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语文教育在研学活动中的渗透与融合

2020-09-12龚玉葵v

广西教育·B版 2020年5期

龚玉葵v

【摘 要】本文以到八桂田园现代农业基地学习为例,论述大语文教育在研学活动中的渗透与融合,阐述“研学地点的选择—研学方案的制定—研学主题的确定—研学成果的汇报”的实施步骤,认为大语文教育在研学活动中的渗透与融合具体表现在语言表达、思维和思辨能力、学科品质和情感表达等方面,透过案例对研学活动进行反思并提出建议:课前应充分准备、课中落实分层教学、课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研学活动。

【关键词】大语文教育 研学活动 渗透与融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5B-0006-03

“大语文”乃“大语文教育”之简称,是一种带有突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其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和延伸,全方位地与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因此,语文教学与生活的结合是“大语文教育”的精髓。本文以到八桂田园现代农业基地学习为例,探索开展研学活动的策略。

一、八桂田园现代农业基地研学情况

(一)研学地点的选择。八桂田园现代农业基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距学校较近,是全国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广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广西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科普价值高、研究意义大。因此,班级选择八桂田园现代农业基地为研学地点,以“现代农业基地学习”为研学总课题。

(二)研学方案的制定。由班长负责,班委和科代表组成筹备小組,共同策划具体的研学方案,地理、语文两位科任老师和班主任担任研学顾问。方案务必细致周到,并以海报公示。一切准备就绪,便择日前往。

(三)研学主题的确定。到达基地后,全体队员先跟随导游逐一参观代表性的场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施等,对整个园区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某一方向作为研究主题,并就地讨论,围绕主题设置若干个小问题,最后想办法一起解决。

各小组的选题及提出的问题如表 1 所示。虽是若干小问题,但都能围绕主题、环环相扣,体现出学生较为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地理素养。

(四)研学成果的汇报。问题提出后,各小组继续现场学习、分析、讨论,有疑惑者可以请教技术员、老师或上网搜寻,想尽办法解决本组提出的问题,并按约定时间和地点集合,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

环节 1:成果汇报

第 1 小组:“水果套袋”主题研究。(1)防虫吃、防鸟啄;减少农药残留;防外力刮伤;防暴晒雨淋,避免果皮粗糙,卖相好;利于保存水分,保持果品鲜嫩;塑料袋反光,可增强光合作用,利于养分积累,提高产量;套袋后增温且袋内温差小,利于水果着色均匀、成熟同步等。(2)纸袋防潮遮光,免强光灼伤,保果皮光滑柔嫩,适合水分多的水果如葡萄、阳桃等;塑料袋透光增温,同时反光可增强光合作用,适合需求量大的果树如苹果、梨等。(3)新疆葡萄一般不需套袋。因为气候干燥,夏季光照强烈、昼夜温差大,害虫少;新疆葡萄产量大,但市场距离远,大多数葡萄制成葡萄干,不用担心果皮粗糙及卖相差等问题。

第 2 小组:“地膜应用”主题研究。(1)增温、保水、保肥、保土;抑制杂草生长;减轻病害;连续降雨可降低湿度;下雨时避免泥浆沾果(如草莓等),果儿干净漂亮,提高优果产量。(2)白色透明膜反光,可增加叶面光合作用,利于有机质积累;黑膜不透光,抑草效果更明显;白色透明膜虽然透光,但科学实验证明,黑膜覆盖后地温提高更快,地温更高,使地上部分发育更早,长势更强。当果实进入成熟期时,覆盖黑膜的草莓幼茎生长量明显大于覆盖白色透明膜的草莓。实验证明,前者的草莓产量比后者高出 20% 左右。(3)虽然覆膜好处多,若大量使用地膜,塑料残留势必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所以仍要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减少塑料的使用量,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第 3 小组:“温室大棚”主题研究。(1)优势:保墒效果好,防虫抑草,增产效果明显,产量稳定,产品优良。通过人工控温,可提早成熟,错峰上市,抢占市场;缺点:温差小,口感略差。(2)粗网防鸟,细网防虫;顶上黑色尼龙网可削弱太阳辐射,减少作物水分蒸腾,在南方使用普遍。(3)建设大棚投资大,技术条件要求高,生产成本高。

第 4 小组:“无土栽培”主题研究。(1)主要靠营养液;种类有水培、深液流栽培技术、营养液膜技术、浮板毛管栽培技术、雾培等。(2)突出优势:高产优质,省水省肥、省工省时,清洁卫生、病虫害少,不受土壤条件限制,可极大地扩展生产空间。现已广泛应用于蔬菜、花卉及药用植物的栽培,实现工厂化生产。缺点:一次性投资大,运营成本高;技术要求高,对管理人员素质要求高;水培缓冲能力差,水肥供应不能断链,必须有充足的能源保证。(3)亲自测量、验证,用数据说话(略)。

环节 2:同学互评

小组之间进行互评,见表 2。

综合评价:第 1 小组、第 2 小组、第 4 小组各 5 颗星,第 3 小组研学深度略欠,4 颗星。

可见,在真实情境中学习,既可激发学习热情,又可增进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这比传统课堂更有活力和魅力。

二、大语文教育在研学活动中的渗透与融合

在上述研学过程中,大语文教育已经渗透和融合到研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所有的环节都必须经过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才能完成,而彼此的沟通、交流、讨论、汇总等必须依靠语言和文字作为桥梁、媒介、载体才得以实现。也正因为大语文的渗透与融合,才促成研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学习目标的达成以及研学成果的有效呈现。

愉快的研学活动既是语言锤炼和人文素养提高的大熔炉,也是学生思维能力、思辨能力和学科品质提升的大好机会。概括起来,从以下三个方面可见大语文教育在研学活动中的渗透和融合。

(一)语言表达。参观基地时,学生兴奋异常,佳句频出。“看,百花盛开,如春色满园,我们跌入花海了”;“马蹄草‘长发如瀑,飞流直下”;“看看这,果实累累,一派五谷丰登的景象;还有这,流水潺潺,曲径通幽,柳暗花明又一村”;等等。可见,语言源于生活,源于环境这个大课堂。在情境中学习,是锻炼语言表达的最佳课堂。

(二)思维和思辨能力。各小组就地研讨、确定研究方向时,有不少学生期望自己的观点能被组长采纳,使出十八般武艺企图说服对方,甚至不惜与同伴激烈争论。这时候考验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科素养,同时也考验学生的思维和思辨能力。显然,方向明确、问题新颖、证据充分且表达清晰者获胜。

(三)学科品质和情感表达。成果汇报时,现场掌声不断、气氛热烈,是整个研学活动中最出彩的一环。突出亮点有:一是发言的学生不仅落落大方,而且语言简练,条理清晰,逻辑严谨,与平时在课堂上的表现判若两人;二是不少学生能大胆质疑,勇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拥有批判性思维和求真求实的学科品质;三是能够发现美和鉴赏美,即时拍下富有美感的照片,并挖掘照片内涵与同学分享;四是大方表扬自己的同伴、自己的团队,肯定研学活動的作用和意义。因此,研学活动是学科相互渗透和融合的大课堂,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实验室,更是检验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大考场。

三、反思和建议

(一)研学反思。基于以上探索,笔者有以下反思。

1.反思一:户外研学活动是学生身心放松、思维活跃的大课堂,对课堂的把控考验着教师的组织和引导能力。本次研学活动总体顺利,学习目标达成,但各环节仍不够紧凑,导致成果汇报向后延迟。说明研学活动的课前准备还不够充分,高估了学生的自控能力,是对户外的纪律要求不严所致。

2.反思二:研学活动是强调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性学习过程,由学生自己策划、自己确定研究方向、自主探究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学生的知识(下转第15页)(上接第7页)和能力参差不齐,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发现问题所在、都能积极去探索问题产生的原因,因而出现部分学生无所事事的现象。这说明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适时引导不够,分层教学存在缺陷。

(二)教学建议。研学活动特别是户外研学活动,课前必须充分准备;课堂教学要尽量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有计划地落实分层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研学活动,以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创造条件开展研学旅行,让学生在大自然、大环境中获取更丰富的知识和人生体验,让学习过程更加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

总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知识增长和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科间的渗透与融合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学生需求的课堂也越来越大,不仅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更要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延伸到大社会、大自然,这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

【参考文献】

[1]王 浩,孔 冰.语文地理学科融合的活动式教学模式探究——以《锦绣山川·诗风词韵》一课为例[J].地理教学,2017(4).

[2]杨佰智,雷玉香.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地理“美育”实践——以寻美贺兰山为例[J].地理教育,2019(10).

【基金项目】2015年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研究”(2015C00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龚玉葵(1965— ),女,籍贯广西武鸣,中学高级教师,现就职于南宁市第八中学,研究方向为中学地理教学应用研究。

(责编 刘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