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到目中有“人”

2020-09-13何朗月

读与写·教师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清源心灵德育

何朗月

班主任工作琐碎繁重,千头万绪,如何才能使班主任工作优质高效,班主任想了很多辦法,优秀班主任有不少法宝。可是,多年的班主任经历告诉我,其实,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特别是中小学班主任,我们最需要的是一双平等的眼,一颗柔软的心。班主任工作极易使人身心疲惫,我时时提醒自己,拷问自己:我是否做到了目中有“人”,心中有爱?

我真正地把孩子当“人”了吗?

想到上学期班上的一名学生,不禁深感自责。凌清源是我刚接手四年级数学时班上的一名典型差生(姑且让我这么称呼吧!),三门主科成绩都在几分之间。起初,我尽力关注他的听课和作业情况,并利用课余给他开小灶,我发现他脑子并不笨,成绩低劣的根本原因是基础太差。经过两个多月的个别辅导,这孩子的成绩有了明显进步,单元测试由几分、十几分,进而达到四十分。他的进步让老师同学刮目相看,原科任老师说:“这孩子运气好,碰上你这样的老师,人家早就放弃他了!”这孩子有了自信,腰板也挺直了,同学把他当“人”看了,也有人跟他玩了。

可是好景不长。统考临近,为了不耽误大多数,为了在统考中有个好些的名次,我不得不调整教学策略,追求教学的高效率,那就是让有潜力达优生达优,让有潜力达标生尽量达标,但凌清源这个掉队分子,我的付出得不偿失,因为他的成绩暂时不能达标。于是,我放弃了对他的关注和辅导。这个孩子父母离异,家庭监管不够,加上多年来养成不听讲不做作业的陋习,失去我的关注,他很快又回到原点。他又成了一个同学看不起,家长不理睬,老师漠视的边缘人。

回想这孩子的起落命运,我拷问自己:差生也是“人”,我怎能因为怕影响考试评比而放弃了这个最需要关注的“人”呢?学生是有个性的个体,教育就应当正视学生发展中的个体差异,学生的差异是不可能“削平”的,因为这差异存在的,不然孔夫子为何有“因材施教”说呢?

教育需要充满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把自己的一腔激情洒向每一位学生,深情的目光对准的是一个个人的心灵。因为我的势利,放弃了一个亟待救赎的灵魂,一颗纯洁稚嫩的心灵承受着现实的冷漠,寂寞着,孤独着,他的眼神游移着,惶恐着。

在《新德育思考》一文中,李镇西老师剖析旧德育,他说旧德育是“非人德育”,所谓“非人”,就是不把学生当成人,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无视学生的尊严、思想、情感等精神存在,而把学生当做没有生命的“物”。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教师眼中的学生是学习机器,是考试机器,是成绩分数单,是录取通知书——唯独不是“人”!

作为一个具有人道主义精神、人文关怀情怀的班主任,面对凌清源这样的学生,我该怎么摆正自己的心态,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呢?

作为一名女老师,我柔软易感的心我的母性哪去了?

回想起教学生涯的动人故事,我也曾收获孩子们真诚的喜爱和信赖。他们把我当朋友一般地信任,妈妈一般地依恋。多年后,我重返校园,校园橱窗习作展示栏里,孩子们留下对我深情的诉说,浓浓的师生情无不令人深深感怀。记得一位在外打工的家长打来电话,她说:“我儿子说,妈妈,我们新老师真好呀,我可喜欢她了,她经常表扬我呢!”

是的,我有喜爱儿童的天性,有献身教育的理想,每当与一双双纯净的眼眸对视,我的心便瞬间柔软,哪怕面对调皮捣蛋鬼,我依然初心不改!可是,曾几何时,我开始变了。应试教育的血肉横飞,学校考评的刀光剑影,疲于奔命的工作节奏,随时意想不到的来自学生的突发事件,让我的心变得粗粝,我心浮气躁,我要求严苛,我是否意识到一颗颗渴望关爱的心灵因为我而变得怀疑、惶恐,一步步走向荒芜?

李镇西老师说,我们个人也许无法减少目前“应试教育”对学生心灵的戕害,但我们起码可以做到不助纣为虐!当我们不把分数和名次作为对付学生的“杀手锏”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开始向着人性、人情和人道回归了。

只有目中有“人”,心中有爱,我们才配称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法国作家雨果曾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人的心灵:“世界上最宽阔的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愿我们的每一位班主任都拥有如此宽阔的胸襟与自由舒展的心灵!愿我们用宽阔的、有爱的、童真的心灵塑造出一颗颗同样宽阔的、有爱的、童真的心灵来!

猜你喜欢

清源心灵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一根筋”的古清源
冬日苏格兰 震撼心灵的美
美味下饭剧,胃与心灵的治愈
唤醒心灵
“一根筋” 的古清源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心灵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