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孟集注附考》作者考辨

2020-09-12韩超

新世纪图书馆 2020年8期
关键词:论语

韩超

摘 要 今传《论孟集注附考》有题丁晏著者,亦有题刘宝楠著者。笔者调查了传世六种藏本,从题名的书写形式、行款、避讳、校改、钤印等方面对此书进行了分析,认为此书当是刘宝楠著,作丁晏者乃传抄者妄题。同时,通过此书稿本的来源,笔者对刘宝楠稿本的流散及今藏情况作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 论语  刘宝楠  丁晏

分类号 G256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20.08.015

A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Author of Lun Meng Ji Zhu Fu Kao: a Research of the Spread of Liu Baonans manuscripts

Han Chao

Abstract The current biography of Lun Meng Ji Zhu Fu Kao is written by Ding Yan, and there is also saying of written by Liu Baonan. The author investigates the six kinds of collections handed down from the world, and analyzes the book from the writing form of the title, the payment, the avoidance, the collate, the seal, etc., and thinks that the book is Liu Baonans, and Ding Yan is the copywriter.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 source of this manuscript, the author briefly explained the spread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Liu Baonans manuscript.

Keyword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Liu Baonan. Ding Yan.

《中國古籍善本书目》著录有两部《论孟集注附考》,分别著录为“丁晏撰”“刘宝楠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与南京图书馆。目验两书,其内容基本一致,则为同一部著作无疑。然历来著录多就所见本题名而归诸某人所著,并未考辨此书作者究竟为谁。刘宝楠、丁晏作为清代考据学的重要人物,且此书为考辨儒家经典之作,辨明其作者对研究此书及作者的思想有一定的作用。故笔者不揣简陋,试辨析之,并求教于方家。

1 馆藏及著录

据笔者调查,目前传世的《论孟集注附考》共有六部,分别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简称“国图”)、南京图书馆(简称“南图”)、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图书馆(简称“傅图”)、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图书馆,现以馆藏为单位分述如下。

1.1 国图藏本

《论孟集注附考》二卷,抄本,题山阳丁晏撰。卷一卷端题“论孟集注附考三十三条”,卷二卷端题“论孟集注附考卷之二”。此书为清潘祖荫旧抄,一册,半叶八行,行字不等,红格,白口,四周单边。首叶钤“希古右文”朱文方印,末叶钤“不薄今人爱古人”白文长方印。《文献保存同志会第三号工作报告》记载郑振铎向蒋复璁的报告,云:“普通书亦将按此法编目。每书首叶,均盖朱文‘希古右文四字章,末叶则盖白文‘不薄今人爱古人一章。此为我人之密记。特以奉闻。”[1]知此书乃郑振铎于抗战期间从上海收购,后辗转入藏国图者。《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均著录此书。

1.2 南图藏本

南京图书馆共藏有三部《论孟集注附考》,笔者分别称之为“南图甲本”“南图乙本”“南图丙本”,略述如下:

南图甲本,此书二卷共二册,抄本,题山阳丁晏著。第一册卷端题“论孟集注附考三十三条”,第二册卷端题“论孟集注附考卷之二”。半叶九行,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同。首叶钤“八千卷楼”朱文方印,“嘉恵堂丁氏藏书之记”白文方印,知为丁氏八千卷楼旧藏,后鬻江南图书馆者。《八千卷楼书目》卷三《经部·四书类》著录曰:“论语集注附考一卷,国朝丁晏撰,抄本。”[2]按原书,“论语”当作“论孟”。

南图乙本,此书二卷共二册,抄本。第一册卷端题“论孟集注附考卷之上”,未题撰人;第二册卷端题“论孟集注附考卷之下”,卷端下题“宝应刘宝楠著”。半叶九行,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同。书衣及各册首叶钤“视己成事斋”白文长方印。

南图丙本,此书二卷共一册。卷一题“论孟集注附考卷之上”,卷二题“论孟集注附考卷之下”,卷端下题“宝应刘宝楠著”。半叶九行,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同。钤“楚桢”朱文方印,知为刘宝楠所有。《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总目·经部》卷六《四书类》著录“论语集注附考不分卷,清宝应刘宝楠。钞本。有‘楚桢一印。善乙一九。”[3]458

1.3 傅图藏本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图书馆藏《论孟集注附考》二卷,二册,抄本。正文卷端题“论孟集注附考三十三条”,卷二题“论孟集注附考卷之二”,卷端下题“山阳丁晏著”。半叶九行,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同。书中钤有“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所藏图书印”朱文方印、“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所藏图书印”白文方印。《傅斯年图书馆善本书志·经部》撰有提要。

1.4 京大藏本

京都大学文学部图书馆藏本笔者未见,据其网站著录,此书二卷,钞本,卷端题“论孟集注附考三十三条”,作者为“丁晏”。

除上述各本之外,《国粹学报》于宣统三年(1911)据盐城许鸿庥藏稿刊载过《论孟集注附考》,《书目答问补正》卷一著录:“刘宝楠《论孟集注附考》二卷,载《国粹学报》中。”[4]许鸿庥藏稿今存否,因未搜集到相关史料,俟后更考。

2 作者辨析

各馆著录,或题丁晏,或题刘宝楠,均是据所见之书题名而定。因而仅从著录来看,读者易将此书当作异书同名对待。如刘瑾辉在谈到清代《孟子》 考据中的本赵、本朱著作时,曰:“专本朱注的著作主要有吕留良的《论孟精义》、刘宝楠的《论孟集注附考》、丁晏的《论孟集注附考》、刘传莹的《孟子要略》 等”[5]。由于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今南京图书馆)藏有题名不同的两种本子(南图甲本、南图丙本),故馆内同仁最早对其作者产生疑问,并进行了研究。赵鸿谦《贞元石斋丛录》考南图丙本,云:

此编无序跋,按其体例,正文提行,所引各家注说低格,复参己意。别加按字于各说下,间有朱墨校改或增删。如“北辰北极天之枢也”一节后,眉增“十五而入大学……”。一则又“南容孔子弟子居南宫……”,下“夏洪基曰”四字以朱笔涂抹,改作“按”字,原文“按”字删去。又下卷“麋鹿之大者”按下增“說文麠大鹿也……”一行。其他删校不具录。楷书工钞,每半叶九行,行二十一字,其删改处疑即楚桢自加也。己巳岁秋,某书肆以此书兜售,并其他钞本十余种,均为楚桢旧藏。盋山图书馆仅选购此本,并《清白堂存稿》 十卷。往岁馆购八千卷楼丁氏藏籍亦有此书,题“论孟集注附考三十三条,山阳丁晏著”,文与此同,行格亦同,惟楚桢本所校改者晏本均无。晏字俭卿,道光辛巳举人,与楚桢同时。《山阳县志文苑》有传。俭卿手钞经传异义数十卷,其为俭卿所钞、妄者误题晏著欤?俟考[6]。

赵氏从南图丙本校改者南图甲本无出发,认为《论语集注附考》作者或为刘宝楠。《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总目·经部》卷六《四书类》于南图丙本下注曰:“又一部不分卷,清山阳丁晏。钞本。丁书善乙一九与上书全同,惟此题丁氏。未详孰是。”[3]458所谓“又一部不分卷”即南图甲本。南图甲本第二册明确题“论孟集注附考卷之二”,可知分为两卷,此著录“不分卷”当是袭《八千卷楼书目》“一卷”而来。上述二者虽然对此书作者提出了疑问,但并没有明确指出作者为谁,赵氏亦只做出疑似结论。明确提出此书作者为何者乃金鉽。金鉽(1869—1950),字范才,江苏泰兴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进士,选任翰林院庶吉士。民国后,曾任泰兴县民政长、江西省彭泽县知事等。1928年,金鉽参与编纂《江苏通志》,其中的《江苏艺文志》于1934年刊载在《国学图书馆第七年刊》上,内收南图甲本,并撰考证,其文云:

清丁晏《论孟集注附考》 存,《省立国学馆总目》(笔者按:即《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总目》),钞本。是书收藏有《八千卷楼书目》。愚按:是编国学馆钞本原题不分卷,有“八千卷楼”“嘉恵堂丁氏藏书之记”二印,见《旧善本续目》。而《续目》“论孟”字作“论语”,《八千卷楼书目》 同,钞本,一卷。今《总目》 据实著录,易“论语”字为“论孟”。又有一部钞本,题刘宝楠,有“楚桢”一印,此为民国十八年新置者,注云与丁书全同,未详孰是。考两书文同名异,实为一本。丁、刘并世大儒,无或相袭夺之理。窃念刘于丁为后进,其钞本上有“楚桢”一印当是刘识丁书而心善之,因传录而收藏焉者。后人因以藏印误为题名耳。[7]

金氏考订《论孟集注附考》作者当是丁晏,后人因“楚桢”藏印而误题作者为刘宝楠。且不论“刘于丁为后进”之说是否合理,仅细查原书藏印与题名,即可证金氏观点难以成立。南图丙本的“楚桢”印钤于“宝应刘宝楠著”字之上,即先有著者题名,后钤此印。若后人据印误题,当是题名写于印上。如此印为刘宝楠钤,怎会于他人书中题己之名。金氏恐未见原书,而是凭《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总目》作的臆断。此后较长时间,笔者未见有学者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2013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出版《傅斯年图书馆善本书志·经部》,在为该馆藏《论孟集注附考》 撰写题要时认识到此书的作者问题。“与宣统三年(1911) 《国粹学报》 第七十七至第八十期刊载盐城许鸿庥藏稿《论孟集注附考》 比对,两本内容相同,然此本作者题‘山阳丁晏著,该本题‘宝应刘宝楠著。近代诸家著录是书者,亦二说并存。检《丁柘堂先生历年纪略》 《柘堂府君年谱》《宝应刘楚桢先生年谱》,二人生平著作均未见《论孟集注附考》。”傅图编者未见其他传抄本,仅见《国粹学报》所刊,因内容一致而作者题名不同,故疑之。从内容上看,“以《论语》二十条比对刘宝楠《论语正义》,部分论述颇为相似,如‘北辰北极天之枢也、‘桓公兄也子纠弟也二条。然仍无法确定作者,故作‘题清丁晏撰。因书中避讳宁字,作清钞本。”[8]因此书为专考《论语》 朱注之作,且其中一位题名作者刘宝楠恰好撰有注释《论语》 的专著——《论语正义》,故将二者比较以确定作者是较好的方法。以此书中考《论语》 的二十条,与刘宝楠《论语正义》比对,部分论述颇为相似。然《论语正义》中并没有完全与之一样的语句,仅从论述来看,丁晏也可能有类似的结论,只是丁晏没有写成相关著述出版而已。所以,内容的考察很难确定作者究竟是谁。正因如此,提要最终采取较为审慎的方法,据原书署名而冠“题”字,以存疑问之意。另外,提要云“书中避讳宁字,作清钞本”不妥。全书仅一处有“宁”字,即“成王之赐伯禽之受皆非也”条下“宁武子”。而“宁武子”作“宁武子”不一定是避讳,阮刻本《论语注疏》亦作“宁武子”,其时为嘉庆间,无缘预避宣宗名讳。

综上,以内容而言,很难确定《论孟集注附考》作者为谁,传世的丁晏、刘宝楠史料中也未发现明确的记载。不过,之前诸家考证未能将传世各本联系起来,发现疑问亦只是两种本子相校,自然难以抉择。若是将各本题名的书写形式、行款、避讳、校改、钤印等联系起来,则可开启考证此书的一个新思路,笔者试述之。

(1)题名的书写形式。上述馆藏各本,可分两组:题丁晏者,国图本、南图甲本、傅图本、京大本;题刘宝楠者,南图乙本、南图丙本。前此诸家多仅注意作者题名,其实更可注意者为书名题名。凡题丁晏著者,其卷一题名为“论孟集注附考三十三条”,卷二题名为“论孟集注附考卷之二”。凡题刘宝楠著者,卷端题名为“论孟集注附考卷之上”,卷二题名为“论孟集注附考卷之下”。同一部书,其卷次相对来说应当齐整,“卷之上”“卷之下”颇允当,“三十三条”与“卷之二”则殊不伦。且此书《论语》起“北辰北极天之枢也”,终“讳之使若宋女子姓者然”,凡二十条;《孟子》起“麋鹿之大者”,终“庄周所论斲轮之意盖如此”,凡十六条,通计三十六条,与“三十三条”之数不侔。今题丁晏著之《论语集注附考》或为楚桢初作寄与丁氏者,故书名初曰“论孟集注三十三条”。

(2)行款、避讳。各馆藏本,不论题名为谁,行款均是半叶九行,行二十一字(国图本非是,当是抄写时未按原行款抄),则其来源或同。各本均有避讳,但避讳的方式各自不同,今将所有避讳之字列出,见表1。

从表1可见,南图丙本以改字“玄”作“元”、“曆”作“厤”缺笔“胤”作“”、空字作为避讳方式,且间有不及避者。其他各本均是用空字避讳之法。可见南图丙本与他本无涉,若是转抄自他本,或不会补全避讳字,且补字尚有犯讳者。这说明南图丙本的来源较早,且与传世各本没有传抄关系。

(3)校改、钤印。除了南图丙本外,各本均无校改痕迹。关于南图丙本的校改,《贞元石斋丛录》所述已详,兹不赘述。所可注意者,南图丙本原文文字与其他各本均同,可知此校改当在原文被传抄之后才补充。若非作者,何人可对原已形成的本子进行修改?南图丙本钤“楚桢”印,刘宝楠收藏之书虽亦有钤此印者,然此印钤于著者題名之上,表明钤印在后,刘氏认可此书题署。刘氏为当世大儒,又专治《论语》,无须此三十余条札记之小书以增己名,焉有剽窃之理。①

综上所述,南图丙本在传世各本中来源较早,且有修改、“楚桢”钤印,则其题为“刘宝楠著”当是可信的。丁氏与宝楠为同年优贡,时相问学,《丁俭卿致刘楚桢书》 云:“弟近着《左氏纂注》 已力斥其非(笔者按:指杜预注中多有党乱之言)。又胡传喜言空理,略近迂谈。在胡氏偏安之日言之,未为无裨,然以之为《春秋》本义,则未必然。且杂糅三传,素无家法。弟近亦作书辩之,俟书稿缮清,即寄上矣。”[9]可知其时两人书稿往来,互相切磋。因此,今题丁晏著之《论语集注附考》或为楚桢初作寄与丁氏者,故书名初曰“论孟集注三十三条”。后世传抄,只知来源于丁氏,不知原为宝楠作,故妄题之。

3 刘宝楠著述稿本的散出与收藏

刘宝楠一生著述较丰,若《论语正义》 《汉石例》《宝应图经》 等已刊刻,但尚有大量著作未经整理,仍是手稿。刘宝楠手稿到民国间开始流散,刘文兴曰:“孟征先伯早殁,继嗣累年不定。从母故后,遗书板片,遂渐亡失,手稿亦散于四方。”[10]153孟征遗孀何时谢世,笔者未能考证,故不知书籍最早散出在何时。较早记载刘宝楠藏书售卖者为赵鸿谦,其撰《贞元石斋丛录》 在叙述《论孟集注附考》 来历时云:“己巳岁秋,某书肆以此书兜售,并其他钞本十余种,均为楚桢旧藏。盋山图书馆仅选购此本,并《清白堂存稿》十卷。”[4]己巳即民国十八年(1929),此时或为零星散出。至民国二十年(1931),刘宝楠手稿开始大量散出。刘文兴撰《宝应刘楚桢先生年谱》附《著述考》,于《郑氏释经例》下按曰:

先生著述繁多,既已胪列于上。辛未夏,有书估某往吾邑,以重金购求遗稿。于是散出,为上海中国书店所得,将售之北平图书馆,因亟请于吴兴徐森玉先生,获观书目。其中大半为初著各书长编,或搜辑旧说未加厘正者。又有书估作伪,实非先生作者,因以己见分别之。后以值昂,未成交,不得见原书,惜哉[10]188。

这批书于民国辛未二十年散出,先流入上海中国书店,但后来并未售归北平图书馆,中间经过怎样的曲折已难详考。检刘文兴《著述考》“草稿本”书目,其中多种书《贩书偶记》有著录,又与今上海图书馆藏刘宝楠稿本多一致。现以刘文兴“草稿本”所列书目为次,将之与《贩书偶记》所载刘宝楠稿本、上海图书馆藏刘宝楠稿本比较,见表2。

仅从上表书名看,“草稿本”中除《毛诗》 《论语》二书不见于上海图书馆藏刘宝楠稿本外,其他均收藏于上海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还藏有《毛诗注疏长编》 《毛诗学》 《诗序疏》 等三种不见于“草稿本”的著作。不过刘文兴所列书名多有简称,《毛诗》 《论语》更是不可能作为刘宝楠著作名称的。盖刘文兴未见原书,书估所列仅为售卖,并未仔细析绎欤?故“草稿本”《毛诗》或含《毛诗注疏长编》 《毛诗学》 《诗序疏》三书,《论语注》 《论语》只是一书。因此,刘文兴当时于徐森玉处所见刘宝楠稿本书目所载之书,后当整体归于上海图书馆了。《贩书偶记》所载为孙殿起经眼,还是曾于通学斋售卖,尚不可考。

《贩书偶记》中另有其他几种刘宝楠稿本,为“草稿本”未列,后多归中国国家图书馆。除此,南京图书馆、台湾“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亦藏有刘宝楠稿本。今仅据笔者所知,如下(上表所列者不再列入)列出,见表3。

刘宝楠稿本自民国间散出,后多藏于今上海图书馆,凡十五种;中国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亦藏几种,余者分散多处。这些稿本中,除《念楼集》的版本有专文讨论外[11],较少有学者论及,尚待发掘。

4 结语

《论语集注附考》作者的考实,不仅对厘清刘宝楠与丁晏的学术兴趣、方法、思想等有一定的意义,也为全面认识刘宝楠著述提供了一份实证。刘宝楠作为清代扬州学派的重要人物,其为人熟知的作品仅《论语正义》《宝应图经》 等寥寥几种,尚有不少稿本有待甄别、整理。除了上述著述之外,刘宝楠还有大量批校、跋语传世。如南京图书馆藏《毛诗故训传》 批校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大戴礼记补注》 批校本、上海图书馆藏《离骚经纂注》 校本。这些稿本和批校本的整理,对于刘宝楠及干嘉学术的研究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 1 ]郑振铎.为国家保存文化:郑振铎抢救珍稀文献书信日记辑录[M].陈福康,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16:316.

[ 2 ]丁丙.八千卷楼书目//善本书室藏书志(外一种)[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1920.

[ 3 ]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编.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总目//明清以来公藏书目汇刊[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

[ 4 ]张之洞撰,范希曾补正.书目答问补正[M].北京:中华书局,1963:41.

[ 5 ]刘瑾辉.清代《孟子》学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311.

[ 6 ]赵鸿谦.贞元石斋丛录[J].国学图书馆季刊,1931(1):117.

[ 7 ]金鉽.江苏艺文志//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第七年刊[A].南京:南京龙蟠里本馆,1934:411.

[ 8 ]傅斯年图书馆善本书志编纂小组编.傅斯年图书馆善本书志·经部[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13:260.

[ 9 ]丁晏.丁俭卿致刘楚桢书[J].国粹学报,1905(1-7):28.

[10]刘文兴.宝应刘楚桢先生年谱[J].辅仁学志,1933(4-1).

[11]张连生.刘宝楠《念楼集》传本考[J].文献,2006(3):97-108.

猜你喜欢

论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漫画欣赏《论语》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