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高危个案家访工作的开展

2020-09-12黄珊珊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年25期
关键词:家访家校合作

黄珊珊

〔关键词〕心理高危;家访;家校合作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25-0061-02

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直接或间接地提高了社会对“心理”的关注度。复学返校前后,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动态排查,力求心理危机早发现、早介入、早干预,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对于排查出来的心理高危个案,因存在较大风险,势必需要学生家长的配合,比如接送孩子走读、带孩子就医就诊等。然而,家长不配合、不承认、假配合的情况时有发生。此时,家访成为校方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如何访、访什么成了班主任比较头疼的问题。这需要我们了解家长的担忧、明晰家访的用意、家访的原则等。

一、理解家长的担忧

教师对于心理高危个案的家访存在忧虑,同样,被访的家长也有焦虑和担忧。校方首先需要了解家长的担忧和需求,这是决定家访成效的关键。家长不配合学校的要求,或不承认孩子的问题并不代表其完全不清楚孩子的问题,大多数情况下家长对孩子的问题是了解一些的,只是没有做好准备去面对。家长内心有以下担忧:

第一,对孩子不利。担心带孩子就医会因此给孩子贴上“心理有病”的标签,以后会被区别对待;担心给孩子的档案留下“不良记录”;担心会因此而被休学。

第二,对自己不利。孩子出现问题家长自然会感觉“难辞其咎”,当孩子的班主任、年级或学校领导一起走进家门家访,有些家长会产生沉重的压力感,担心受批评受指责,一直以来的付出被否定。尤其有些家长本身是非常有声望的人物,知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感到脸上无光。

第三,对看心理医生存在误解。很多家长对于心理诊断和治疗的了解仍比较片面,倾向于认为只有精神病才需要看心理医生,或者看心理医生是一笔不菲的开销,服用精神类药物会有非常大的副作用,等等。

对应上述三点担忧,我们可以推断出家长的需求:

第一,孩子的权益能够得到保障。学校和老师会一如既往地对孩子负起教育的责任,老师和同学不会对自己的孩子另眼相待,孩子的心理问题不会记录在档案里,孩子仍然拥有受教育的权利。

第二,自己能够被理解。虽然对孩子的教育存在问题,但家长已经在自我能力范围内尽力而为了,教育方式或许不对,但爱孩子的本质是一样的。

第三,家长对于看心理医生这样的“新生事物”不太了解是正常的,經过对看心理医生这件事的重新认识后,家长可以做出带孩子就医的明智决定。

二、明晰家访的用意

因为心理高危个案仍存在非常大的生命安全隐患,就像一个定时炸弹。班主任会有恐惧和焦虑情绪,出于对孩子生命安全的考虑,校方希望家长能够高度重视孩子的问题,带孩子去专业的心理诊疗机构就医,并且根据孩子的情况改变家中的环境、氛围或夫妻间的相处模式。随着心理高危个案跟进和管理的规范化,校方一般需要家长签署相关书面的承诺书或意见征询书。家长对于签署文件比较敏感,部分家长甚至十分抵触。尤其有些班主任在没有详述情况和原因之前就让家长签字,导致家访的用意十分“功利”。当家长还不愿意承认孩子存在问题时,让家长签字会更容易使事情恶化。

一般来说,校方家访是会有上述做法,但校方家访的目的绝不是仅仅为了指出孩子有心理问题,或者家长养育方式有问题,更不是为了将孩子往外推。

学校是希望家长真正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并且有所行动,但更深层次的用意是希望通过家校合力帮助孩子度过这段时期,有个更好的未来。

因为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良,家长对学校有担忧,学校对家长有要求,但双方的出发点是高度一致的,都是希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这也是家访的真正用意。

三、把握与家长沟通的要点

综合以上原因,教师在家访时要注意与家长沟通的方式方法,建议做到以下三点。

(一)措辞上,站在家长的角度

首先,保持不批评、不指责的态度,客观陈述孩子在校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尤其是孩子自述的内容。向家长强调,孩子所表达的内容是出于孩子的视角,可能不客观(尤其是其中针对家长表达不满的部分),但孩子既然说了,那意味着我们的方式没有被孩子接纳,希望家长能够从自己的视角谈谈孩子的情况。理解家长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是“受限的”,他们已经给到了自己所能给的“最好的”。只不过因为一方面家长和孩子所生活的时代不同,另一方面家长也有自己的原生家庭,很多东西都是一代代传下来的。

其次,善用案例,尤其是与当事的学生情况类似的案例(注意要隐去孩子的个人信息)。相比于道理,真实的案例更能走进家长心中。案例中的学生和家长当时是如何做的,现在孩子的情况如何,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个案,都可以给家长一些启示。

再者,以未来为导向,以发展性眼光看待孩子的问题。家长不愿面对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因为这将是一个痛苦、艰难的过程。心理高危个案的诊治可能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在此过程中,家长和孩子都容易因为看不到希望而坚持不下去,学校要以未来为导向,让家长看到目前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不论最终问题解决得如何,对孩子来说都是成长的一部分。

(二)行动上,在校期间为孩子提供支持

孩子返校后及其在校期间,老师会一如既往地关心孩子,根据家长和孩子本人的需求提供个性化关注,比如有些家长希望科任老师能够给孩子更多的学习指导和教育耐心,班主任需要协调科任老师的力量;有些家长希望老师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关注,老师们要做好私下低调关注;有些希望班主任给予孩子多些生活上的帮助,班主任可以协调宿舍生活指导老师和宿舍同学的力量。至于家长担心的留档案和休学问题,校方也要做出耐心解答,让家长安心放心。

除此之外,考虑到家长对于心理治疗的资源和知识有限,学校最好能为家长提供学生转介相关的途径,供家长自行选择。

(三)内容上,关注家庭的氛围

家访的目的不是关注问题而是关注氛围和关系。通过走进家庭,哪怕仅是持续一个小时的家访,学生和家长之间、夫妻之间、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都会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原生态。可能夫妻之间会出现相互指责、亲子之间会陷入僵局、家庭有的成员会情绪激动,等等。家庭内部发生的这些现象一方面是家庭成员情绪的爆发和宣泄,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看到家庭内部的能量流动。通过观察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交流,明晰孩子问题出现或者发展变化的原因,比如谁是家庭中调和矛盾的一方,谁是比较强势的一方,孩子和谁的关系比较好等。校方适时提出问题,具体化或澄清一些情况,安抚家长的情绪,反馈观察到的现象,能促进更深入更有效的交流。

心理高危学生情绪的平稳和情况的好转需要时间,需要学校和家庭不断保持良性的沟通和联系,统一思想,为孩子的生命健康和幸福人生而共同努力。上述目标是一次家访远不能达成的,但家访的有效开展能为上述目标的达成提供良好的基础。教师要克服自己的急切心理和恐惧情绪,调整心态,以家访为契机,深入了解、理解并为学生和家庭提供有效的支持、指引。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中山,528403)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

猜你喜欢

家访家校合作
基于城乡结合部小学家校合作问题的调查研究
关于深化心理危机管理中家校合作的建议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关于高校辅导员家访的思考
家长参与下的家校合作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以家访提升班主任与学生谈话的有效性
素质教育背景下班主任家访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