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国主义在中国近代的表现形式研究

2020-09-12余龙廷

西部学刊 2020年14期
关键词:表现形式爱国主义

摘要:在中国近代持续百余年之久的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奋斗中,爱国主义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始终激励和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前仆后继、奋勇向前。从林则徐、魏源、洪秀全、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到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经历了反抗外辱、争取独立、致力自强,了解西方、学习西方、掣肘西方,再到忠君爱国、抑君爱国、叛君爱国等爱国主义表现形式的演变;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预示着中国无产阶级走向政治前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开启了中国人民爱国主义运动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成功探索出以“救亡图存”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新形式,掀起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高潮,实现了近代以来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

关键词:爱国主义;中国近代社会;表现形式

中图分类号:D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20)14-0121-02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族走过了一百余年波涛汹涌、跌宕起伏的近代史。这段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演进中的重大转折时期,自此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船坚炮利强行破开中国长期闭关锁国的大门,使中国社会开始了被动的近代化进程。在此期间,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文化不断进行着撞击、交错和融合,改变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固有环境。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造成了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动。与社会经济、政治的急剧变化相适应,以社会文化意识为载体的爱国主义思想也在进行着新陈代谢,由传统步入近代,表现出种种特征,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思考。

一、反抗外辱、争取独立、致力自强

中华民族是一个一心向往独立和自由的民族,从来不会屈从于他国的侵略和奴役。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一批又一批的爱国人士前仆后继、砥砺前行,不断探索反抗外辱、争取独立、致力富强的途径,谱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光荣史诗和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壮丽篇章。正如马克思分析的那样:“满族王朝的声威一遇到英国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破了产,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开始同外界发生联系。”[1]691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期间,一方面,中国人民面对西方列强和日本的殖民侵略,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成为这一时期爱国主义的核心内容。林则徐成为中国近代反抗侵略的第一位民族英雄,他奉命赴广东查禁鸦片,“原知此役乃蹈汤火,早已置祸福荣辱于度外”[2]150。无独有偶,广州三元里人民英勇抗英,关天培、陈化成等爱国官兵们致力于精忠报国,左宗棠英勇抗俄,邓世昌甲午中日战争中抗日殉国,义和团反抗八国联军侵略,都体现出中华民族反抗外侮的爱国主义精神,至今仍被人们所称颂。除此之外,一切以反对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利益为目的的积极活动都应该归于反侵略斗争中。这就包括了一百多年来,为了祖国各项事业的发展而努力作出贡献的广大爱国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他们用自己的勤勉和智慧,创造出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始终维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一些先进人士遵循着“救亡图存”这个鲜明旗帜作出种种努力,诸如以洪秀全、洪仁玕为代表的农民阶级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发布的反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天朝田亩制度》和第一个近代化纲领的《资政新篇》,以李鸿章、张之洞以及左宗棠为首的地主阶级通过洋务运动推进了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的发展,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效仿德日施行君主立宪制政体,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武装革命构建了中华民国等等。此外,这一时期还有一部分有识人士曾宣扬借助于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事业、文化产业、工商实业等途径来挽救中国,包括“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等口号,在与帝国主义经济、文化等的侵略斗争中,涌现出许多爱国的实业家、教育家、科技工作者等等。尽管这些近代爱国人士都有各自不同的主张和实践,但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虽然这些有识之士进行了这样或那样的努力,但都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及其自身的局限性,其爱国实践都未能取得预期的成果。但是在这其中,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颠覆了在中国长期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使得民主共和观念广泛深入民心,极大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然而,此时的资本主义民主思想发展并不成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也被代表着国外帝国势力和国内封建势力的袁世凯所窃取。随着第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国内部民族矛盾持续深化。所以,此时的中国急需寻求崭新的道路和理论解决上述问题,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当时探索前行道路的有识之士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给处于踟蹰中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行之路。在这一背景下,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预示着中国无产阶级由自发走向自觉,开始走向政治前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普遍传播,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开启了中国人民爱国主义运动的新时代。“一部中国近代、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斗争史、创业史”[3]。

二、了解西方、学习西方、掣肘西方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璀璨文明历史的国度,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曾作出过极大的贡献。但是自明清以来,由于政策上的闭关锁国和封建经济的停滞,中国日益落后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鸦片战争后,中国由于落后而一再遭受列强侵略的深刻教训,使得人们不得不向外国学习以摆脱困境。由此,近代的有识之士逐步提出了知夷、师夷、制夷等抵抗侵略的爱国主张。这一主张最早体现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中,该思想理念是由林则徐最先提及,由其友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完整地表述出来的。林则徐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待现实,暗地“探访夷情”,翻译西书,知其虚实,命人编撰《四洲志》,译编《华事夷言》,翻译《滑达尔各国律例》,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引古言今:“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4]2,提出了“尽收外国之羽翼为中国之羽翼,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5]206的观点,在《海国图志》中把学习西方的诉求凝炼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并把“长技”的内容从坚船利炮扩大到其他“有用之物”。不过此时大多数人对于学习西方还缺乏明确的认识,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由于中国遭受更为严重的打击,“师夷长技”的思想才能够斥诸实践。据此,在面对近代中国出现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洋务派提出了“师其所能,夺其所恃”的御敌战略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理念。意图借用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来稳固封建专制的统治秩序,消除封建统治的内在危机。尽管洋务运动在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上具有历史进步性,但由于其割裂了“体”“用”之间的关系,加上其自身的局限性,必然导致失败。洋务运动的另一个积极贡献是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兴起。中国资产阶级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两大团体,分别效仿西方的君主立宪政体和民主共和政体,在解读西方进化论的过程中,介绍和宣扬西方的自由、民主政治思想,通过文化启蒙和政治救亡,使得资产阶级的自由、国家、民族等观念广泛深入人心。就如同孙中山先生积极倡导“举西人之文明而尽有之”[6]72。新文化运动的先贤者们从思想文化层面出发,高举“民主”和“科学”两大旗帜,深刻批判了传统文化,在学习西方文化价值理念的同时,改造中国人自身的内心世界,确立起充满旺盛生机活力的精神信念,建立起自由的、进步的、世界的和科学的新文化,构建了中学与西学相结合的新形式。五四运动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如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都认为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是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勢。尤其是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五千多年来先进的传统文化的联合,此外还要广泛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优秀文化。立足于中国革命的现实需要,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理论指引下,把马克思主义、西方先进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三者相融合,实现中华民族的现代化。

三、忠君爱国、抑君爱国、叛君爱国

“古代的爱国一般与忠君相联系,而近代的爱国却日益与叛君相连,由忠君爱国而抑君爱国而叛君爱国,是近代爱国思想迅速演变的轨迹。”[7]中国传统爱国主义中的“国”所指的是家国同构、君国一体的社会政治模式。“朕即国家”,君主既代表着民族利益,也代表着每个家族的利益,还代表着全体大众的利益。因此,爱国与忠君都是紧密关联在一起的,忠君则成为爱国与否的标准。但是到了近代,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爱国主义的内涵有了诸如反帝反侵略、民族独立、致臻富强等新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受限于忠君爱国的旧框架,总是表现出格格不入的姿态,林则徐的境遇就是其典型代表。对于林则徐的禁烟主张,道光皇帝最初是赞同的,这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利益,但在英国发动战争后,道光皇帝害怕战争扩大危及自身统治,竟朝令夕改,将林则徐撤职查办,将战祸归咎其身。林则徐面对皇权利益与国家利益的背离,既受忠君思想困扰,又渴望报效国家,但二者的冲突难以解决,最终只落得远戍伊犁的悲怆境地。魏源对好友的境遇深感同情,在《海国图志》中一方面感叹外国的先进制度,探寻爱国报国之路,另一方面又为清王朝献“制夷”之策,尽忠君之事。地主阶级洋务派在面对西方列强的步步紧逼,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和生产技术,致力于抵御外辱,这就表现出一定的反帝爱国倾向,但其主根本目的是为了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可謂是另一层次的忠君爱国。伴随着洋务运动出现的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早期维新改良思潮开始出现,王韬、郑观应等爱国知识分子提出“伸民权”

“抑君权”、开商战等主张,紧随其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更进一步发动维新变法运动,指出国家是“民之公产”,人民才是“天下真主”[8]81,将“伸民权”的主张推至高潮。此时的爱国主义思想已由忠君爱国转为抑君爱国,伸民权、抑君权,目的在于卫国权,维护国家的利益。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腐朽的清王朝一方面对内镇压义和团爱国运动,另一方面对列强妥协投降,沦为“洋人的朝廷”,严重损害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此时此刻,“忠君”与“爱国”彻底背离,孙中山先生据此提出了爱国必须革命,推翻帝制、创立共和的主张,“叛君”,成为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为了推翻清王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最终在1911年成功完成辛亥革命,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叛君爱国。五四运动后,随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入,更加丰富了近代爱国主义的内涵,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

四、结语

在持续了百余年之久的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奋斗中,爱国主义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能够始终激励和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前仆后继、奋勇向前。在近代中国已经丧失独立走上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道路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无产阶级率领广大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等进行了顽强斗争和艰辛探索,塑造起以“救亡图存”为核心的新形式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历史演进注入了一股强流。在中国共产党的关键引领下,实现了近代以来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带领全体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建立起伟大的新中国。故此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是能够转化为救国救民实践的科学革命真理,没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清)林则徐.林则徐书简[M].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3]江泽民.爱国主义和我国知识分子的使命——在首都青年纪念五四报告会上的讲话[J].人民教育,1990(6).

[4](清)魏源.海国图志(百卷本)?卷三十七[M].岳麓书社,2011.

[5](清)魏源.魏源集(上册)[M].中华书局,1975.[6]孙中山.孙中山选集[M].人民出版社,1981.

[7]陈旭麓.中国近代史上的爱国主义[J].求索,1985(3).

[8](清)严复.辟韩[M]//戊戌变法(第三册).神州国光社,1953.

作者简介:余龙廷(1995—),男,汉族,山西省忻州人,单位为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辑:御夫)

猜你喜欢

表现形式爱国主义
多元归一——中国画表现形式探析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趣味英语听力 什么是爱国主义?
石材产品设计中几种错误的表现形式
贪腐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其消除对策
汉语动结式在维吾尔语中的表现形式
新闻策划表现形式:不拘一格,相互呼应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九百多万“五老”托起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