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文献传播的中心化趋势及其挑战研究

2020-09-12周维彬李丰丁一琦朱梦月

新世纪图书馆 2020年8期
关键词:开放获取

周维彬 李丰 丁一琦 朱梦月

摘 要 文章分析了学术文献传播中心化的社会背景、演进历程及其内在逻辑,并探讨学术文献传播中心化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挑战。应用基于文献调查的历史研究法,梳理学术文献传播国际化、网络化和中心化过程中的数据和案例,得到学术文献传播的中心化是版权保护国际化、媒介力整合驱动的市场竞争、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平台战略驱动的新中心化等各种社会进程交互作用的结果,它经历了国际化战略驱动的学术“圈地运动”、互联网驱动的数字网络化转型和以知识服务导向的深耕拓展等三个阶段。学术文献的开放获取也正在急剧地向中心化平台模式演进,图书馆界要根除传统的文献中心化思维、革新学术数据库订购逻辑、重视提升图书馆的公共媒介力。

关键词 学术文献传播 中心化 数据库垄断 开放获取 公共媒介力

分类号 G252.7; G258.6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20.08.003

Research on the Centralization Trend and Challenge of Academic Literature Dissemination

Zhou Weibin, Li Feng, Ding Yiqi, Zhu Mengyue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ocial background, evolution process and internal logic of academic literature communication centralization, and discusses the challenge of academic literature communication center to the development of library cause. Using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method based on literature survey, it sorts out the data and cases in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networking and centralization of academic literature dissemination.The centralization of academic literature dissemination i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of various social processes such as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opyright protection, market competition driven by the integration of media power, the widespread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the new centralization driven by platform strategy. It has gone through three development stages, namely, the academic “enclosure movement” driven by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y, the digital network transformation driven by the Internet, and the intensive cultivation oriented by knowledge services. The open access to academic literature is also rapidly evolving towards a centralized platform model,libraries should eradicate traditional document centralization, innovate the ordering logic of academic databases, and focus on improving the librarys public media power.

Keywords Academic literature dissemination. Centralization. Database monopoly. Open access. Public media power.

0 引言

學术文献传播,是以图书、期刊、报纸、会议文献、学位论文等为媒介载体的知识传播。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兴起并被广泛地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充当了加速全球化进程的“不自觉的历史工具”[1]。在此背景下,学术文献传播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转型,催生了各种中心化的学术数据库平台,例如ScienceDirect、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等商业数据库平台,PubMed Central、DOAJ、OpenDOAR等开放获取资源平台。基于互联网技术框架的学术数据库平台不仅具备文献检索和提取功能,还能够实现文献分析、科研评价、论文发表等,不仅拓展了知识获取的广度、深度和速度,而且对科学发现与研究创新进程的加速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

学术数据库平台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学术文献传播的中心化。首先,依托于互联网技术框架的学术数据库平台,其管理运营具有趋近于零的边际成本,对用户具有极强的“锁定”(Lock-in)效应,在资源聚集和用户积累的双向驱动下,可产生巨大的“网络效应”(Networkeffect)[2],内在地成为了学术文献传播的文献资源中心、传播路径中心和用户服务中心。其次,凭借中心化优势,学术数据库平台逐渐获得对学术文献传播资源、用户和路径的中心化管控能力,在助力学术文献传播的同时,也引发了数据库垄断问题,并激发了全球性的开放获取运动[3]。

学术文献传播的中心化,主要包括中心化平台、中心化管控和中心化挑战等三个方面。当前,已经出现互联网去中心化[4]、网络传播再中心化[5]、互联网传播平台中心化[6]、互联网去中心化与再中心化[7]等方面的研究,但未见系统研究学术文献传播中心化的文献。因此,本文拟以前人研究为基础,通过学术数据库发展和开放获取运动这两条主线,深入探析学术文献传播中心化的社会背景、演进历程及其内在逻辑,以此探讨学术文献传播中心化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挑战。

1 学术文献传播中心化的社会背景

社会是复杂的相互作用系统,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核心的法权环境和塑造新一代学术文献传播生态的互联网技术环境,是学术文献传播中心化的重要条件,前者为学术文献传播的中心化进程构建法权壁垒,后者为学术文献传播的中心化进程提供技术支撑。

1.1 以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化为内容的法权环境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推进,人类社会逐渐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成为国际竞争的战略性资源,但在全球化进程中,科学技术的广泛传播使得科技产品的复制或仿制(国内俗称“山寨”)变得十分普遍,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不完善的国家和地区,冒牌、盗版和仿制等大肆侵占市场。因此,西方发达国家极力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化,并试图通过高标准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准维持其竞争优势,以此遏制发展中国家的赶超进程[8]。1991年世界贸易组织签订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 (TRIPS)[9]。1995年7月欧洲议会和部长理事会通过了“关于数据库的法律保护的指令”,正式在国际条约中使用了“数据库”这一概念[10]。1996年,欧盟制定了《欧洲议会与欧盟理事会关于数据库法律保护的指令》(96/9/EC),力求为学术数据库提供更广泛、更有效的法律保护[11]。在欧盟和美国的极力促进下,WIP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于1996年8月30日公布了《关于数据库知识产权条约的实体条款的基本建议》[12]。然而,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化及其推进过程中的高标准,为数据库商违背公平原则而滥用权利,以致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赋予了法律意义上的正当性[13],不仅为数据库商在全球范围实施学术文献资源的“圈地运动”提供了法权保护,而且为数据库商在全球化扩张过程中实施权益的垄断性保护提供了借口。当法权保护变成法权壁垒,自由的市场竞争就演变为市场垄断,开放共享式的互联网学术文献传播就演变为数据库商不断增强的中心化控制,由此导致了“超高定价”“肆意涨价”“捆绑销售”和“拒绝交易”等数据库垄断问题[14]。

1.2 以互联网技术框架为支撑的去中心化场景

得益于互联网提供的技术框架,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时空维度展开,而且细分程度越来越高,极大地促进了多元化的社会互动。社会互动的层级逐级下沉,一方面使得作为终端单元的社会成员个体通过互联网获得了更多的赋权,另一方面也使得社会资源获得了在更为广泛的时空范围进行自由配置的潜能,从而激发了微观层面深层次的、多元化的社会互动,使得以分级式集权管理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传统的社会互动模式逐渐瓦解,自由、平等、公正的民主理念在互联网技术框架下演化为可实施、可参与和可感知的技术民主,从而使得人类社会活动在整体上呈现出去中心化的趋势。

互联网去中心化对人类社会产生了级联式的影响,迅速从通信领域向外扩散,在推动传播生态的变迁及其“现代性转型”[15]的同时,也推动着人类社会生态的重构。首先,互联网推动现代社会进入“个人被激活”的时代[16],实现了“人人皆可进行信息表达的社会化分享与传播”的技术民主[17],以大众传媒为载体的中心化传播模式逐渐向以社会個体为基本单元的去中心化传播模式演进。其次,伴随技术生态的演进,互联网演化为一种连接工业、农业、商贸、金融、旅游、教育、医疗、政务、智慧城市等各行各业的媒介工具,去中心化趋势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延展开来。但是,互联网去中心化并不意味着散沙化,在旧的社会生态格局被解构的同时,在去中心化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资源和用户,又以互联网技术框架为基础重新集聚,逐渐形成新的中心化格局,社会生态因此获得新的秩序性和稳定性,这就有了学术文献传播基于互联网技术框架不断演进的中心化历程。所以,学术文献传播的中心化,既是学术文献传播基于互联网去中心化结构的再中心化重构过程,也是人类知识的创造方式、传播路径以及传播效果被互联网重塑的过程[18]。

2 学术文献传播中心化演进历程

在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化的推动下,以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支撑,学术文献传播的中心化进程大致上可分为国际化战略驱动的学术“圈地运动”、互联网驱动的数字网络化转型和以知识服务导向的深耕拓展等三个阶段。

2.1 国际化战略驱动的学术“圈地运动”

全球化进程使得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贸易互相依存,使得科学文化跨越国界交互融合,全球性的学术文献传播生态也在此过程中得以形成。国际化则是学术文献传播行业发展的基本战略,而通过并购达成国际化战略是基本的路径之一。例如,Elsevier与英国的励德国际于1992年合并后,开启了一系列学术文献“圈地运动”,在1994年至2017年间,Elsevier先后收购了美国领先的法律信息服务律商联讯(LexisNexis)、英国的专业和学术出版商威科、美国著名出版公司哈考特(HarCourt)的科学、医学和教育考试出版业务、学术社交平台的Mendeley、美国文献信息产品和服务的EBSCO旗下的PlumAnalytics公司,一系列并购使得Elsevier正式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数据库垄断集团,科学、技术和医学(STM)出版业务位居全球第一[19]。以国际化并购为主要内容的学术“圈地运动”,促进了学术文献资源和市场的快速集中,为全球范围的数据库垄断奠定了基础,是学术文献传播中心化进程的初始阶段。

2.2 互联网发展驱动的数字网络化转型

学术文献传播的数字网络化转型是以互联网发展为背景的,其作用是推动学术文献传播从纸本模式向数字网络化模式转型,是媒介数字化和传播网络化的统称,主要包括数字网络化出版和数字网络化回溯两个方面。

数字网络技术为学术文献传播发展奠定了新的出版形态,学术文献从传统的纸本模式向数字网络化出版模式转变。在此过程中,国际出版集团均纷纷以学术期刊数字网络化出版作为其主要的盈利模式。例如,世界四大出版集团(Elsevier、 Springer、Wiley-Blackwell和 Taylor&Francis),以及著名科技社团(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联合会、美国物理联合会、美国化学会、英国物理学会等)都相继于20世纪 90年代中后期创建了集稿件采编、数字化出版、全文获取于一体的数字出版平台[20]。在数字网络化出版的基础上,纸本文献的数字网络化回溯则是补充和完善互联网学术文献体系的必然选择。Elsevier在2000年投入巨资启动了过刊数字化项目,最终发展为全球最大的、回溯时间最长的文摘索引数据库Scopus[21]。国内的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也进行了大量的期刊数字化回溯工作,其中维普的回溯工作启动时间最早,中国知网次之,万方最迟[22]。纸本文献的数字化回溯进一步强化了基于互联网的数据库平台的资源垄断优势。互联网驱动的数字网络化转型使得学术文献资源及其用户通过数据库平台得到重新整合,将学术文献传播中心化进程从资源垄断模式推进到平台垄断模式。

2.3 以知识服务为导向的深耕拓展

数字网络化转型驱动学术文献传播实现了从物理空间向数字网络空间的场景转向,以载体为单位的文献服务模式逐渐让位于以内容传播为主的知识服务模式,加之开放获取运动的强烈冲击,学术文献传播逐渐进入了以知识服务为导向的深耕拓展阶段。例如Elsevier通过收购MEDai公司,可为医患双方提供诊疗结果分析及风险识别管理服务(2008年),2012年推出ClinicalKey超级医学平台,将专业知识和大数据技术结合,可为诊疗、护理、预防等多种临床活动提供决策数据支持[23]。EBSCO则着力于打造EBSCO健康图书馆,以拓展医疗决策支持服务。EBSCO健康图书馆是由EBSCO Publishing构建的电子资源平台,可提供最新的、全面的、经医生审查的、循证的患者教育和消费者健康信息[24]。此外,2019年,EBSCO Health宣布收购Health Decision,旨在开发帮助临床医生和患者作出更合理的治疗决策的工具[25]。

以知识服务为导向的深耕拓展,使单纯的学术文献传播演变为深层次的知识服务活动,促使中心化的数据库平台从文献信息中心向知识服务中心演变,并沿着知识生态链向科学研究和科技应用领域延伸,不但增加了学术文献的开放获取程度,也进一步强化了学术文献的数字化传播对知识生态链的建构性作用。

3 学术文献传播中心化的演进逻辑

3.1 媒介力整合驱动的市场竞争逻辑

互联网时代,媒介力即竞争力。在互联网技术框架下,对图书、期刊、报纸、论文等媒介进行深度整合,不仅能够提升学术文献传播的效率,而且可增强数据库平台的用户粘性,从而增强数据库平台的市场竞争力。例如,经过同行评审的期刊,刊发在学术期刊上的论文,通常都涉及特定专业领域的研究内容,是传播研究成果、引领学术发展、促进学术交流、繁荣创新文化、凝聚学术群体的重要阵地[26]。围绕学术期刊,一方面可形成以知识创建者和知识获取者为核心要素的学术共同体网络,另一方面也可形成以参考引证关系为内容的知识网络,可通过它研判特定研究主题的学术传承和发展脉络,所以学术期刊的媒介作用对于学术文献传播生态而言,具有重要的建构性作用。从学术“圈地运动”过程中的媒介资源并购,到学术文献的数字网络化转型,再到学术知识服务平台的构建,都表明一个基本的事实:媒介力整合,推动了学术文献的资源集中和学术文献传播的中心化,媒介力整合既是学术数据库商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构筑其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路径。

3.2 互联网平台战略驱动的中心化逻辑

在互联网背景下,构建基于互联网技术框架的中心化平台,既有利于汇聚资源以吸附更多用户,也有利于凭借用户群体的增长汇聚更多的资源,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建设中心性网络平台以激发网络效应,成为众多学术数据库企业的战略性选择。激发网络效应是实施互联网平台战略的核心。网络效应是规模效应、羊群效应、市场中介效应等综合作用的结果[27]。而在平台战略及其网络效应的驱动下,诞生了大量基于互联网技术框架的中心化数据库平台,其中就包括Elsevier、Springer和EBSCO这样的学术文献资源平台,以及开放获取运动中发展起来的PubMed Central、ArXiv.org、DOAJ、PLOS、OALib、BMC等开放获取学术文献资源平台。

3.3 学术文献传播中心化的作用机制

学术文献传播中心化是人类社会全球化、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化、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媒介力整合驱动的市场竞争和互联网平台战略等众多要素综合作用于学术文献传播生态的复合性结果。在此过程中,学术文献传播的资源、路径和用户被重新定义和配置,简单的文献服务演变为多元化的知识服务,初级的文献数据库演变为体系庞大的中心化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该过程的作用机制如图1所示,其内容可概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全球化是学术文献传播中心化的逻辑起点,在全球化背景下,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化为学术文献传播的中心化进程构建了法权壁垒,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则为塑造新一代学术文献传播生态提供技术支撑,促使学术文献传播的资源、路径和用户得以在全球时空场景中被重新定义和配置。在媒介力整合驱動的市场竞争过程中,大规模的全球“学术圈地运动”,为学术文献传播的中心化奠定了坚实文献资源基础。

(2) 以互联网技术框架为支撑,经历了“学术圈地”运动的学术文献传播生态,目前,实现了数字化转型,学术文献传播中心化进程也从文献资源垄断模式推进到互联网平台垄断模式。当学术文献传播从物理空间向数字网络空间的场景转向时,以载体为单位的文献服务模式逐渐让位于以内容传播为主的知识服务模式,文献数据库平台逐渐演变为中心化的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学术文献传播模式也随之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型——由漫长的文献服务模式过渡到基于互联网的知识服务模式。

(3) 此外,在观察学术文献传播的中心化进程时,有必要注意到以下:首先,学术文献传播的中心化还处于演化发展过程中,两点开放获取资源平台与商业数据库平台都是学术文献传播中心化的产物,因此不能将二者孤立或对立起来分析;其次,学术文献传播的中心化并非线性过程,而是各种要素综合作用于学术文献传播活动的生态演化过程。

4 对学术文献传播生态格局的影响及其挑战

据官方网站显示,截至2020年3月28日,PubMed Central、DOAJ、OALib、ArXiv.org等开放获取资源平台提供的学术文献分别达5.9亿、475万、436万和

167万篇,OpenDOAR整合的开放获取期刊达5331种,各地区分布情况是非洲(219种)、美洲(1647种)、亚洲(1223种)、欧洲(2113种)大洋洲(111种)。自2001年《布达佩斯开放获取倡议》发布至今的近20年[28],开放获取资源平台的高速发展说明,伴生于互联网发展而兴起的开放获取运动,能够加速推动学术文献传播的中心化进程。此外,在开放获取运动浪潮的冲击下,传统的数据库集团也纷纷推出开放获取期刊,其中学术出版巨头Elsevier推出的开放获取期刊数量巨大,仅金色开放获取期刊就有近四百种[29],这意味着学术文献传播生态已从付费订阅模式与开放获取模式之间的对抗性博弈阶段进入整体性重构阶段。在学术文献传播生态的整体性重构时期,为促进平台良性的竞争与跨平台融合,需要解决跨平台间的利益冲突,为实现较高程度的开放共享,则需要解决跨平台间的数据交换机制和数据规范问题,值得图书情报界给予关注。

学术文献传播的中心化,推动了商业数据库平台和开放获取资源平台并存的双向发展模式,意味着学术文献传播生态在信息交流渠道实现了高速发展,这必然会加剧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危机,使图书馆事业发展面临挑战。首先是经费困局。多数学术数据库平台向知识服务领域拓展后,功能和服务升级,提升了定价空间,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图书馆的经费负担,多数图书馆都长期处于资源采购经费捉襟见肘的困局中[30]。其次是订购模式危机。在开放获取运动的推动下,开放获取资源平台对学术文献稿源和访问用户产生了较强的虹吸效应和分流效益,对基于订阅付费访问模式建立起来的图书馆资源体系和管理服务模式而言,如果不能整合开放获取资源,必将因文献资源覆盖面不足和用户流失而导致绩效水平降低。再次是管理服务升级压力。为提升用户体验,图书馆必然需要对商业数据库平台和开放获取资源平台进行整合,这不仅需要全行业协同解决数据交换机制和数据规范问题,也需要图书馆调整自身的资源建设策略,升级管理服务体系,由此必将产生资金投入、技术更新、管理和服务升级等系列问题,因而带来巨大的转型压力。

5 图书馆迎接学术文献传播中心化趋势的对策

学术文献传播的中心化趋势必将重塑当代图书馆在学术文献传播生态中的角色、定位和功能。对此,图书馆业界必须认清形势,积极应对。

首先,根除传统的文献中心化思维。没有任何一个层级的图书馆有能力完全承载与日俱增的学术文献存量和增量,集团采购和共建共享也仅仅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订购模式危机,减轻图书馆的资金压力[31]。对此,则可考虑由其他社会主体来搞学术文献资源建设,图书馆转向做服务,这或许是比较符合学术文献生态发展的趋势性选择。摆脱中心化思维后,图书馆才能更好地将工作重心转向管理和服务升级。

其次,革新学术数据库订购逻辑。在可预见的较长时期内,学术数据库采购仍然是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文献半衰期理论,只有出版时间在4至10年之内的文献才有较强参考价值[32],而根据帕累托二八定律,则只有20%左右的文献才是值得购置的[33]。因此,学术文献数据库定价和交易的对象,不应该是笼统的数据库,而应该是较新的那部分增量文献和20%左右的那部分高价值文献,这是值得图书馆界深入研究的定价逻辑。此外,甚至还可以考虑将订购对象从订购数据库转向订购数据服务,数据服务应该内在地包含文献检索与获取,以及数据推送、数据分析、数据管理、科研评价等智慧图书馆建设需要的增值功能。

最后,重视提升图书馆的公共媒介力。图书馆的公共媒介力是由公共财政资金支持的,由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界定和塑造而成,是以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物理空间、技术设施、管理和服务活动等为载体的媒介能力,其内容包括资源汇聚、用户连接、知识传播、交流促进、文化传承等诸多方面,其特征在于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34]。公共媒介力作为图书馆优于其他商业媒介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要以媒介力整合为核心构建资源体系,提高各种文献资源的整合广度和深度,建立多维度交互融通的智慧图书馆服务体系;以媒介应用型人才为主打造馆员队伍,培养能够灵活应用技术、深入整合资源和实施创新服务的媒介型馆员队伍;以媒介力提升为目标构建管理服务体系,其内容包括整合物理空间与数字网络空间,融合线上线下资源,实施互联互通的智慧化管理,提供用户需求驱动的智慧化服务。

参考文献:

[ 1 ]周维彬,董成娣,李丰.去中心化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8):4-8.

[ 2 ]鄢显俊.信息垄断揭秘:信息技術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251-253.

[ 3 ]王春生.开放获取S计划:背景、内容与影响[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9(7):9-16.

[ 4 ]刘冰洋,杨飞,任首首,等.去中心化互联网基础设施[J].电信科学,2019,35(8):74-87.

[ 5 ]张琰,吴凤媛,戴竹青.网络传播“再中心化”探究[J].东南传播,2019(12):89-91.

[ 6 ]易前良.平台中心化:网络传播形态变迁中的权力聚集:兼论互联网赋权研究的“平台”视角[J].现代传播,2019,41(9):6-12.

[ 7 ]刘康.“去中心化—再中心化”传播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双重困境及建构路径[J].中国青年研究,2019(5):102-109.

[ 8 ]张海戈,张宁,周立,等.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作用的认识与思考[J].开发研究,2010(5):114-117.

[ 9 ]朱丽娜. TPP协议中的知识产权条款分析[D].长沙:湖南大学,2016.

[10]吴汉东.论反不正当竞争中的知识产权问题[J].现代法学,2013,35(1):37-43.

[11]陈俊华.大数据时代数据开放共享中的数据权利化问题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8(4):25-34.

[12]胡光.区块链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33(4):97-104.

[13]冯晓青.知识产权法的价值构造: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机制研究[J].中国法学,2007(1):67-77.

[14]夏建辉.数据库商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6.

[15]胡百精,杨奕.公共传播研究的基本问题与传播学范式创新[J].国际新闻界,2016,38(3):61-80.

[16]喻国明,张超,李珊,等.“个人被激活”的时代:互联网逻辑下传播生态的重构:关于“互联网是一种高维媒介”观点的延伸探讨[J].现代传播,2015,37(5):1-4.

[17]李伟豪.企业媒体化趋势初探[D].长沙:湖南大学,2016.

[18]滕乐.去中心化结构中的再中心化重构:媒介融合背景下的IP项目研究[J].编辑之友,2019(4):68-73.

[19]刘战兵,孙忠.励德·爱思唯尔并购战略:1993—2014年[J].出版科学,2016,24(1):99-104.

[20]夏金玉.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的网络数字化出版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5,28(14):105-107.

[21]王纬超,武夷山,潘云涛.中国高校合作强度及官产学研合作的量化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3,31(9):1304-1312,1337.

[22]蒋鸿标.三大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质量述评[J].现代情报,2015,35(9):84-88,170.

[23]罗曼.数据库出版发展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

[24]李芳慧,王玲.“互联网+”时代下的知识服务平台运营模式探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8(12):63-67.

[25]

EBSCO Information Services.EBSCO医疗保健部门收购

HealthDecision[EB/OL].(2019-01-04)[2020-04-15].https://www.ebsco.com/e/zh-cn/news-center/press-releases/ebsco-health-acquires-healthdecision-9.

[26]肖宏,马彪.“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作用及发展前景[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0):1046-1053.

[27]李震,王新新.平台内网络效应与跨平台网络效应作用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20):18-24.

[28]赵华茗,钱力,谢靖.国内外开放学术资源整合研究现状述评与比较[J].图书情报工作,2017,61(6):122-133.

[29]孟庆雪.从Elsevier诉Sci-Hub案看学术期刊开放获取[J].出版参考,2019(5):50-53,67.

[30]宁圣红.学术图书开放获取新模式:Knowledge Unlatc-hed[J].图书馆论坛,2015,35(7):14-20.

[31]赵文嘉.基于灰色理论的高校图书馆电子数据资源采购模型构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S1):35-41.

[32]蔡文彬.浙江省高校图书馆合作存储的意义和对策[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8(7):65-69.

[33]胡大琴.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探讨[J].图书馆论坛,2010,30(4):51-53.

[34]刘威.基于文本挖掘的阅读推廣热词分析:以重庆数字图书馆网为例[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9(6):15-19.

猜你喜欢

开放获取
浅析图书馆在开放获取中的作用
浅谈MOOC与信息素养教育
“大学图书馆发展趋势与服务创新论坛”综述
国外开放获取平台对我国科技期刊OA发展的启示
开放获取对国际眼科学期刊文献计量学指标的影响
澳大利亚大学图书馆的开放获取出版新模式
基于开放获取的图书馆科学数据资源与服务
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开放科学数据服务
公共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财政资助科研论文开放获取的利益冲突及其解决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