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工商管理学科话语体系的构建

2020-09-14罗素颖

理论观察 2020年7期
关键词:话语体系建议问题

罗素颖

关键词:工商管理学科;话语体系;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C93-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7 — 0063 — 04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亟待解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等问题。”鉴于话语体系是学科体系的标识,是学术体系的外化〔1〕,话语体系的建构尤为受到学界重视。有学者认为,中国社会科学这些年来一直跟在西方身后亦步亦趋,拘泥于对西方理论和方法的简单移植,而对本国丰富且复杂的大国转型经验知之甚微,以致形成了没有“中国”的中国社会科学〔2〕。工商管理学科话语体系作为中国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要构成,其建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挣脱西方理论在潜移默化中添加在中国学术界的枷锁,给予中国学者在国际舞台上发声的机会,进而树立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形象,助力中国社会科学掌控国际话语权;此外,工商管理学科话语体系作为解读中国管理实践、表述中国管理理论的重要媒介,其建构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作为后起之秀迎头赶上的管理智慧,激励中国学者建立中国特色管理理论,进而提升中国工商管理学科地位,助力中国工商管理学科拥有国际话语权。

一、工商管理学科话语体系

话语是一种复杂的、层次化的、多维度的客体或现象〔3〕,有时指言语或文字片段,有时指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互动,有时指一种基于社会和历史的行为方式,有时则指一种建构世界的社会实践手段。她对社会和历史的这种巨大影响力衍生出了备受关注的权力议题,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话语也是有等级的。代表社会主流叙事的话语会在其深深植根的社会政治历史背景和制度情境中不断被强化,从而成为强势话语。某一社会群体对强势话语的控制,就被定义为话语权〔2〕。话语权不可能轻易获取,靠的是作为其载体的话语体系引领思想理论、公共舆论和政策走向的能力。所謂话语体系,即某一学术、专业领域所使用的帮助该领域的研究者或读者进行交流和对话的话语〔4〕,由话语对象、陈述形式、概念形成和主题选择相互交织而成。具体而言,话语对象是指研究的界限;陈述形式是指研究的方法;概念形成是指研究形成一系列一脉相承的表述;主题选择是指研究与情境之间建立联系〔2〕。

话语主要起到认知和沟通作用。相对应地,所建构的学科话语体系要能够精准的解读研究对象,并且能够与不同文化、国别的业内人士展开对话甚至掌握主动权〔1〕。而工商管理学科之所以存在也是有自己的特点和使命的,作为一门融合多学科贯通多领域、注重理论强调技术的综合体,不仅需要摸清管理实践背后的沟壑,还需要学习方法技术涉及的应用,最终从各类组织有效分配资源、完成战略目标的复杂行为中总结出规律〔5〕。综合考量,中国工商管理学界努力建构学科话语体系,一方面需要解答中国管理实践中出现的难题,找出新困境、新挑战出现的原因;另一方面需要在认识现象、破解难题的实践中总结中国企业管理经验,凝练出具有普适性的概念和理论,与海内外同行共同交流探讨,在平等对话中增强本国话语体系的影响力。简而言之,中国工商管理学科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构建既体现中国实践和情境,又能够与世界文明有效沟通的包容性话语体系。

二、构建工商管理学科话语体系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工商管理学科于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兴起,并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前行,于1997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列为一级学科。经过多年的沉淀,相关学者在介绍和应用西方理论、并且将其与中国企业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已逐渐崭露头角,尤其在企业理论、公司治理和家族企业研究等领域,一批国内学者的论著成为被高频引用的重要文献。但是,从概念形成、话语对象、陈述形式和主题选择等方面看,工商管理学科尚未建构起完备的学科话语体系。

(一)概念形成:缺乏理论建构

研究显示,55篇被学者经常引用的理论文献,是现阶段我国工商管理研究的知识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大部分源自西方学者〔6〕。其中,被引次数排在前五名的文献主要阐述了代理理论、竞争战略、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性质和竞争优势。这些熟悉的专业名词恰好可以映射出,我国工商管理领域研究者对西方的理论、学说、观点信手拈来,但对中国企业管理的经验总结与理论建立却略显滞后与迟钝。然而,如果只是简单地引进西方学说,无疑会助推西方理论的优势地位和话语霸权。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传统企业呈现出快速崛起之势,与此同时,竞争环境的复杂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日益显著,中国企业界及学术界均迫切需要构建出有别于西方的、更适合自身特征的本土理论来更好地指导企业经营活动。

(二)话语对象:脱离管理实践

工商管理学科本身应该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可以依据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等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管理方法、手段,进行有效的经营决策和企业管理,实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然而,时下大众通常认为,管理学的应用性既不如“经世济民”的经济学,也不及“法泽天下”的法学,基本属于实用性不强的理论性学科。我们总能在学术会议上听到学者们请教学术权威如何撰写文章的现实意义部分,也时常能在报道中看到管理者表示学术界所做的研究是纸上谈兵,是脱离实践的纯理论空谈。一个非常客观的问题是从事学术研究的群体难以实时了解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向外传递出的是基于西方话语体系闭门造车的成果。长此以往,我们的研究只能孤芳自赏,所传达的话语将无人问津,又何谈建立话语体系,掌控话语权。

(三)陈述形式:实证研究独领风骚

在国际上,工商管理学科的研究普遍使用统计分析、案例研究、实验法等多种研究手段。但是,中国工商管理学科主要学习西方的实证研究范式。作为学术研究的后备力量,研究生们接受的培养流程皆是搜寻顶级期刊的外文文献,学习相关理论及实证研究范式,紧接着构建越来越复杂的理论模型以期控制内外部影响因素,然后用并不理解其逻辑要义的分析工具去运行数据。而在面对复杂的管理现象时,核心变量通常难以进行准确地统计测量,仅通过定量方法分析变量间关系而引出的理论,可靠性实际大打折扣。有学者还曾指出,实证研究是事后分析,即依据过去情况进行分析,如果环境剧变,则实证研究的结论不过是明日黄花。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持续深化、内外部环境变化剧烈等诸多挑战,亟待更多研究方法来揭示其复杂管理实践现象背后的逻辑及规律。

(四)主题选择:情境分析浅尝辄止

在工商管理研究领域,存在将西方流行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未加审视就用来讨论中国现实的问题。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组织有其面对的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环境、技术环境和自然环境等,不同的环境蕴藏着不同的机会和威胁。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在这些资源中,人员是最重要的〔7〕,而以人为中的管理需要认识到员工背后的教育、种族和文化背景往往各不相同。这些差异构成了我们所说的情境,情境是话语的意义所反映的外部世界的特征,任何话语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有意义。西方管理理论的提出有其自身的制度环境,与其独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紧密相关,中国管理理论的发展尚且不够关注中国情境的作用,尤其是中国文化情境的作用。事实上,中国企业员工的日常决策制定、资源分配、职位晋升等都深深根植于中国特定的文化道德准则。

本文认为正如同话语体系的四个部分相互交织,在各自层面上存在的这四个问题也是相互影响甚至互为因果的。首先,正是由于研究脱离实践、采用单一的实证分析且轻视情境的影响,导致我们的工商管理学科缺乏具有影响力的理论建构。脱离实践的话语体系难以面对管理实操者的诘问,出现“用一大堆话语证明一个人皆共知的假设”的现象,失去了专业影响力,加剧了管理实践与管理理论的脱节;实证研究对技术和方法的迷信以及对数学的偏好,阻断了工商管理研究者发现那些最具特色的现象背后隐藏的情境因素或构念之间别具一格的关联,难以提炼悖论型问题,触碰到仅是理论的细枝末节,构建有别于西方适用于世界的理论停滞于投石问路阶段;忽视潜移默化间深入骨髓的情境因素,醉心于现象层面的解读无异于隔靴搔痒,只是机械地按照套路游走于构念间建立关系、证明关系、解释关系,没有深入结合情境因素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故而理论贡献不足。反过来,没有成熟的本土理论的指导,我们无法深入探究外部管理情境的作用机制,也无法精准解释内部管理实践的问题缘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建构成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相融合的工商管理学科话语体系将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重点。

三、构建工商管理学科话语体系的建议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在中国工商管理学科话语体系的建构中,同样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运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马克思主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已经为中国工商管理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了解答,要致力于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商管理学科;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提醒我们要立足于中国实践,服务于中国实践,关注中国企业管理中的现实问题,即使摸着石头过河,也要挖掘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寻求解决之道;与时俱进告诉我们工商管理学科话语体系的建构要紧跟时代步伐,准确地反映时代要求,及时淘汰过时的话语,吸收国内外话语体系中的新名词、新定义、新意义,丰富现有的语言体系。

(二)“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提炼理论

工商管理学科话语体系能否生成,最关键的在于我们能否在理论建构的过程中,提炼出具有标识性、融通性的概念或术语,打造出易于为管理者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管理学界展开研究和讨论。为此,需要进一步凝练学科共识,使工商管理的理论体系定型化,最终使其成为一个体系完备、逻辑一致、结构完整的有机整体。这个过程可遵循两条路径:一是从西方引入工商管理概念、假设、理论和方法等做“本土化”再造;二是从本土实践的实际需求出发,首先收集原始材料,扎扎实实地进行经验性研究,以此了解中国企业管理中的现象,然后以我们独特的视角对世界企业管理现象进行深刻解读,最后把中国人看中国和看世界的心得与各国研究者交流。这两条路应该是并行的,但是现在太多人挤在了第一条路上,打通第二条路成为了突破点,这需要研究者在高层次专家的引领下抱团作战,相互借鉴并优化新思想、新观点,逐渐提炼出新理论。

(三)校企合作共面实践难题

工商管理学科话语源于实践,不论是泰勒通过铁锹实验提出科学管理理论,还是梅奥通过霍桑实验提出人际关系学说,都是基于在工厂中实地观察总结出管理经验,再对管理经验进行分析与研究,归纳出工商管理学科相关的概念、方法、规律等理论话语,从而积少成多建构出源于实践的工商管理学科话语体系。由此可见,研究者在熟识管理理论和策略基础上,如果能够有更多机会实际接近企业,深入到企业内部,观察企业的内部运行,将更有利于将理论与实践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帮助企业从根源上发现问题,另一方面也为研究者本身提供诸多材料。但是,对于学者个人而言,能与企业方达成合作的筹码过小,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取得信任。对此,高校包括院系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发挥主观能动性,同企业进一步增强交流与合作,不仅仅是为学生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也应该为老师与企业建立双向培训基地,企业为老师提供学习实践经验的机会,作为交换,高校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学习理论知识的机会。

(四)案例研究破解情境化难题

案例研究是在具体情境性管理实践基础上,以构建或拓展理论为目的,通过一系列科学规范的分析流程,探究其中一般规律性认知的重要质性研究方法〔8〕。高质量案例研究可以做到对已有理论体系进行扩展或構建出新理论,对特殊管理现象进行恰当地理解和解释,特别是在有效化解西方现有理论与中国管理现象的悖论方面。当前,凭借在描述具体实践现象、揭示普适性规律、升华现有理论方面的独特优势,案例研究已经成为管理学界开展前沿研究的重要方法,更是构建本土化管理理论的关键一招,日益得到工商管理学科的广泛关注。而要想开展高质量案例研究,研究者则需要选择具有特色管理实践的调研企业,嵌入中国独特的情境因素并将其构念化,反复推敲理论贡献检验普适性,才能构建起本土化管理新理论。国内案例研究先行者皆在学术会议中强调这一过程历时较长,但是要想构建中国工商管理学科话语体系,必须突破实证研究范式迎难而上,鼓励更多的研究者投身于案例研究。

四、结语

中国工商管理学科过去的发展得益于一批专心学问的国内领军学者把握学科发展方向,更得益于一批爱国奉献的华人学者将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推向世界。在对学科发展进行反思并努力构建中国工商管理学科话语体系的当下,这群优秀学者定能继续带领我们瞄准前沿科学问题的探索,深入中国企业管理的实际,共同建构出理论与实践兼备、共性与个性共存的完备话语体系,对外讲好讲活讲深中国企业的故事,为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魄”的哲学社会科学做出管理学界的贡献。

〔参 考 文 献〕

〔1〕张桂林.逻辑要义、历史努力与认知前提:建构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J〕.政治学研究,2017,(05):9-15.

〔2〕薛澜,张帆.公共管理学科话语体系的本土化建构:反思与展望〔J〕.学海,2018,(01):90-99.

〔3〕图恩·梵·迪克,周翔译.话语研究:多学科导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

〔4〕刘旭东.我国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反思与重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6,(07):12-16.

〔5〕胡永铨.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方法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03):140-144.

〔6〕林丹明,梁强,姚明安等人.我国工商管理研究的知识来源与结构——基于文献计量法的分析〔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1):70-77.

〔7〕周三多,陈传明.管理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8〕苏敬勤,贾依帛.我国工商管理案例研究现状、应用前景及情境化深度〔J〕.管理学报,2018,(06):791-802.

〔责任编辑:孙玉婷〕

猜你喜欢

话语体系建议问题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中国故事中国认知国际表达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三代人的建议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F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