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和派主战派和其他势力与晚清政治的关系

2020-09-12丁进孝阮秋红

西部学刊 2020年14期
关键词:洋务派晚清中国

丁进孝 阮秋红

摘要:晚清时期中国政治黑暗,经济落后,社会矛盾突出,晚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得中国沦入苦难深重和极度屈辱的深渊。晚清政府在此背景下则形成了两个派别,那就是主战派和主和派。此外,在这一时期还形成了洋务派、维新派等派。他们站在不同的立场对当时晚清社会产生各种影响,这些影响看不见人民的力量,因此并不能救中国于危难之中。

关键词:中国;晚清;主和派;洋务派

中图分类号:K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20)14-0114-03

一、主和派形成的背景

英国殖民者侵略中国之前,中国处于清朝的封建统治之下。这是一个君主政体衰落的封建国家,此表现在政治、经济、军队等各个方面。在经济上,中国的经济基础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此经济形态体现男耕女织的自然分工,以家庭为经济单元、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1]。除了生产人们需要的农产品以外,此经济单元还生产人们需要的大部分手工艺品。这种经济形式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许多好处,但也阻碍和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众所周知,自明末以来中国则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尤其到鸦片战争之前就有了较多的资本主义手工业作坊,但是清政府一直实施“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得资本主义无法发展,而当时西方列强已完成工业革命;晚清军队也很落后,八旗和绿营士兵,装备着剑、弓、箭、短剑、盔甲、步枪、鸟枪等旧武器。特别是嘉庆以后,军事装备更是稀疏,士兵更是懒洋洋的。而当时西方强国则普遍使用步枪和大炮,其杀伤力强;晚清政府的官员更腐败,到处勒索和贪污。颓废的官僚“除了富贵以外,不懂国计民生如何,除了私党以外,不懂人才为何物”[2]66,大臣上奏给晚清政府的意见都是些固步自封和苟且偷安之意。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而晚清政府的官僚集团仍然陶醉在大国威望的梦想中,他们中的不少人甚至不认识英国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家,连道光皇帝也不知英国的地理位置。[3]45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对世界国家也很少关心和了解,他们之中有人还把英国当成荷兰属国,法国是初入佛教,后奉天主教[4];在思想文化上,晚清政府也实施了严格的政策,一方面,其极力宣传孔孟之道,提倡“三纲五常”,沿袭腐朽的科举制度,软硬兼施,引诱一些愚昧封闭的封建士大夫,把他们培养成清朝的忠臣;另一方面,又以“排满”的罪名大力镇压进步知识分子。由此可见,鸦片战争前,西方列强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当时,中国还处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落后状态。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文化使知识分子思想受到禁锢、言语受到束缚、社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在中西有这样差距的情况下,英国借鸦片贸易向中国发动了大规模侵略战争。当初晚清政府面对英军的侵略采用了抵抗的政策,然而在与英军海军斗争的过程中,英国先后派其战船到中国的海边,在大臣林则徐送给道光皇帝的奏折中所说:英军又调派数艘到中国外洋,其中大船有炮三层,约有七八十门,兵船则只炮一层;车轮船以火焰激动机轴,驾驶比较快捷。[5]329此次林则徐的奏折使得道光皇帝对英军的抵抗开始有了动摇。其后,林则徐又送给道光皇帝奏折,向皇帝报告英军又增兵,奏折里面说:英军又调派大小兵船十只,车轮船二只,其有可能驶浙江舟山或者江苏、上海等地方,甚至到天津求通贸易。[6]335道光皇帝收到此消息就对英军抵抗的决心彻底动摇。他令琦善若英船驶往天津,求通贸易,情词恭顺的话,劝他们前往广东交涉,同时道光皇帝令琦善准备与英国交涉。琦善收到了道光皇帝的命令就把对于天津防备的困难情况的奏报送给道光皇帝,此事使得道光皇帝对一些大臣如:邓廷祯、祁禽藻等人加强海防及攻剿定海的请求给予了拒绝。道光皇帝的此态度已给主和派带来了形成的条件。其后道光皇帝授予琦善大臣的权利,与英国议和获得正式的合法地位,主和派越来越明显地形成势力圈子。当时在晚清政府一部分官员之中以琦善、穆彰阿、伊里布为主和派的代表,他们三位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在朝廷上他们互相支持,特别是琦善已上奏多次表明自己对英国议和的支持。

总之,主和派出现时清政府的官员大部分都是主战派,但是在反西方的斗争中,清政府的一些官员逐渐认识到了西方列强自身的缺点和一些优势,开始主张与西方和平相处,这样也可以说主和派是在中国与西方列强国家冲突、战争过程中出现的。

二、主和派与主战派之争

主和派形成之后,出现了主和派与主战派的斗争,但两派的斗争并不是一种你死我活,有的时候只是一种政见之争。可以说,在晚清时期主战派与主和派不仅仅是国家利益的问题,而且还是政治斗争的问题。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主和派以琦善、穆彰阿、伊里布为代表,主张退让,主战派以林则徐为代表则提出抵抗英军的主张。从英国商人开始将鸦片贩卖到中国,林则徐在任职江苏按察使时则发现这种货物对人有很大的毒害,就下令在江蘇禁烟,其后他又被道光皇帝任命为钦差大臣到广州禁烟。他到达广州后就宣布:若鸦片一日不绝,大人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赓续,断无中止之理。[6]335相反主和派主张通过缓和而不是对抗措施与西方列强斡旋和谈判。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外国资产阶级要把中国这个人口众多、土地富饶的国家变成倾销市场和掠夺原材料的地方,变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部分。因此,他们向中国出口了大量倾销品,主要是棉织物。如果中国人每人每年只需要一个棉花睡帽,那么英国工厂将无法供应,他们一开始就表示,英国对中国的出口已经下降,但也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害。后来由于日本和俄罗斯在中国争夺霸权,清政府官员的主和派及主战派逐步出现了争论。在与日本的通商立约上,虽然清政府的官员有人提出反对,但还没有人涉及战的问题。日本侵台事件中,清政府的官员虽然有个别主张加强防守,但很少人提出主张战争。1858年,俄、美、英、法等西方国家与中国签订了《天津条约》。随后,西方传教士实现了他们多年来对中国大陆进行基督教化的愿望。他们不仅没有遭到清政府的反对,而且受到清政府的保护。此后,德国、丹麦、荷兰、比利时、意大利、葡萄牙等国也纷纷迫使中国政府签订条约,获得传教的特权。1860年法国强迫中国签订了中法《北京条约》,那时主战派人数众多,而主和派人数则主要是李鸿章、裕宽等少数人。在是否应该援越抗法的争论中,主战派针对李鸿章等的主和言论发动了非常猛烈的抨击。

三、主和派与晚清进步势力的关系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虽然名义上仍然是独立政权的国家,但实际上却受外国侵略者的操纵和控制,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社会危机加剧。在这时期中国也出现了许多进步势力,比如:洋务派、维新派以及清末的立宪派、早期维新思想家、改良派和革命派。这些进步势力在晚清政府发展过程中大部分都与主和派建立一定的关系。

(一)主和派与洋务派

在晚清时期,绝大多数主和派的成员都曾参与洋务运动,他们是洋务派的中坚和核心力量。洋务运动以奕?(1833—1898)、曾国藩(1811—1872)、左宗棠(1812—1885)、张之洞(1837—1909)、李鸿章(1823—1901)等为代表。他们的目的是为了中国“自强”和“求富”,希望改变中国的生活条件,实现中国的繁荣富强。在这一时期,洋务运动的兴起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正如毛泽东曾经指出,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的先进的中国人认为:“要救国,就要改革,要向外国学习。当时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进步的,他们成功地建立了现代资产阶级国家”[7]。但是洋务派不全部都是主和派的成员,而且也有一部分成员不属于主和派,所以还要了解一下洋务派中非主和派的成员与主和派之间有什么关系。

由于中国在历次对外战争中的失败所引发的排外、仇外情绪的高涨,所以洋务派中非主和派成员对主和派的态度则比较复杂。比如在洋务运动的发展过程中,张之洞直到甲午战后,才逐步完成向主和派的转变。如果中外没有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洋务派很难产生和出现。在洋务派看来,只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消除贫穷落后,因此,中国需要向西方学习并致富。笔者认为,18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政治、经济、思想等,此外主和派给洋务派的发展提供了很多便利和帮助。在这一时期,顽固派的势力还相当不小。在顽固派看来,“中国的封建制度已经尽善尽美,不需要任何变革。对于洋务派提倡的学习西方语言文字、引进近代的科学技术、采用机器生产、训练新式军队等措施,都认为是违背祖制,‘用夷变夏,于是就百般抵制,深恶痛绝。”[8]128可以说,顽固派对洋务派进行洋务运动一边进行反对,一边又站到了同一立场。因此,洋务派中这部分成员与主和派也一边合作一边斗争。

(二)主和派与维新派

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导致社会动荡和人民贫困。因此,在中外社会现实的强烈反差中,他们认同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只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消除贫穷落后,为中国的富强提供保障,同时也确立了前进、改革、学习西方的需要,办工厂、开矿山、开办民用工交企业。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洋务运动兴起的时期,他们大部分都曾在洋务派兼主和派官员的手下充当幕僚,如:冯桂芬、马建忠、薛福成、郑观应、严复等都曾入李鸿章幕府,薛福成则还曾在曾国藩幕府任职。维新派主张向西方学习,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的国家。同时,他们也反对脱离实际、崇尚虚空的学风,提倡研究实际问题和实践知识。在此时间洋务派强烈主张救亡图存,向日本、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学习。他们不但与英、日等国在华人员的交往越来越紧密,而且迫切希望有一个相对安全稳定的外部环境。为了变法的顺利,在变法之前维新派与英国、日本等列强国家关系很好,这说明他们自己首先充当了主和派。

但主和派还存在其他的官员,所以他们的态度并非完全一致。例如李鸿章曾想参与维新派及帝党官僚主办的强学会,但因名声不好遭到了维新派的拒绝。[8]245此外,甲午战争之后,张之洞在英国、日本的活动下逐渐转向对日主和,张之洞的态度也比较奇特。在维新运动初期,张之洞曾支持维新派,但是维新派真正要变法的时候,他又抛出了《劝说篇》,对变法进行反对。1898年5

月10日,张之洞在病榻上告诉载淞,“当心广东小人”,对变法持反对态度。总而言之,虽然主和派与维新派的关系还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是,他们的思想和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后人的继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语

晚清时期,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之后他们把清政府作为侵略中国的工具,实行“以华制华”的方针,同时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条约,导致大量少地无地的农民日益破产成为“饿民”和“流民”,民不聊生造成农民起义不断。所以,在此期间中国形成了许多党派:主和派、主战派、洋务派、维新派以及清末的立宪派、改良派和革命派。虽然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中国的独立及富强,但他们之间也有一些矛盾。之所以有一些矛盾是因为他们站在不同的立场对当时晚清社会有不同的看法。如果他們站在一起团结起来联合民众,共同抵抗西方侵略者那中国就会呈现出另一番景象。

参考文献:

[1]谢建美.晚清政府主和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2](清)魏源.魏源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

[3]郑大华.晚清思想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陈其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的学术价值[J].浙江学刊,

2002(6).

[5]林则徐奏英船来粤防守情形并咨各省协力筹防片[M]//齐思和等整理.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64.

[6]林则徐等奏英船在粤滋扰及驶出外洋情形片[M]//齐思和等整理.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64.

[7]游光明.《林则徐公犊》中音译词的类型、特点及价值[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6).

[8]李侃等.中国近代史(第四版)[M].中华书局,1994.

作者简介:丁进孝(1978—),男,京族,越南河内人,博士,单位为越南人文社大学,研究方向为中国历史。阮秋红(1979—),女,京族,越南河内人,博士,单位为越南人文社大学,研究方向为中国历史。

(责任编辑:李直)

猜你喜欢

洋务派晚清中国
洋务派与中国近代民族电力工业的起源
有情总被无情恼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洋务派对民用工业与强兵御侮关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