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服务创新研究

2020-09-14蓝启先李清

理论观察 2020年7期
关键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服务

蓝启先 李清

关键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服务

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7 — 0091 — 03

农业转移人口概念首次提出是在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提出,“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转移人口问题也不断暴露出问题,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成为了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根据2019年国家统计数据,我国城镇人口已经超过8亿人,城镇化率达到60.6%。正如美国学者亨廷顿所言,“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则引发不稳定。”〔1〕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有效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每年大量的农业转移人口转化成为城镇居民,给城镇的公共服务供给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个要求我们建立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協调大量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尤为重要。

一、广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服务研究的时代价值

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服务供给,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战略。广西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又属于西部大开发和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双重身份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和扩大发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显得越来越重要。加之广西临近东盟国家,南宁是东盟博览会和商务投资峰会的永久举办地,处在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出海口,国家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很多发展政策纷纷落地,广西未来的经济发展将跃上一个新台阶,研究创新广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服务,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在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各方面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同时能够进一步推动广西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广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服务发展的关键在于户籍制度的改革,需要从制度和政策上同时发力,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另一方面,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服务业、工业、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创新市民化进程中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二、中马钦州产业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服务发展现状

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简称:中马产业园)处于钦州市的犀牛角镇附近,是中国和马来西亚共同建设的综合性产业园区,被征拆的农民属于典型的农业转移人口。中马产业园管理委员会在针对当地的失地农民市民化进程中做了很多具有实际意义的工作。其从政策文件的保障到实际住房、就业、教育等具体的保障落实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一)在“住”上下功夫

中马钦州产业园区打造农民安置房项目,项目规划涵盖住宅、学校、商圈邻里中心以及地块内道路、场地硬化、供水、供电、绿化等配套设施建设。对属于中马产业园范围之内的农民进行小区住房分配安置工作,根据征收土地的面积来进行合理的住房分配,被征收土地的农民至少分配一套住房,解决其在市民化进程中的住房问题。

(二)在“就业创业”上下功夫

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实行免费职业介绍。园区管委会社会服务局根据被征地农民求职登记信息,有针对性地免费提供至少三次职业介绍,如用工单位能与被征地农民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被征地农民在用人单位工作6个月以上,按每人500元一次性补助用工单位。二是实行免费专场招聘会。园区管委会社会服务局加强与相关招聘单位联系,每年举行两场专场招聘会,被征地农民免费参加专场招聘会。三是实施就业培训服务。比如2017年的农业转移人口培训目标任务为150人,通过强化就业服务,提高经培训失地农民的就业率。印发《关于印发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管委会2017年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实施方案的通知》等。

(三)在“融”上下功夫

中马产业园在农民安置小区内根据其风俗习惯,规划设计“老家”项目,该项目由国内一流的专业设计单位进行规划设计,秉承充分尊重农业转移人口的风俗习惯,深入农村进行调查访问,实地测绘,同时兼顾传统习俗和现代生活需要的集合。充分考虑农业转移人口在市民化进程中融入问题,形成一定的归属感,促进城乡文化交融,有助于进一步加快市民化进程。

三、广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服务发展制约因素

广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服务发展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创新就业创业服务、社会保障、市民化过程中的文化融合等方面。

(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的就业创业服务不到位

在就业方面。近期受中美贸易战和疫情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在就业创业问题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工厂订单缩减,经济下滑,产业结构面临改革调整,不少工厂通过裁员以节省成本,维持工厂运行,导致农业转移人口出现失业问题,就业压力迅速增加。以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为例,他们多数以在城市工厂工作作为其在城市生存的基础。一方面广西工业基础较薄弱,就业岗位有限。另一方面,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十分匮乏,就业范围十分狭窄,从事的多半是建筑、运输、服务员等短期性、流动性较大行业,工作稳定性较弱,失业风险较大。公共服务部门并未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镇就业保障体系,难以享受到就业创业的公共服务。”〔2〕

在创业方面。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我们关注的往往是就业问题,对创业问题较为忽视。广西作为少数民族地区、临海地区、东南亚出海口地区,十分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但是在农业穿衣人口市民化进程中,对创业的服务相对较少,重视度不够。相关部门对农业转移人口在这方面的引导也十分欠缺,中马产业园亦如此,大家把目光都聚焦在如何解决就业上,对引导其创业的行为思虑不够。

(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的社会保障服务不到位

农业转移人口享有的社会保障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他们能否平等融入城市生活。目前广西农业转移人口仍处于参保率较低阶段,农业转移人口虽然已进入城市工作,但是由于他们大部分无法享受所在城市的社会保障,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形成严重制约。〔3〕农业转移人口在医疗卫生、子女教育、公共服务等方面都受到一定的限制,严重制约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他们大都游走于工地、工厂、餐厅等人员流动性大的劳动场所,薪酬待遇也处于社会底层,与之相对应的是高昂的城市生活费,多则十几万元的购房成本,少则数千元的子女抚养教育费用,微薄的收入根本难以让他们在大城市里安身立命。”〔4〕比如在住房公积金上的差别,如果不属于土地或者房屋拆迁的农业转移人口,其在城市买房的成本较高,在生育和医疗上花费的成本也较高,这类社会保障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度。

(三)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的城乡二元文化融合不到位

户籍制度改革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也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的一种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城市的接纳度和包容度较慢,这体现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上的滞后性,也会有原有市民与农业转移人口在交流过程中的价值观、文化理念的出入,导致城乡文化的融合度不高;二是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安置欠妥,可能表现在原有乡村文化、风俗习惯与城市的文化难以融合,或者是在转移到城市过程中因为地域限制而丢失了原有的文化习俗习惯,导致文化融合的缺位。

四、广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服务创新路径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服务对于促进广西长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创新公共服务需要聚焦在户籍改革、就业引导和住房保障上,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能够进得来、有得干、住得下、活得好。

(一)加大城乡二元文化融合度,提升市民化转移人口的公共服务满意度

第一,提升认同感。农业转移人口在离开土地和农业生产并进入城市就业生活之后,其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以及消费模式等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从而引发其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多重矛盾和多重需求,社会服务因应这些矛盾和需求,及时扩展服务内容,对其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服务介入。〔5〕要注重从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融入感和满意度入手来分析公共服务,提升这些新市民的融入度,从社会保障、就业创业上等提升其对城市生活的认同感。

第二,做好传统风俗文化的传承服务。农村的风俗习惯和城市的文化有着不同之处,在对待传统习俗上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农业转移人口虽然从身份上转变为市民,但是还保留着农村的生活习惯和作风,对待一些风俗习惯依旧很看重。在做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上,要尽量保留相应文化,比如中马产业园的“老家”,“老家”的设计就是与以"民"为本的宗旨保持一致,以民俗民风为切入点,以钦州当地宗祠门楼为素材,结合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植被,让当地的农业专业人口一走进去就有一种回老家的感觉。这增强了他们在市民化的过程中吸引力,是一项利民发展的公共服务举措。

(二)做好社会保障问题,增强市民化转移人口的发展向心力

做好社会保障问题就是要做好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创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服务中的社会保障问题,要求我们打破旧思维,建立新思想,要从实际下功夫,而不是笼统的提對策。比如针对不同的年龄进行分类保障养老、患病,对待生育服务可参考其工作性质和发展潜力进行分类保障,形成详细且具有发展性的细则,杜绝模糊性的文件条例。针对农业转移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要给予充分的保障,保障其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服务。

(三)做好产业帮扶引导政策,谋划发展后备力量

就业和创业的引导、帮扶都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服务的重要体现,就业引导较创业引导而言更容易,也更容易安置农业转移人口,以最快的速度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的就业担忧问题,但创业却能更深化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为此,做好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创业培训和引导创业十分重要。

一是因人而异进行开展分类帮扶培训和就业指导。各相关单位首先要高度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问题,这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一方面,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应把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能力提升纳入就业保障范围。加强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指导和培训,根据不同群体和不同层次进行分类指导和管理。另一方面,社会保障部门要做好农业转移人口失业登记,把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失业保障范围,保证农业转移人口能够享受失业补助。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创建针对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的辅导培训机构,对有需要的农业转移人口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同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就业保障体系和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二是因地制宜开展创业引导和扶持。广西是少数民族地区,拥有的少数民族文化较浓厚,针对民族地区的特色,在公共服务中对少数民族的农业转移人口进行民族产业帮扶政策,比如开展壮锦手工艺生产、苗银饰品加工制造等,鼓励各少数民族农业转移人口主动作为,能够为其创收,提高其立足城市的资本,缓解就业压力和资金支出开销,在帮助其创业的同时也弘扬了民族文化。

五、结论

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政策支持,让农业转移人口真正变为市民,享受均等的公共服务,是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环节。广西农业转移人口公共服务的发展还处于发展时期,针对农业转移人口公共服务存在的创业引导弱、文化融入度低等问题,都要实施相对应的措施。要社会保障上做准备,让农业转移人口进得来、住得下;要在就业创业上下功夫,让农业转移人口有得干;要在文化融入感上做文章,让农业转移人口活得好。

〔参 考 文 献〕

〔1〕〔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张岱云,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51.

〔2〕成秋英.城乡融合背景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19,(07):12-15.

〔3〕莫申容.以共享城市公共服务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基于重庆开县的调查〔J〕.商,2016,(19):50+44.

〔4〕王龙.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难点及路径探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13):26-27.

〔5〕杨静.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社会服务机制创新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3):63-70+92-93.

〔责任编辑:孙玉婷〕

猜你喜欢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服务
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更新研究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城市更新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态更新
“互联网+”公共服务供给对策
山东省奖励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出新招
陆铭:不能高估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
保定特色小镇建设助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财政政策如何助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