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公共意识培养研究

2020-09-12孙晓红舒冠凤周庆强

中文信息 2020年8期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培养

孙晓红 舒冠凤 周庆强

摘 要:我国当代大学生公共意识培养在不断地进步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纵观大学生整体的公共意识培养,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完善。本文根据当代大学生公共意识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相应的建议,以期我国社会公共资源可以有效服务群众。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 公共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8-0-01

一、当代大学生公共意识培养的意义

首先,公共意识培养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公共领域进行了解。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公共意识培养具有不同的内容,但对公共资源的了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社会生活产生更广泛的了解。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的接班人,需要具备更良好的综合素质,完善自身的社会性。公共意识的培养调动学生积极了解社会中的现象与资源,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公共意识培养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与行为习惯。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许多大学生并不具备良好的公共意识与行为习惯,公共意识的培养可以有效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态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在公共意识培养中学习社会文化;另一方面,大学生也可以提高自身的社会化行为,促使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大学生在公共意识培养中不断增强与社会的联系,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奉献意识,完善学生的公共意识。

二、大学生公共意识培养现状

1.部分大学生缺乏自律意识

大学生公共意识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环境中,面对公共资源体现出的意识与行为实践,大学生的公共意识培养主要集中于学生的校园生活,但当代大学生面对竞争较为激烈的中高考,对公共意识的概念较为模糊,在生活中也缺乏相应的公共意识与自律性。在生活中面对同学出现不恰当的行为,许多大学生会采取忽视或理解的态度,表示其他学生的行为可以理解,部分学生只能从道德角度调整自身的行为,并未真正理解公共意识的概念与重要性。在当代大学生中还存在部分学生面对教师与同学会展现出良好的公共意识,体现出良好的综合素质,但在个人独处时缺乏自律意识,不能积极地展现个人公共意识。

2.教育中缺乏对公共意识的培养

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许多学校中对学生公共意识的培养不足,学生在公共意识培养中缺乏系统的学习,只能依靠自身的道德修养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规范。许多学生在接听教育中缺乏公共意识培养,对公共环境中的资源不能做出效用最大化。大部分学校中都会对公共资源进行强调,但对学生的公共意识培养较为局限,在部分课程内容中会包含部分公共意识培养的内容,但教学的效果却不容乐观。当代大学生在公共意识培养中缺乏系统的教育环境,学生之间缺乏意识教育与行为标准,不利于学生对公共资源的存在给予良好的使用态度与行为规范。

3.公共意识培养的评价体系不完善

当代大学生对公共意识的忽视与当代高校中缺乏相应的评价体系息息相关,许多学校中即使对学生开展了一些公共意识培养的课程,也未将这部分教学内容合理地进行评价,学生面对公共意识培养的内容自然会产生懈怠心理。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公共意识培养教育仅仅停留在教学形式上,无法将公共意识培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在生活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并对学生做出合理的评价。许多学生面对教师的公共意识培养也会出现不耐烦的学习情绪,认为教师在讲一些“大道理”,进而忽视教师的培养与教育,甚至出现叛逆心理,无法有效培养出良好的公共意识。

三、对当代大学生公共意识培养的建议

1.建立良好的大学生公共环境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公共意识需要建立良好的公共环境,促进学生对公共资源的保护与有效利用,避免资源的浪费。大学生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群体,其行为会对社会产生更强烈的反应,大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与公共意识,才能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尊重,提高自身全面发展的能力。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公共领域,明确公共领域的范围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公共意识,引导学生对公共资源的存在做出正确的处理,进而有效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公共意识。

2.加强对大学生的公共意识教育

大学教育中对大学生公共意识培养的强化是解决大学生公共意识淡薄的主要方式,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指出正确处理问题的方式。在教育学生公共意识的同时,教师也需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变化,强调学生个人素质与公共意识培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对学生的行为起到良好的指引作用,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或开展公共意识教育,避免在教学中出现“假、大、空”的现象,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叛逆心理,不仅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反而引起了学生的消极情绪。

3.建立健全的公共意识评价体系

面对学生的公共意识培养,需要更加完善的公共意识培养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规范,在评级体系的监督与约束下,学生会逐渐養成良好的公共意识,进而将这样的生活习惯应用在生活中各处,形成了有效的公共意识。当代大学生面临网络信息的丰富性促使学生具备更多的思想,更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引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公共意识,只有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公共意识,才能有效提高社会中大部分人员的公共意识,为构建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亚斌.当代大学生公共意识培养研究[D].贵州:遵义医学院,2014.

[2]石志成.大学生公共意识培育问题研究[D].河南:郑州大学,2011.

[3]秦菊波,李冬.当代大学生公共意识与公共精神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12,(02):114-118.

[4]韩志君.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孙晓红(1985.12—),女,汉族,山东青岛人,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级职称,思政课教师,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大学生教育培养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的大学生友善教育
由幼儿断乳引发的对大学生柔性管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