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研究

2020-09-12李国娟

西部学刊 2020年14期
关键词:培养路径工匠精神职业教育

摘要:工匠精神是从业人员对待工作认真、专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一种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是:(一)摒弃“重技轻人”的工具性价值取向,注重人的主体性;(二)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中;(三)强化实践育人,校企合作共育“工匠精神”;(四)加强教师培训,提高职业院校教师培育“工匠精神”的能力。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教育;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20)14-0080-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各行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兼具教育属性和职业属性,高校的根本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也是国家实体经济发展和发展先进制造业赋予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准确理解现代工匠精神的内涵是开展工作的逻辑起点,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是我们研究工匠精神的落脚点。

一、走出培育现代“工匠精神”的误区

(一)“工匠精神”主要是指技艺高超的误区

在人们的认识中,“工匠精神”通常被片面理解为技术过硬、技艺高超、具有绝活,这只是“工匠精神”的技艺层面,除了技艺层面,“工匠精神”背后蕴含着职业态度层面和价值层面。“大国工匠”身上不仅表现了精益求精的技艺,技术精湛积淀背后更是他们敬业、专注、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精益求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等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的体现。一个人的人格养成、职业素养、意志品质才是技术技能人才实现长远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工匠精神不仅要求专业技术精湛,而且要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

(二)对“工匠精神”时代价值的误区

工匠精神是起源于手工业时代,而现代科技时代,随着机械工业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工厂机器生产取代了很多原来人工生产的产品,人类劳动获得了极大的解放。有人就容易产生这样一个疑问,随着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是不是基于生产实践一线的工匠将远离我们而去,工匠精神将不存在,似乎工业革命成为“工匠精神”“消逝”和“衰退”的根源。但我们仔细探究就会发现,机械化、自动化、人工智能化可能替代人类的劳动,但是却无法取代具有创新能力的工匠,也就是机械化替代的是生产劳动过程中技能中的动作操作层面,却无法取代工匠技能的思维层面。因为与机器相比,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的,马克思强调:“最蹩脚的建筑师也要超过最精于筑巢的蜜蜂,人类实践活动与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实践活动贯穿着人的意识活动,人们通过思维形成了成果表象和观念预构。”[2]202科技时代对技术技能人才思维层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术技能人才创新越需要严谨、专注、持之以恒、不怕挫折的品质。

(三)“工匠精神”并不意味着安贫乐道

大国工匠技艺精湛,他们对产品品质的专注和执着,身上有吃苦耐劳、爱岗敬业、专注坚守、乐于奉献的精神,才成就了“十年磨一剑”“百年造一物”的传奇。那么是否说大国工匠身上有这种乐于奉献的精神,就要否定他们辛勤劳动付出的价值,要求他们安贫乐道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尊重劳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尊重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劳动价值,实现劳有所得,劳有所获。因此在提倡大国工匠尽职尽责、无私奉献的同时也应该体现他们劳动创新成果的价值。

二、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

(一)“工匠”的文字释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工匠”俗称手艺人,工,甲骨文字形,“工”“巨”(矩)古同字,有“规矩”,即持有工具,即工匠的曲尺。匠,由匚、斤两部分组成,匚,盛放工具的筐。斤,斧。所以匠的原意就是筐里装着干活用的工具刀斧。后来多指以手工技能或其他技艺谋生的人。如瓦匠、木匠、铁匠等。

(二)传统文化中工匠精神的要义傳统文化中工匠精神具有以下内容:一是尊师重道。古代手工业技能习得一般是通过师

徒式传授,师傅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技艺,而且会通过言传身教,传授给徒弟良好的职业操守,尊师的本质是尊重技艺、遵守职业操守。重道是按规矩做事,遵守生产规律。

二是精益求精。工匠对工艺产品有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求精精神,不惜花费时间精力,以严谨专注的态度做好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工序,每一个零件都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和极致。

三是“尚巧”的创新精神。工匠秉持“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的探索意识,在长期技术实践沉淀积累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不断追求技艺的创新。古往今来,工匠们追求革新创新的精神是推动人类社会科技进步的重要动力。

(三)现代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

现代意义上的工匠精神不仅是工匠而且是所有从业人员对待工作应具有的敬业、专注、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职业品质和职业精神。不仅局限于制造业领域,而是体现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及售后服务等整个过程各个环节中。现代意义上的工匠精神除了原来蕴含的“敬业、专注、精益求精”等内容外,还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色和现代性元素,主要包括:

一是团结协作的精神。随着社会分工精细化发展,一项技术创新不像传统社会由工匠一人攻关完成,而是由科学家、工程师等多个技术创新主体团结合作完成,这就需要团结协作的品质。

二是开拓创新精神。创新是工匠精神的灵魂和精髓,工匠们更强调细节,潜心钻研,永不满足,精益求精,在长期经验积累基础上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工艺,不断提高产品与服务的质量,讲究审美,打造更多具有绝对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三、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

(一)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

“工匠精神”的强势回归并非偶然,它体现了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诉求。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产业空心化所带来的经济衰退使人们深刻认识到实体经济才是一国经济立身之本,强大的制造业才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为适应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变化要求,各国重塑制造业、再提“实业立国”,如德国“工业4.0”、英国“工业2050”、日本的“再兴战略”,中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国家发展战略。我国制造业总体而言大而不强,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加快建设制造业强国,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需要培育一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作为支撑。从德国、瑞士、日本等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的经验来看,之所以这些国家能有许多企业产品品牌(德国的奔驰、西门子等,瑞士的手表等)享誉世界,与背后起支撑作用的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的传承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培养工匠精神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二)工匠精神是消费社会后期转型的需要

工业化生产方式条件下提供了大量标准化、批量化的产品。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国民消费已经由数量型向品质型转变。我国每年出现的国人漂洋过海到国外去抢购电饭煲、马桶盖等产品,将大量钞票花费在出境购物、“海淘”购物上,折射出国内的生产供给不能有效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倒逼供给侧必须改革来适应人们多样化要求,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上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3]新时代的从业者不仅注重产品的质量和品质,而且要专注产品的细节、审美表现、使用、工艺流程等方面,打造个性化、艺术化的产品,以更好满足人们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的需求。

(三)工匠精神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

发展职业教育是改善民生、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助力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成就出彩人生,同时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职业院校学生在今后职业生涯发展中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技能是立业之本;另一方面同时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素质是立身之基,一个人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行为习惯、坚定的职业信念、坚强的意志品质是个体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在个体发展中起着引领、推动作用。职业院校学生如果缺少软实力支撑,个体的主体性、能动性不会被充分调动起来,也很难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

四、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

(一)摒弃“重技轻人”的工具性价值取向,注重人的主体性

职业教育是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类型。长期以来,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只重视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学习与训练,对学生职业态度、职业精神、人文关怀的培养未能给予足够重视。这种“技能至上”功利主义理念,偏离了高校育人为本的教育目的,偏离了职业教育的终极关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如果缺少了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的支撑,职业技术只能是手段和工具,技术创新发展将非常缓慢,也很难生产出高精尖产品;一旦有了敬业、认真、踏实、甘于奉献的职业态度,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的支撑,将大大激发人们工作热情、激情和创新灵感,人们的主体性、能动性将被唤醒,这种精神力量将会成为支持技术进步革新的强大力量,也将有效拓展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空间。因此,职业院校应摒弃这种“重技轻人”工具性价值取向,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将思想道德教育、专业技能教育、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使学生培养成为人格健全、勇于创新的现代职业人。

(二)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中

一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中。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等职业院校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培育工匠精神是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化。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人生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有高度的契合性,在思政课教学中,将大国工匠案例、大国工匠背后的人文情怀、工匠文化、企业文化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增强职业院校学生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建成制造业强国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增强学生培养工匠精神的自觉性。

二是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在专业课教学中坚持德技并修,充分挖掘各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育人元素,将学生专业技能学习与职业素养养成相融合。要根据不同行业专业的特点要求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职业素养要求贯穿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之中。如财经商贸类,学生应具备的素养目标应是“具有诚实守信的职业操守、精益求精的严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等。此外,在专业课实训环节中,通过建立严格的规范操作制度、安全保障制度、行为管理制度等,严格执行这些制度,使学生在实训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三)强化实践育人,校企合作共育“工匠精神”

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着手。《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明确,“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扶持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各类职业教育。”[4]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深化校企合作、培养“工匠精神”提供良好的环境。首先,推动建立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完善校企合作办学的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完善互惠合作机制,促进形成校企利益命运共同体。其次,通過校企共建一批实训基地、共建一流“双师”队伍和一流的专业群,实现专任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的融合发展。再次,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共同授课,校企共同评价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各专业按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需求进行动态调整,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按照岗位需求和工作流程来设定实现与生产过程对接。这样学生通过在企业真实的生产情境中实践,零距离体验感知企业文化,了解和学习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跟随企业师傅获得行业技术指导并参与技术发明创造,通过实践不断磨练技艺,在真实工作环境中体验并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四)加强教师培训,提高职业院校教师培育“工匠精神”的能力

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教师是关键,特别是兼具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工匠精神的培养教师要先受教育,引领先行。首先教师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发扬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优良传统和无私奉献精神,摒弃浮躁,脚踏实地,把培养人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其次,教师在教学、科研、实践中,要率先垂范,牢固树立工匠理念,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自觉践行工匠精神,给学生以良好的引导。再次,推动企业技术技能人才与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一方面职业院校完善教师赴企业实践、挂职锻炼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及时了解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以适应职业教育教学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引进企业高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做兼职教师提高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

[4]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

[Z].2019.

作者简介:李国娟(1984—),山西万荣人,运城职业技术学院(本科)思政部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御夫)

猜你喜欢

培养路径工匠精神职业教育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