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发挥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作用

2020-09-12郭玲静

中文信息 2020年8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高校

郭玲静

摘 要:高校逐渐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转变为积极心理学取向,提出要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素质,并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可以发挥体育运动积极心理影响,一方面,通过体育锻炼本身,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另一方面,通过体育活动参与,提高学生相关的积极心理素质。

关键词:高校 体育课程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8-00-01

前言

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心理健康素养十条(2018年版)”,可以看出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对心理健康的重视。近年来,高校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从过去主要关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开始逐渐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也随着积极心理学的提出发生转变,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将目光从弥补个体的缺陷,转移到发掘个体的潜能,发挥个体的积极优势上,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赛里格曼在《持续的幸福》和《真实的幸福》中均提到,个体的蓬勃发展与积极心理品质有关,因此,如何在高校中营造积极氛围,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素质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重点。

一、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发挥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

体育运动与心理有着天然的联系,有研究发现,体育锻炼可以降低个体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培养积极情绪,提高心理弹性等积极心理品质。此外,体育锻炼还可以提高青少年认知能力和学业成绩,方黎明(2020)运用中国追踪调查基线数据调查,发现体育锻炼能显著改善青少年的认知能力,提升青少年的学科成绩。在医院,医生通过开具运动处方帮助病人尽快恢复身心健康。无论是儿童、青少年还是成年人,体育运动都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发展。

高校公共体育课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大学课堂中覆盖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一门公共课程,它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建立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同时还要注意学生个性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看出公共体育课不仅通过运动强健大学生体魄,更为大学生积极成长和自我发展提供了场所,如果能将公共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充分结合,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更会为广泛和深远。

二、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

1.提高锻炼兴趣

尽管现有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已纳入了身体素质等其他方面的因素,但受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共同影响,学业成绩仍是评价中的重要标准。很多学生在初高中时习惯了坐着看书或玩手机等而不是外出活动,到了大学也更倾向于在宿舍打游戏、聊天或学习。这导致体育课程仍难以发挥其“动起来”的作用,很多学生的锻炼仅限于体育课上。所以,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以强健大学生的体魄为目标,还应考虑提高大学生对不同体育运动的了解和兴趣,以增加其参与到体育锻炼的机会。比如,在体育教学的各个阶段,运用丰富有趣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另外,尝试将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其自行选择喜欢的体育类型和相应的课程,让体育课程教学可以因材施教。

2.开展丰富的体育类活动

体育锻炼是宣泄和调节情绪的良好途径,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融合更多丰富有趣的体育类活动。在学生中倡导“运动”的理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产生积极心理体验,创造良好心理环境。例如,参加团体运动,可以让学生在锻炼中结交朋友,增加团结协作的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提高社会支持。参加单人运动可以内化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自省,锻炼其专注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在开展丰富的体育类活动中,虽不像竞技体育一样追求“更高、更快、更强”,但只要有比赛,输赢是常有之事,尤其在类似篮球、足球、羽毛球等竞争型的体育活动中,这为学生的积极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挫折环境。现在的学生心理弹性普遍较低,在遭遇挫折之后很容易因为一些刺激产生消极行为,最终导致伤害别人或伤害自己的结果。而体育运动中的挫折不至于造成巨大心理冲击,学生更容易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会竞争与合作,学会正视输赢,提高其抗挫能力和心理弹性。

3.发挥体育“天然”的积极心理影响作用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强调,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个课程里,传递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贴合学生心理发展过程,形成全覆盖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但有的高校过分要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部分,并要求體育教师能在上课过程中判断学生的情绪变化。当然,高校教师应该有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基础,会识别和处理学生的情绪状态,但过分强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细微的情绪变化,其实是顾此失彼的。

体育课程中所有环节的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比如,学生在初学篮球时,能拍打篮球,克服被篮球砸的恐惧,可以提高心理适应,促进自我成长;在学会拍打篮球后,继续精进技术水平,可以提高自我控制力和专注力;在传球的过程中,可以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交流;在投篮的过程中,可以体会球入篮筐后的高峰体验,提高自我效能感等等。无论在哪项运动中,学生都可以在学习体育运动中发掘潜能,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和积极情绪,提高认知灵活性,从而影响学生在生活中应对其他事件的能力,同时,体育锻炼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情绪宣泄的过程。

4.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国文化

虽然心理学的科学发展最早起源于西方,但是中国文化中处处都渗透着心理学的理性光辉。中国传统武术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武术不仅可以通过技术锻炼影响个体,更是一种文化熏陶,可以培养个体理性平和、谦虚坚持、勤奋勇敢等优秀积极心理品质。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也有太极拳等传统体育课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讲解基本技术,还能讲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内容,给学生带来的教育会更为深刻。

现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将重点慢慢转至积极层面,从关注心理问题的评估矫正,到发展正性心理品质,获得积极体验,但在发展积极品质的具体操作层面,相关的方法和措施还不成熟。体育锻炼和参与体育活动为发展大学生积极心理素质提供了重要方法,今后,也可以继续将体育纳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学生积极成长。

参考文献

[1]姚琛.南京市高中生体育锻炼行为与学业成绩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8,39(06):851-853.

[2]大连理工大学体育教学部.体育课程的目的,性质和任务[EB/OL].(2014-9-9)[2020-6-23]http://sports.dlut.edu.cn/info/1173/1162.htm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高校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