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构成要素及提升路径研究

2020-09-14卜东东杨支才

理论观察 2020年7期
关键词:构成要素路径探析双一流

卜东东 杨支才

关键词:双一流;高校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构成要素;路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7 — 0138 — 03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加快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步伐。“雙一流”建设是高等教育领域继“985和211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对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深远的意义。“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双一流”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政治要求。”〔1〕双一流建设在具体任务中提出要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坚持用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基本遵循。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领路人。双一流建设任务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尤其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高校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概述

一般学者们认为领导影响力分为权利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权力影响力由三方面因素构成:传统因素,指人们对于“官”的畏惧和服从;职位因素,指职位赋予的个人的左右下级的力量;资历因素,指因个人历史原因而形成的对他人的影响。非权力影响力是以领导者个人的品德、才能和学识为基础而形成的,主要包括品格、才能、知识、感情四个因素。”〔2〕高校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是基于辅导员职业属性的一种自然影响力,与权力影响力相比,它没有有正式的规定,也没有上级组织授予的形式,它是以辅导员品德修养、知识水平、工作能力、情感魅力、个人形象等因素为基础缓慢形成的。在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影响下,学生对辅导员的教育与管理更多的是服从、依赖和追随的关系。非权力影响力以权利影响力为基础,但比权利影响力具有更大的力量,它具有广泛性、实践性和动态性的特点。辅导员工作中更多的是通过个人品德、能力和真挚的情感,对学生进行关心、关爱,以人格魅力潜移默化的引领学生的成长。

二、高校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构成要素

非权力影响力作为辅导员自身职业“软实力”,构成要素应包含品德因素、知识因素、能力因素、情感因素和形象因素五方面内容。品格因素是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形成的核心,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辅导员必须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过硬的政治立场,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直的个人品行,严谨的工作作风,体现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知识因素是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形成的基础,辅导员除了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外,还应涉猎所管理学的专业知识及相关人文社科类知识,构建自身知识体系。能力因素是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发挥的关键,也是工作成绩的体现,主要表现为管理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突发事件处理能力。情感因素是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发挥的保障,辅导员要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关心、关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依赖感与归属感。形象因素是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发挥的前提,深刻的第一印象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辅导员的认知,从仪表到言谈举止到都渗透着非权力影响力的影响。以上五个要素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形成了高校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的组织结构。

图:高校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构成要素

三、新时期影响高校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发挥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生群体个性突出,辅导员的传统权威受到一定挑战

现阶段大学生处于社会变革期,受到网络信息化时代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他们个性张扬,自尊心强,思维独立,追求平等与自由,敢于挑战权威。平时喜新猎奇,善于从网络获取信息,价值观日趋多元。“有较强的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对权力既有服从的一面,又有叛逆的一面,心理上既尊敬老师又想摆脱对老师的依赖,个体自我意识逐渐成熟,不轻易苟同他人见解,对权力既服从又叛逆。”〔3〕时常会对辅导员的日常要求、工作方式、育人理念产生逆反心理,大学生群体呈现的新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的发挥。

(二)辅导员队伍建设重视力度不足,保障、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当前部分高校的管理层还存在重教学、科研,轻育人的现象。虽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43号令),但部分高校还未建立有效的辅导员工作保障、激励机制,在辅导员职称、职级认定,薪资待遇等方面仍无法妥善的解决,影响了辅导员群体工作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缺乏职业认同和职业自信,发展规划不明晰,工作流动性较大,这与国家倡导的辅导员工作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三)辅导员职责内容不断拓展,职业能力有待提高

“该职业的功能日益从单纯的政治教育转型为大学生综合性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与服务。辅导员在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中心工作的同时,也需要掌握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所需的其他学科知识。”〔4〕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普及化教育阶段,在校生人数,育人要求和培养目标也随之变化。辅导员工作职责和内容不断拓展,从最初的思想理论教育、班级管理拓展到心理咨询、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创新创业、党员发展、网络舆情引导等多个方面。面对新形势,辅导员群体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职业能力亟待提升。

四、高校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提升的路径

(一)重视队伍建设,完善激励机制

高校管理层应切实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发展,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43号令)要求,将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发展整体规划,完善保障、激励机制。“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要以现有制度为准绳,加强系统性整体性设计,针对辅导员身份认同、价值认同、角色地位肯定、素质能力提升、双线晋升、评价激励、宣传表扬、成果推广等各环节制定行之有效的配套文件和措施,保证各政策支持平台的相互衔接,形成和谐的生态闭环。”〔5〕成立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聘任委員会,为辅导员职务职级“双线”晋升创造条件。重视对辅导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学工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在岗位津贴、办公条件、通讯经费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为辅导员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必要保障。真正实现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让辅导员群体明确自身发展规划,树立职业自信,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

(二)陶冶高尚情操,加强品德培育

“辅导员作为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的作用,其职业道德养成对培育师生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的精神具有重要影响。”〔6〕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政工作者,要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将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将自己的人生追求融入学生成长、成才之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辅导员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和作风,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在各类评奖评优中,从奖助学金评定,到党员发展,辅导员必须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悉心开展评选,耐心听取学生意见,以高尚的道德情操鼓舞学生,以崇高的育人情怀感染学生,在学生心目中形成感召力、吸引力。

(三)拓展理论学习,完善知识体系

新时代的大学生伴随着信息化的成长,知识爆炸时代,信息化的发展颠覆了传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90后、00后大学生拥有更广阔的知识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手段、载体面临的形势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需要辅导员队伍要适应育人环境变化,加强理论学习,不仅要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还应涉猎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学、文学、艺术学、医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具备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尤其要系统了解所管理学生的相关专业知识,发展自身的兴趣与爱好,不断扩充自身的知识储量,形成知识体系,用广博的知识赢得学生的敬佩。

(四)加强实践锻炼,提升工作能力

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通知中,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做出明确的界定,将职业等级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结合实际工作,要求辅导员要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辅导员不仅要掌握相关的职业知识和理论,还要主动探寻思想政治工作规律、育人的规律、学生成长的规律,实现从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积累型辅导员向能力提升型辅导员转变,提高工作的自主性和专业性。”〔7〕“高校应重视辅导员入职教育,提高其职业自信心和认同感。构建高校辅导员同伴互助模式,以互助、合作为特点的新老辅导员之间的师徒结对、学习共同体、观摩与研讨等同伴互助形式不但是辅导员入职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促进辅导员专业发展的有效捷径。”〔8〕

着重培养辅导员网络媒体应用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掌握班级、学生干部管理方法,熟知学生管理规定、学籍管理、选课、学分、奖贷助勤、资助、就业、创新创业、参军入伍等相关政策,指导学生游刃有余的进行处理。在工作中熟练掌握谈心、谈话的技巧,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表现出准确的判断力和果断的执行力,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较强的综合素质,带给学生希望,让学生由衷的产生敬佩感。用过硬的工作能力赢得学生的敬重。

(五)把握育人艺术,增进人文关怀

辅导员是大学期间与学生感情最深的老师,也是大学里认识的第一位老师,从入学到毕业承载了同学们太多的大学记忆。当学生遇到问题首先求助的就是辅导员。辅导员要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关心、关爱学生,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平等交流,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做到真心帮助学生成长,耐心解决学生问题,热心方便学生办事,公心维护学生权益。学会用心、用情、用力,与学生实现情感共鸣,心理同频共振,得到学生的认可。“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明确自身的教育目的和要求的前提下,怀着以人为本的精神,用学生更易接受的方式,将教育的内容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将自身的需求和教育理念的帮助更好地融合起来,从而得到成长。”〔9〕用真情的话语鼓舞学生,用真挚的情感感染学生,用温暖的行动关怀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与支持。

(六)塑造优质形象,拉近师生距离

“辅导员在与大学生的经常性交往互动中,其形象会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辅导员形象所具有的这一作用是在潜移默化中以隐性的方式实现的,因此,我们称其为辅导员形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10〕辅导员作为塑造学生灵魂工程师,要关注个人形象。特别要注意首因效应的发挥,力求在一些大的场合给学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平时应在提升自身人格魅力上下功夫,注意着装、仪表和言谈举止,做到大方、得体、自然。了解最前沿的网络发展动态,熟练使用新兴网络软件,及时关注学生的QQ、微信等动态消息,善于发现学生的喜好,掌握网络用语和流行趋势,融入青年群体文化圈,不断塑造优质的个人形象,拉近师生距离,赢得学生的喜爱。

〔参 考 文 献〕

〔1〕张逸阳.思想政治工作是“双一流”建设的生命线〔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2):33-35.

〔2〕中国科学院“科技领导力研究”课题组.领导影响力研究〔J〕.领导科学,2006,(12):30-32.

〔3〕张爵宁.基于“90后”大学生心理与行为特点的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的培养〔J〕.学术探索,2012,(12):77-179.

〔4〕王映,赵盈.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知识困境及其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17,(03):103-107

〔5〕张成龙.新时代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逻辑进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2):71-73.

〔6〕胡文斌.职业承诺视域下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2):44-46

〔7〕夏吉莉.高校辅导员核心职业能力建设的三维审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1):93-96.

〔8〕李明忠.高校优秀辅导员的群体特征与职业发展—以2008-2014年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6,(03):68-79.

〔9〕包涵.高校辅导员工作应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J〕.中国高等教育,2008,(02):34-35.

〔10〕荆德亭.高校辅导员形象构成及其实现〔J〕.思想理论教育,2016,(01):103-107.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构成要素路径探析双一流
基层检察院检委会规范化建设路径探析
自媒体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成要素及衡量维度
PBL联合情境模拟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商业模式:内涵、构成要素及生成路径分析
新课标下的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路径探析
互联网+背景下的渝东南家庭农场发展路径探析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基于美国纽约与长三角地区比较视阈下的总部经济转型发展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