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与年龄

2020-09-13王延龙

湖海·文学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学习型年龄读书

王延龙

读书学习是一个人获得知识、获得本领的重要前提。领导干部学习不学习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而普通人学习不学习也事关个人和家庭的幸福。所以,建设学习型国家、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家庭,其重要性怎么讲都不为过。那么,读书学习与年龄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本文想作些分析。

曾看过一副悬挂于古代私熟大门两旁的对联:好(hǎo) 读书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不好(hǎo)读书。这副对联的所有的字都是一样的,但它利用汉字“字同音不同、字同意不同”的独特的修辞手法,道出了人们在年少时读书与年老时读书的不同效果和不同境界。虽然读书并不完全等同于学习,但为了论述的便利,在本文中不妨它们等同起来。

俗话说,幼学如漆。意思是说小时候学到的东西会记得很牢固,不容易忘掉,当然也是好(hǎo)读书的大好时光;但贪玩偷懒、不好(hào)读书却又是很多孩子的天性,如不加以教育和引导,甚至进行强制性的规戒,孩子是很难养成自觉读书的习惯的。所以,“桑树条子从小育”,让孩子从小养成爱读书、懂规矩的习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世代传承的优良传统。初唐四杰的王勃,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曾做过当朝宰相房玄龄的老师,王勃从小就受家风影响,聪明好学,6岁即能写文章;9岁读颜师古注的《汉书》,写下了《指瑕》十卷,指出了颜师古著作的错误之处;25岁时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全文954个字,竟创造了40个成语,真让人叹为观止。我国历史上很多成就卓著的非凡人物,虽不乏大器晚成者,但绝大多数都是在儿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养成了好学的习惯。

始于隋朝、终结于清末的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持续了1300多年。“十年寒窗苦”是那个时代大多数读书人的切身感受,可见读书并不是什么快乐的事情。那时学子们大都在私塾里接受教育,私熟老师对学子拥有一定的惩戒手段和权力。私熟老师们常用的教鞭与戒尺,就是用来规戒学生们的工具。学生不遵守纪律,课文在规定时间背不上或默写不出来,被老师或罚站罚跪、或用教鞭敲头打屁股、用戒尺打肿手掌那是常有的事。在近乎苛刻和严厉的规戒之下,大凡读过私熟的学生,即使不能金榜题名,也会学到一定的知识,懂得很多的道理。可以说,从古至今,大凡能成就一番事业,或在历史上留下印记的人,无不是在小时候就受到了严格的教育,养成了好(hào)学的习惯。

我国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读书还只是少数人才能享有的待遇,绝大多数国人都是文盲半文盲。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在全国城乡大力号召和开展旨在让全国人民都能读书识字的扫除文盲运动,生产队的队房里、牛棚里,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墙上挂一块小黑板,由稍有点文化的人当老师,让很多人摘除了文盲的帽子。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更是让全国绝大多数人受到了中等以上教育或高等教育,不识字的文盲可能只是极少数人。

可是,当人们的生活条件特别是读书条件好了以后,不少孩子却又会对读书心生厌恶。现在,读书学习对于家庭条件好的孩子自不必说,即使家庭条件差的,交不起学费、生活費的孩子也会得到学校和社会的资助,享受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权利。而学校里宽敞明亮的教室,舒适的桌椅,宜人的室温,书籍、报刊应有尽有的图书馆,随时可查的网上知识等等,为读书学习的孩子们提供了非常优越的条件。可不少孩子对此并不珍惜,他们不再像前辈们当年对读书识字的如饥似渴,浪费了读书学习的大好时光。之所以会有这种现象,正是因为一个人在没有养成自觉读书学习习惯之前,读书学习并不是件快乐的事情。如前所述,如果读书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哪需要老师用戒尺敲打、罚跪罚站等手段去惩治学生啊?

而在当下,老师们对不愿认真读书的学生除了说服教育外,似乎并没有什么好办法。可是说服教育有时并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并不能让顽皮的、厌恶读书的学生长记性,改前非。过去的私熟老师对完不成学习任务的学生可以进行敲打、罚跪、罚站等惩戒,现在的老师却不能使用这些有利于学生改邪归正的手段。如果老师偶尔对学生动了粗,还可能被家长“护犊子”,弄不好还会丢掉来之不易的“饭碗”。学生自己不好(hào)学,老师规戒不能用,再加上家长“护犊子”,这样的孩子将来就很难成为一个有知识、守纪律、有责任心的人,不是成为父母和家庭的累赘,就是成为社会的负担。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人到了一定的年龄,记忆力就开始逐步减退,儿时一两遍诵读即可记住的文章或诗词,往往苦读若干遍也不能记得了。正所谓“儿时的事情记得清,眼前的事情记不得”,这时就有了另一种读书的效果和境界——好(hào)读书不好(hǎo)读书了。所以,读书学习必须从娃娃抓起,对于不好(hào)读书的孩子,学校和家庭都应该进行规戒和教育,并要给老师对学生一定的规戒权,规戒孩子从小养成好(hào)读书的良好习惯,这既是对孩子的未来负责,也是对家庭和社会的负责。

那么,一个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不好(hǎo)读书了,这个书还要不要读下去呢?我认为不管好(hǎo)读不好(hǎo)读,读书还是要坚持读下去的。在这方面,毛主席他老人家就是我们的榜样。“活到老,学到老”,这是毛主席常说的一句话。他曾在延安的一次演讲中说过,年老的也要学习,我如果再过十年,就要学9年零359天。毛主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他当年的承诺。这位伟大的革命家兼学问家,几乎是在他的心脏快要停止跳动的时候,才结束了他一生从未间断的读书生活。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方面的感人事例。很多到了退休年龄的人,本不会用电脑打字,也不会网上学习,但他们知难而进,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以至数多遍,直到熟练运用。这样的人把读书当成一种自觉,把学习看成一种境界,跟着时代的脚步走,永远不会被时代所抛弃。而这样的人大都在小时候就养成了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并且持之以恒地一直坚持,所以即使在退休以后,仍会从读书学习中体会到乐趣。上海交大一位宿管阿姨已经50多岁了,过去因家庭困难没有上大学,但她凭着一股知难而进、坚韧不拔的精神,一边当宿管阿姨领取一份报酬,一边通过自学拿到了本科学历,如今又和女儿一起考上了211高校的研究生。这真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啊!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读书学习与年龄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对于父母长辈来说,都应该想方设法让孩子们在好(hǎo)读书的年龄养成好(hào)读书的习惯,而最好的办法就是父母自己要为孩子们放好样子,让孩子们耳濡目染,形成爱读书爱学习、代代相传的好家风;而如果父母将大把业余时间放在诸如玩牌赌博等不良嗜好上,孩子同样也会耳濡目染,自己也没有资格教育孩子,对孩子的未来走向也会产生不良影响。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对何人来说,在任何年龄都不能放弃读书、都不能放松学习!(作者系盐城市公路处退休干部,研究员级高级政工师)

猜你喜欢

学习型年龄读书
基于核心知识的项目式学习型小学英语社团
浙江开放大学:以开大特色探索学习型社会“浙江示范”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年龄歧视
算年龄
我们一起读书吧
第二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发布《学习型城市3X3X3X3青年声明》
读书为了什么
年龄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