,积极回应时代诉求,积极占领新媒体这一阵地,打造育人平台,使新媒体这个育人工作的最大变量成为最大增量,开创育人工作新局面。

二、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凸显困境

(一)高职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

高职大学生好奇心重,喜欢接触新鲜事物,不愿意接受陈旧的思想,喜欢追求个性,但是人生阅历有限,思想不成熟,对社会很多问题认识不成熟,意识形态防御意识较差。在新媒体平台上,一些消极、不健康、虚假的信息经常鱼龙混杂于其中,对高职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侵蚀。他们难免会被一些负面信息引入歧途,被一些错误思想误导,进而影响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在新媒体平台上,任何人都可以很自由地在网络空间中畅所欲言。高职大学生网络自控、自律能力偏弱,时间规划能力不强。在新媒体虚拟空间,高職大学生容易获得愉悦感与轻松感,同时容易淡忘了时间、忽视了学习与责任,进而对其产生依赖和上瘾。这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均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传统的育人方式受到挑战

高职院校育人工作在新媒体时代所处的环境的复杂性对传统的育人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由于新媒体时代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途径,教育者已经不再是知识与信息的垄断者。教育者的话语霸权面临极大的冲击和挑战,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教育模式逐渐消解,教育者在信息权威上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对教育者的依赖程度被削弱。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往往呈现碎片化、多元化的特征,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不完整性会进一步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增强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新媒体时代,育人工作比较突出的难题是如何紧跟时代步伐,创新育人方式,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部分教育者安于现状,习惯于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缺乏一定的媒介基础知识,使用媒介工具能力生疏,不能熟练操作媒介设备,对于网络信息传播缺乏敏锐性和洞察力,跟不上新媒体时代的步伐。

(三)高职院校网络平台的吸引力不强

高职院校网络平台的吸引力不强,其主要原因有:有些网站形式单调,页面呆板、内容表现形式单一;有些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信息更新滞后,甚至出现无法链接和版块空白的现象;有些网站信息缺乏必要的筛选,常常是随手拈来、照搬照抄,信息内容陈旧,毫无特色;有些高职院校仅仅或更多地关注网站的宣传教育功能,以居高临下的主导者自居,甚至以强制性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去完成点击率、下载率,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与育人的初衷反而背道而驰。有些高校网站运维缺乏服务学生多方面需求的意识,不关注学生的需求,不能以大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新媒体平台关注度是维系育人主体和育人客体之间的纽带,运用好新媒体,并非只是仅仅满足于开通几个新媒体平台,“自说自话”、“自弹自唱”忙得不亦乐乎。还应该把好脉,了解大学生的痛点,将教育关怀贯穿于建设的全过程。

三、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有效路径

(一)提升“三全育人”工作合力

1.增强全员育人合力。

长期以来,很多人片面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属于党团、学工、思政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的事,与其他专业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的关系不大,更是忽略了家长、企业和社会在育人工作中的作用。在新媒体时代要形成全员育人体系,必须明确高职院校全体教职员工的育人职责,强化高职院校全体教职员工的育人意识,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各个领域、各个岗位、各项工作的育人功能。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在学校与学生、家长、企业、社会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打破家庭、学校、企业与社会的界限,发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企业教育、社会教育系统教育的作用,增强全员育人合力。

2.增强全过程育人的有效衔接。

很多学校对于学生的入学教育、校内学习教育、上学时间教育往往都比较重视,对于学生的自我教育、顶岗实习教育、假期教育、毕业教育、毕业后教育却存在脱节现象。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存在“两张皮”现象、思想政治工作与专业课程教育教学缺乏有效的衔接。应该依托新媒体平台,打造“大思政”格局,实现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思想政治工作与专业课程教育教学的融合,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成长过程的有效衔接,清除全过程育人工作存在的“真空”地带。

3.增强育人领域的全方位联动。

新媒体时代,全方位育人的领域可以延伸至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以及家庭、社会、学校多个领域。新媒体时代为实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网上网下、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频共振与有效衔接提供了可能。必须增强育人领域的全方位联动。各领域的教育平台需要相互协作、加强联动发挥不同平台之间的互补和配合作用。〔3〕

(二)利用大数据推动教育产品精准供给

在现今的社会,大数据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大数据的应用越来越彰显它的优势。我们进入了以大数据为特征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4〕所以,教育者应该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及早树立大数据意识,让大数据为三全育人工作服务,促进育人工作的决策科学化、实施高效化、评估准确化。

借助大数据技术,教育工作者可以精确捕捉到在校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变化,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早发现大数据背后模糊隐匿的问题,并能找出问题的源头,适时进行预防性的思想教育活动,能够选择最优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有的放矢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更加深入学生的思想深处,往往能够事半功倍地解决问题。

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构建大数据库,发现学生的真实需求,为实现向学生提供以“需求为导向”的教育产品,有效解决教育供需不匹配的的难题提供快速路径。通过大数据平台,可以科学配置育人资源、做到育人资源“一盘棋”、统筹推进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协同协作、互融互通,最大限度地拓展育人载体与空间,实现供给的最优化。客观动态测评教育对象与教育效果,全程实现精准供给,极大地优化了三全育人的效果。

(三)打造“三微一端+思政工作”新模式

随着数字化、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微博、微信、微视频与移动客户端为载体的“三微一端”时代已经到来。因此,高职院校在“三全育人”工作中,可以通过引入“三微一端”平台,探索“三微一端+思政工作”新模式。一是创新学习教育模式。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QQ、微博或微信随时与学生保持联系,培养大学生关注时事政治,培养大学生树立世界视野、国情意识和问题意识,增强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线上线下相融合。建设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创新教育实践活动。“三微一端”教育多平台宣传打破时空局限的优势,使教育实践内容愈来愈多元化、实践形式愈来愈多样化。三是建立起与受教育者的“关注”。教育者关注受教育者的主观感受,及时捕捉受教育者的情绪反应,要把育德树人工作和引领与回应受教育者诉求、解决受教育者实际困难结合起来。拉近彼此的感情距离,消除双方的距离与隔阂,为“三全育人”工作展开打开新的通道。

(四)抓牢网络育人话语权

1.加强高职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高职大学生正处于自我约束能力养成的关键时期,自我教育是提高大学生自我修养的重要抓手。新媒体时代,教育者需要着力培养大学生在复杂的新媒体环境中的辨别能力、认知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帮助学生甄别和筛选网络中的信息,抵御消极、反动、非法、有害、虚假、不健康信息的侵袭,培育受教育者的自我审视、自我反省的意识。

2.培育高素质校园意见领袖队伍。

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在各个方面得到大学生群体成员的肯定和认同,往往是群体成员自觉追随的对象。〔5〕其言论往往起着风向标的作用,影响力与号召力不容小觑。所以,教育者要善于发现潜在的校园网络意见领袖候选者,从中挑选出素质过硬、能力突出并有意愿成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助手的合格校园意见领袖。教育者要密切关注校园网络意见领袖的思想动态,并形成跟踪管理制度,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校园网络意见领袖队伍。鼓励其积极、理性、负责任地发声,能正面和及时解答粉丝提出的问题带动、引领校园舆论,切实用好话语权。同时,对思想负面的意见领袖进行重点扶助。

3.创新话语表达方式。

随着网络信息瞬息万变、快速更迭,网络交流中产生的网络话语逐渐流行起来,对作为网络土著的高职大学生产生重要影响。他们愈来愈喜欢诙谐幽默、简洁明快、生动有趣的“后现代”网络语言,愈来愈习惯于使用网络语言表达自身的价值诉求。抓牢网络话语权,这就要求教育者改变传统的官方强调、说教姿态,以易于被受教育者接受和喜爱的形式进行引导,尊重学生的网络语言表达方式,学会创新使用网络话语与大学生进行网络沟通、交流,建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网络话语有效连接,实现彼此情感的同频共振与思想认同。这种交流必须是建立在尊重、理解和平等的基础之上的。

丰富多彩的网络语言给人们的话语表达提供了多样选择,丰富了语言本身。但是,低级庸俗的网络词汇流行、不规范使用传统语言、随意曲解传统词义、违背道德与法律规范的网络话语失范现象也应运而生。大学生喜欢使用标新立异的网络新词、热词,喜欢赶潮流,免不了受其消极影响的侵袭。教育者需要做好大学生网络话语的引导与规范工作。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2016-12-8.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2016-12-8.

〔3〕张文强.新时代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12):77.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0.

〔5〕薛程,吴慰.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影响力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2,(03):73.

〔責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新媒体高职院校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