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学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有效衔接探讨

2020-09-12覃小珍

广西教育·B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有效衔接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目标

【摘 要】本文针对中职学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相互衔接中培养目标衔接、课程结构及教学内容衔接、学业评价衔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职业能力、评价标准、学分转换等方面促使中职学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进行有效衔接的建议。

【关键词】中职学校 应用型本科院校 人才培养 有效衔接  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5B-0088-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要求“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到 2020 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要求,到 2022 年,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建成覆盖大部分行业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在国务院、教育部相关政策引导下,部分高校开设了应用型专业,面向中职学校招生。2013 年,广西有 4 所高校与 32 所国家中职学校改革发展示范立项建设学校之间首次试行高校对口自主招生中职生计划,当年广西中职学生对口升本 1200 人;2019 年,广西对口升本高校增至 8 所共 15 个不同专业,招生人数达 2750 人,2020 年将提到 5000 个指标。中职学校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项新的重要举措,其可以促进人才培养多元化,有效地缓解高素质技能人才紧缺状况,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解决中职学校招生难、就业对口率低、高技能人才持续培养难的困境;有助于中职学校与高等学校从专业布局、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适应区域社会的变革与需要,使中职学校与应用型本科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一、中职学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衔接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升学路径狭窄,职业院校毕业生没有可以继续就读的对口高校。现如今,中职学生可直升本科,为中职学生多样化选择和多路径成才搭建了“立交桥”,中职学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相互衔接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的中职学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口衔接更多的是学历上的衔接,内涵衔接体现不够,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学业评价等方面存在衔接不畅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衔接问题

中职学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缺乏依存与延续性,中职学校为了加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十分重视学生操作能力的训练,从而弱化了文化课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大多数中职学校实操学时与专业理论知识学时比为 2∶1,有的学校甚至高达 3∶1。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属性,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但本科高校对中升本学生的培养大多仍按研究型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培养,“应用”特点不清晰,没有明显的职业性特征。

(二)课程结构及教学内容衔接问题

部分高校的应用型专业的课程体系仍沿用学术型课程体系,强调理论知识学习及研究能力的培养,缺乏应用型课程,课程开发多元主体参与度不高,缺乏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职业资格证书与课程对应不紧密。中职学校由于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文化课课时安排少,且生源大多是初中毕业生,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经过中考的筛选,文化基础知识普遍较弱,自学能力不高,加之在中职阶段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学习时间短,造成中职学生文化基础知識普遍达不到高等教育的要求,升入本科后,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存在较大的阅读、分析和理解障碍。

(三)学业评价衔接问题

普通高等教育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主要以考核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书面考试成绩为主,实操能力、应用能力考核较少。中职学校的培养方向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目的,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侧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书面考试较少,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要求通常包含在实操过程中,如通过阅读任务书,理解工作要求,并按规范完成操作任务。

二、中职学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有效衔接的方法

为加快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促使中职学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有效衔接,可侧重考虑如下几方面。

(一)培养目标衔接

培养目标是依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学校的性质、任务提出的具体培养要求。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中级技能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将高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解决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问题的应用型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从中职学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两者培养目标来看,它们都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中职学校培养操作型中级技能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高级技能人才,两级学校人才培养都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服务生产一线,价值取向都是就业,面临的共同任务是如何紧跟产业发展步伐、面向生产实践培养出更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以适应技术创新与技术岗位变化的不同需要。可见,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类型相同,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中职学校的升级版,两级学校培养目标可以很好地实现相互衔接。

(二)课程体系衔接

课程是培养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中职学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衔接的关键。中职学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衔接体现在学历课程与技能课程、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衔接上,其主要关联点包括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

1.课程设置。课程设置需要满足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中职学校与应用型本科课程设置应连贯、递进。中职学校兼顾就业与升学培养的双重需要,因此中职阶段课程设置在突出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要确立文化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平行设置的地位,主要文化课基本达到普通高中学业标准,突出专业技能训练,对接中级职业资格,构建综合职业能力,实行与本科阶段课程对接。应用型本科课程在中职学校课程的基础上延伸和提高,应突出应用和创新,设置既不能全部以学科知识为体系,也不能全部以岗位标准为体系,而应依托学科和行业,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应围绕着生产一线的实际需要而设置。以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对应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中职学校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框架为文化课、专业课及操作技能课,主要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计算机、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电子装接技能、电工技能、小家电维修。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工程课程框架为文化课、专业课及应用创新课,主要课程包括高等数学、专业英语、大学物理、电路分析、单片机技术、电子系统设计工艺、ARM 嵌入式系统、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电子电工实习以及电子工艺训练。其中应用型本科中的高等数学、专业英语、大学物理、电路分析、电子工艺等课程在中职学校都有对应的基础课程,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可很好地延续中职学校的课程,再进一步提高和拓展。

2.课程内容。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应突出行业性,专业建设具有行业、职业或技术的定向性和地方性,课程体系以应用能力培养为重。因此,通过应用型本科、中职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设计面向岗位能力的课程衔接方案,在衔接方案中规范各层次课程内容,统筹制定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程衔接贯通的教学体系。中职学校语文、英语、数学等文化课在打好基础的同时,要侧重对应用性方面的教学,如增加阅读理解、专业英语、应用物理等方面的内容,专业基础课程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牢固掌握,专业技能侧重训练学生掌握操作基本功。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内容注意与中职学校课程内容层次间的逻辑递进关系;突出应用,要与一线生产实践结合,加强专业课的教学内容针对性和实用性,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实操技能的培养,满足学生学历、能力的提升。

(三)职业能力衔接

中职学生在中职教育的三年时间内,除了必须完成文化课、专业课、实操课学习,修完规定的学分外,职业技能还要达到本专业对应工种中级工以上的水平,如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他们必须获得“电工、家电产品维修、电子产品装接工”中的至少一个职业资格证,方可毕业,即中职学校的“双证制”。拥有某一职业资格,代表持有者达到了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对于应用型本科,也应在职业能力上有所体现、有所要求,在职业能力、职业资格证书上与中职学校相互衔接,职业能力应在中职学校的基础上再提高一个等级至高级工或技师,在课程设置上有对应的职业培训课程。

(四)评价标准衔接

教学评价是学校教育质量评价的核心,直接关系到教育目标的实现,评价标准起到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导向作用,是学校办学努力及发展的方向。中职学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都围绕着提高职业能力为核心目的,因此,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要相对统一到职业能力标准上,要链接与融合行业标准,中职学校要提高对学生专业技能、实际操作能力考核权重,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坚持“应用性”,教学评价应围绕着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评价标准。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机制,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招生录取中职学生时提高对考生职业能力考核权重,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核指标,降低对科研开发能力、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的要求,降低对学科体系、前沿性未知领域的研究要求。

(五)学分转换衔接

中职学生修完三年的学业,获得一定数量的学分,体现其知识、能力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建立中职学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两级学校间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衔接,将会使更多的中职毕业生进入对口高等学校,保持学习延续性,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下轉第98页)(上接第89页)地方经济,拓宽办学模式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中职学校与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衔接的具体体现。因此,两级学校应在相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共同制订中职与本科学分转换实施方案,如考虑将中职学生在中职学校所修得的学分、考取的职业资格证、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比赛获奖等,按一定的比例计入应用型本科的总学分,使中职、本科在学习领域实现相互衔接。此外,应用型本科可试行弹性学分制,让中职升本科的学生有较多选择学习课程的机会,有更长的学习适应缓冲期。

三、教学以外的其他因素

中职学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衔接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提高衔接的有效性,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除侧重考虑教育教学方面的有效衔接,教学以外的其他因素影响亦不能忽略。在政策层面,教育部出台了中职与本科衔接培养的相关政策,各地方政府的配套政策、教育制度、配套资金须及时跟上,如制定企业参与中职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政策和法规,鼓励、支持和引导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地方政府发挥统筹作用,组织地方高等学校、高职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充分调研论证,根据调研结果统一中职和本科人才培养衔接方案,统一培养目标、实施方案。在行业企业层面,企业是高校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就业单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直接受益者,行业企业应主动参与人才培养,承担起人才培养责任,根据自身优势及能力在专业建设、师资培养、实习实训及资金设备等方面给予两级学校一定的支持。在学校层面,学校要加强企业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建设,更新人才培养观念,营造人才培养“责任共担”的社会氛围,为企业参与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

中职学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衔接不是简单的学历提高,也不是简单的“3+4”教育,而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实施中职学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衔接,体现了终身教育理念,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是高等教育为社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沈艳丽.浅析中职与职业本科培养的衔接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15(8).

[2]孙 维,闻学颖.基于应用型本科(中职本)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林区教学,2018(1).

【作者简介】覃小珍(1963— ),汉族,籍贯广西宾阳,正高级讲师,现就职于广西崇左东盟国际职业教育学院,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责编 刘 影)

猜你喜欢

有效衔接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目标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解析中高职贯通班级语文课程的有效性衔接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探析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医学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
终身教育背景下中高职英语类课程有效衔接途径探究
小学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