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对接机制探究

2020-09-12胡晓燕何兰萍

西部学刊 2020年14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文

胡晓燕 何兰萍

摘要: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医学人文教育有效对接。这既符合国家对教育的政治要求,又能满足学校的专业教学要求,有利于培养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素质过硬、身心健康,具有人文情怀、沟通能力和高尚品德的医学人才。而构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对接机制,在理论层面具有必要性,在实践层面具有可行性。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医学伦理学》为例,可从教学目标对接、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对接、学生社会实践的对接,以及教师队伍的对接入手。此种对接机制有利于整合资源,提高立德树人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医学人文教育;对接机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医学伦理学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20)14-0059-03

2020年的春天不平凡,新冠疫情牵动着亿万人的心。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一声令下,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纷纷主动请缨,奔赴疫区。是什么力量,让医务工作者不顾自身安危,舍小家顾大家,奋战到抗击疫情的第一线?这应该是中国医师的职业精神,不仅是职业道德、专业精神,更有一种自觉的政治觉悟。那么,在对医学生的教育中,如何培养这种医师职业精神呢?在医学教育中建立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的对接机制,是实现的途径之一。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可靠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状况,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有决定性意义,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1]。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有以下途径:其一,思政课程(正式、规范的授课形式),为主渠道;其二,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为辅渠道;其三,课程思政(挖掘各类课程中思想政治育人功能),为新渠道。根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号)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全国统一的教材、大纲、教案和学分[2],对象是所有的高校学生,具有普遍性。诚然,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是有区别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也是与时俱进的,而不同教育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也应该是有所侧重的。

一、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由于医学院校培养的学生,今后从事的是与人的健康相关,甚至攸关性命的职业,所以医务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应与其职业的神圣性特殊性相匹配。因此,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思想素质教育、政治化等教育之外,更要突出职业的特殊性和医学人文素养。

(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应该既符合国家的政策要求,又要满足学校的专业特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坚持立德树人。继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之后,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会上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3]。尤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且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思政课教师寄予了厚望。高等院校医学教育直接关系着人民医疗服务需求的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追求,国家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还要培养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专业素养,促进医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医学院校思想理论教育要取得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加入医学的元素。

医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既要有全国高校统一的普遍性要求又要体现医学院校的特殊需要。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应该要针对医学生的特点,与医学专业教育、医学人文教育紧密结合。国家部委几次发文都是要求医学教育改革须把对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医学职业道德、医学职业精神的培养提高到与医学专业基础知识和医学专业技能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之间构建对接机制,有利于医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入脑入心入行,有利于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医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医学教育发展、医学人才培养意义重大。

(二)可行性

其一,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教学对象都是医学生;其二,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知行合一、灌输与思辨等方面,又可以相互补充。对于教学中一般与特殊的结合,自律与他律的结合,应然与实然的分析,感性与理性的分析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其三,对于相关知识背景师资队伍的整合,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对接的理念分析

现代医学模式改变了医学教育的理念,现代医学不仅要研究生物学上人体疾病的治疗和机体功能的恢复,还必须要关注人群患病的社会、心理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现代医学模式不仅需要医师具备精湛的医学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医师具备综合的人文素养。因此,在现代医学模式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4]

(二)以医学人文教育为切入点,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之间建构对接机制,培养政治立场坚定、专业能力超强的医学人才。然而,近年来的医患关系却日益紧张,医患矛

盾和纠纷也日益增多,人们对改善医疗机构医德医风的

现代医学院校要培养的学生,其一要有扎实医学基础知识,即具备精良的医学专业技能和技术;其二要有高尚道德素养,即具备良好的医学人文素质、医学道德品质、医患沟通能力与服务意识;其三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社会责任感。其实就是要具备专业素质、人文素质和政治素质[4]。一般而言,医学人文教育是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意识形态的教育,两者各司其职,不可替代。但是,如果在两者之间建构对接机制,能否弥补一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的不足?能否促使两类教育都有实效性,甚至可以事半功倍?

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构建对接机制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呼声也日益高涨。这当然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局面,但临床医生医学人文素质的缺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另一面也反映出我国医学院校在培养醫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存在一定问题。甚至有极个别医学院校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医学人文素质课程等同起来,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来替代医学人文类课程。这不仅造成医学生人文知识方面的缺失,在政治意识培养方面也会存在问题。医学人文教育主要培养“善”的理念;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培养具有社会所期望达到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虽然理念上不同,相互间不可替代,但是可以对接,对接并不意味着替代,对接意味着共同发挥育人作用,努力培养政治立场坚定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技术精湛的医学生。

四、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医学伦理学》为例的对接机制实践

(一)教学目标对接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医学伦理学》教学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立德树人。两门课程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点,“基础”课是培养具备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的时代新人;《医学伦理学》是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和职业道德素养的医学人才。具体的教学目标以新冠疫情的阻击战为例,“基础”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在于,围绕个体与国家、社会、家庭、他人的关系,进行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来帮助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伟大的时代精神;面对疫情大考,进行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医学伦理学》的教学会聚焦于广大的医务工作者群体,围绕着最美逆行者的先进性和职业担当,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刻苦钻研精神;疫情考验着生死,以“生命”为中心进行生命价值、敬佑生命的教育,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尊重死亡,理性判断的能力。“医伦”课相较于“基础”课而言,是生命观、价值观教育在职业领域的深入。两门课程教学目标的对接,会使教学既满足普遍性、又满足专业的特殊要求,既有侧重又不重复。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对接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内容上是面向所有的不同层次的大学生,重于知识的普及,相对于医学生而言,针对性不强;但两门课在内容上尤其是道德和价值观方面有共通性,如果对接的话,可以相互补充。一些医学方面的案例在“基础”课中的应用,如纪录片《人间世》(第一季、第二季)、《急诊室的故事》等内容在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上都可以进行讨论和分析;“基础”课中无法涉及的内容,尤其是思辨类的,如碰到一些伦理困境,“如果临终患者拒绝抢救,你该怎么办?”“怎样才是对生命正确的态度?”涉及到价值判断的话题,可以放到《医学伦理学》中进一步讨论。两门课都讲职业道德,要爱岗敬业、服务社会,尤其《医学伦理学》是重点讲课内容之一,今年在新冠疫情防控的过程中,涌现了无数的英雄人物和感人的事迹,他们中有耄耋老人,有90后的小年轻,有夫妻同赴武汉一线,有父子同上抗疫战场,甚至有身患绝症不下岗的勇士……这些都是我们教学中的鲜活案例,是医学生学习的榜样。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榜样教育法,榜样教育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宣传工作中常用且行之有效的一种传统方法[5]。在医学伦理学教学中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以榜样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来激励广大医务人员和医学生,培养新时代的医师职业精神。榜样的事迹也可以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医师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思考。

(三)学生社会实践的对接

“基础”课多以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为社会实践的内容,一般是帮困、扶老、助残、环保和社会公益性活动,如果职业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接,可以结合专业以医院为平台,让学生为医院服务、为病人服务、为医生服务,也可提前了解今后工作的环境、工作的性质,使学生对关爱、敬畏、呵护生命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基础”课和《医学伦理学》可以联合开展工匠精神的教育,可结合医疗行业,开展医生工匠精神的调研与汇报。“工匠精神”实际上是一种职业精神,是涵盖职业能力、道德以及品格在内的集中体现[6]。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体悟到医学职业的神圣性,形成工匠精神。

(四)教师队伍的对接

“基础”课教师多有思想政治理论专业或法律专业背景,以思想政治教育或法律以及卫生法的科研方向,开展医疗行业的道德与法律问题研究;医学伦理教师多有医学和哲学的知识背景,可以发挥医学和哲学专业优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开辟特色的研究方向,开展医师职业精神、中西方比较类的研究。平时教师间相互学习、共同备课、甚至交叉授课,来丰富教学实践。教师间的协同发展可以合力夯实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学人文教育的学科基础,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周艳红.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7(19).

[2]刘建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的实践与探索[J].

教育现代化,2018(17).

[3]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旗帜,2019(4).

[4]任天波,张焜.关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4).

[5]李基礼.榜样教育法内在机制及实践反思——以北京大学实践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0(9).

[6]徐耀强.论“工匠精神”[J].红旗文稿,2017(10).

作者简介:胡晓燕(1971—),女,上海人,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医学伦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何兰萍(1977—),女,汉族,江西东乡人,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历史。

(责任编辑:董惠安)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文
人文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