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前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口变化研究

2020-09-12何星

西部学刊 2020年14期
关键词:人口素质高素质兵团

摘要:改革開放前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人口数量及素质变化很大。1978 年兵团员工突破二百万,随后多 年徘徊。其时,兵团原有职工老龄化严重,大量高素质人才流失;同时又有众多低素质人口流入。这种状态对兵 团屯垦安边固疆功能作用的发挥产生了严重影响。有鉴于此,目前,应该以科学技术知识推广为引领,提高人口 质量;努力提高职工的物质生活水平;加强职工的科学文化知识、兵团史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弘扬和培育爱国 主义精神。

关键词:改革开放;兵团;人口素质

中图分类号:C9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14-0031-03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作为新中国屯 垦戍边的千古之策,在安边固疆、凝聚民心、发展经济等 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人口,作为一个国家的立国之 本,历朝历代、本国外国都非常重视,在三国时期甚至出 现了掠夺人口以增强自身、削弱敌对的现象。在兵团的 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及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 大量、长期、稳定的人口流动,直接影响了兵团人口及人 口素质的变动,间接影响了兵团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在 强调向南发展以及努力增加兵团人口的新时期,如何在 增加人口数量的同时同步推进人口质量的提升?兵团短 暂而辉煌的发展历史会告诉我们很多的经验。

一、改革开放前后兵团人口总体情况

兵团的发展历史虽然历经曲折,有着多个重要的时 间节点。改革开放作为深刻影响全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 与时间节点,对兵团人口流动及人口素质的变化也产生 了相应的影响。其中最显著的是人口流动,总体表现为 高素质人才流出和低素质人口输入。

改革开放前,兵团人口持续快速增加,并在全国第二 次人口普查的 1964 年突破了百万大关。改革开放前的

1977 年,兵团总人口为 1836437 人,并于  1978 年改革开

放当年突破两百万大关,但改革开放后长期在 220 万人 左右上下波动①。

刘贡南教授和李为超先生在《西北人口》2013 年 第 1 期发表的题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口分布与优化 对策刍议》的文章指出,当前兵团人口的区域分布不平 衡,呈现南疆少北疆多,边境多东疆少,城镇化层次低,团 场和场部人口规模小,兵团城市人口规模小等区域性人 口分布问题。

兵团党委党校课题组在《兵团党校学报》2012 年 第 3 期发表的题为《加强兵团屯垦戍边队伍建设的几点

思考》的文章中更是指出,兵团人口不仅存在地域分布上 的不平衡,更是存在职工队伍数量逐渐减少,高素质人才 流失严重,职工队伍老龄化严重等职工队伍本身的问题。 基于上述学者观点,笔者认为:当前兵团人口结构存 在的问题,不仅仅有空间分布上的不平衡,在时间分布上 的稳定性也不足;伴随高素质人才的流出,大量低素质人 口的涌入不仅严重影响了兵团人口的地域分布,也加剧

了高素质人才流出所带来的兵团人口素质降低的趋势。 总而言之,当前兵团不仅面临着人口数量和分布的问题, 更面临着人口素质相比改革开放之前大幅下降的问题。

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兵团人口的流动和主要群体的 人口素质水平的对比分析,得出当前兵团人口主体构成 的地域分布、教育水平、素质水平与兵团建立之初创造辉 煌历史的老军垦之间的变动与不足,对症下药,充分发挥 兵团促进区域协调、优化人口资源的作用,建设一支高素质 的职工队伍,为在新时期夺取更加辉煌的胜利强根固本。

笔者通过数据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得到了农十师北 屯市自建立以来的人口数据,通过走访调查和访谈的方 式了解到了改革开放后农三师外来务工人员的群体信 息,通过对比得出了两个城市在改革开放前后的人口流 动信息。

先以农十师和农三师为例对改革开放前后新疆生产 建设兵团高素质人才和低素质人口的总体状态及其流动 情况做一个群体分析。

二、兵团人口质量的对比分析

(一)农十师,高素质人才的来来往往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兵团的人口结构大致可以分 为以下几类:

第一,集体复员转业的部队官兵; 第二,全国各地汇聚而来的女兵和支边青年;第三,进疆劳动改造的犯人; 第四,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及分配而来的大中专毕业生;第五,内地省份自幼来疆青年及兵团职工的配偶及 亲友子女。以农十师为例②,十师前身农业建设二十八团(现 一八一团)的原骑七师指战员共 1912 名,到   1966 年,先后接受沈阳、济南、兰州军区的复员转业官兵 5196 人。

从 1954 年到 1966 年分配到农十师的河南、广东青 年学生,湖北、江苏两省青壮年农民,上海、天津两市知识 青年和天津市迁厂工人共 10741 人。十师成立的 1958 年,有国家分配来的大中专毕业生 59 人,到   1970 年,通过国家分配和陆续调入的大中专毕业生达 1265 人。1951 年 4 月,从湖南押送来的千余名犯人编入 一八一团前身骑七师十九团劳改大队,到 1957 年底,共有 5 批来自上海、四川、河南、陕西等省区的  2700 多名犯人在一八一团改造。至 1966 年,只剩下一个劳改队,其余的 2000 余人刑满后全部留场就业。 十师成立的当年,在原二十八团的基础上组建了七个团场,耕地面积从 1951 年的 11.5 万亩增加到 1966 年的 61.6 万亩。为了解决劳动力严重匮乏的矛盾,各团场都大量招收内地各省区自幼来疆的青壮年。仅是 1959年,十师就在哈密、尾垭、乌鲁木齐等地招收  3449 人。到上级禁止招工的 1966 年底,全师招收 1 万多人。 就各群体的人口素质而言,部队官兵、知识青年及大

中专毕业生自不必多言;劳改犯人中多数是国民党军队 的中层军官和地方上的基层官吏,受过严格的军政训练; 而那些远走他乡来到新疆的自幼来疆青年多少具有一定 的文化水平,接受过文化教育和时代熏陶。因此,从整体 上而言,当时的农十师,人口素质平均水平较全国其他地 区高。

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基层连队“处处有歌声、月月 有晚会”,师里有专业文艺团体,团场有演出队,连队有宣 传队,班排有演唱组。不少老职工至今仍保存着当时的 乐器以及写有“连队俱乐部”文字的乐器盒,可见当时 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开展得十分广泛活跃,这得益于 群众较高的文化素质。在惊叹于老一辈兵团职工的高素质的同时,也应注 意“兵团二代”“兵团三代”中的高素质人才外流趋势。随着兵团教育事业的发展,接受过中高级教育的职 工子女大多离开了生养他们的农场。据统计,北屯中学 从 1965 年首次参加全国高考,到 1977 年高考制度恢复,直至 1999 年,共有  1635 名应届高中毕业生被区内外大中专院校录取。除不足 10% 考入阿勒泰地区师范学校、电大的中专生和前些年受“哪里来、哪里去”分配政策 制约的个别大学生留在十师工作外,90% 以上的大中专 毕业生全都离开了兵团和新疆。2000 年至 2005 年,又 有 2000 多名学子考入全国各地高校,但无一人回到生养 他的团场工作。可以这么说,学有所成的十师职工子女 遍及发达省区和海外。这些孩子不仅没返回十师,许多 条件好的把父母和兄弟姐妹都接走了。

与之相对,随着土地面积的增加,急需大量劳动力来 填补人口流失的缺口。迁入十师的主要是来自西北五省 区和四川、河南等地贫困地区的农民,兵团人称之为新职 工。到 2005 年底,全師离退休干部职工已达 1.5 万多人, 九十年代以后落户的新职工已成为团场尤其是农业生产 第一线的主力军,许多连队的农牧业承包职工几乎清一 色是最近几年来疆的新职工。

一进一出之下,农十师的人口素质下降十分明显。 但不可否认的是,新职工作为兵团发展的生力军,缓解了 原有职工队伍的老龄化矛盾,促进了兵团与内地各省区 的人口流动,带动了兵团及周边省区的经济发展,丰富了 兵团的人口结构、文化多样性和物质生活方式。

但是,若不从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入手对新职工,尤其 是新职工子女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兵团精神教育,增强 思想政治觉悟,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势必将陷入老一辈兵 团职工的流入流出循环之中,导致人口素质的停滞不前 甚至进一步下降。

(二)农三师,低素质人口的大量涌入喀什,作为南疆的最大城市,历史悠久,相比于南疆 的其他城市,更为众人所熟知。改革开放后兴起的外出 务工流,在南疆的主要聚集地便是农三师。笔者走访了 原农三师师部驻地喀什市及其下辖的伽师县、疏勒县、岳 普湖县等县城以及喀什市区纺织厂家属院、八号小区等 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租住地,对农三师外来务工人员群体 有了一个大致的群体分析。

1. 年龄构成:以  70 后为主,80 后以及 90 后大多是跟随 70 后或 80 后的父辈,配偶及子女多有跟随。

2. 地区构成:以四川省为主,兼有贵州、河南、甘肃等 省区的贫困地区人口,整体而言均来自内地各省区少地 或土地被征用地区的农民。

3. 文化水平:大多只具有小学学历,且大部分小学没 有毕业,初中及以上学历集中于 80、90 后;但对子女的 教育极为重视,或是留在内地就读于教育条件好的学校, 或是留在身边就读于当地学校,随时督促。

4. 职业构成:大部分为农民工,少量从事农业、商业; 其中农民工的工种主要包括木工、瓷砖工、油漆工。建筑 方式的改变使得泥瓦工消失,木工工作方式、环境、技术发生重大变化,大量机械设备及新材料、新技术的使用,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工整体的文化技术水平。

5. 收入水平:受限于工程建设量的减少,机械设备的 增加,务工人员的增多,施工方法的换代,当前农民工整 体收入水平相较 2008 年之前下降明显。2008 年之前, 一个熟练的木工年收入大致在 15 万左右,泥瓦工 10 万, 油漆工 10 万,瓷砖工较少,8 万左右。2008 年之后,建 筑方式的更新换代,不仅迫使泥瓦工大量转行为施工方 式相近的瓷砖工和油漆工,同时也使得瓷砖工的年收入 有所上涨(工程量增加),但被增加的工人稀释,未见明 显增长;油漆工由于瓷砖以及玻璃幕墙的使用,工程量下 降明显,同样由于增加的工人较多,年收入未见明显增 长。在物价水平提高的大背景下,近年来务工人员的实 际收入水平及生活水平下降明显,间接影响了他们在文 化和教育方面的投入。

6. 落户情况:农民工绝大部分户籍仍在原籍,只有少 量从事农业和商业的人员将户口落在自治区或兵团;70 后、80 后大部分在原籍,少量 90 后落户,落户者以上班 族和自由职业者为主。

三、分析结论

在整个新疆地区,南疆的人口数量和质量本就处于 劣势。兵团建立之后,屯垦部队的进入使得差距有所缩 减,总体而言与农十师及其他师团相差不大。改革开放 后,本就数量较少的高素质人才逐渐流失,大量的低素质 人口不断涌入。相比农十师更大的流入流出差距,加之本 就存在的差距,使得农三师在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上与农 十师的差距更大。这也是目前整个南疆和北疆的缩影。

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改革开放后,兵团整体 的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相比改革开放之前呈十分明显的 下降趋势;改革开放后,南北疆在人口数量上的差距在缩 小,但人口质量的差距在不断拉大;改革开放后,大量外 来人口的涌入确实促进了兵团、促进了新疆地区的发展, 但也带来了人口素质降低、人口分布不平衡等新问题,影 响了兵团调节社会结构、推动文化交流、促进区域协调、 优化人口资源四大作用的发挥。

四、应对措施:多管齐下,促进人口数量和质量同步 提升

新时期,兵团果断提出增加兵团人口、侧重向南发展 战略,全面推进兵团进一步发展以及南北疆协调发展。 在此战略的大背景下,需多管齐下、同步推进,促进战略 的实施,不仅要实现人口数量的增加,更要促进人口质量 同步提升。

(一)以科学技术知识推广为引领,提高人口质量

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推广和升级,提升兵团职工的科学技术水平,改变民众对兵团的固有印像,将兵团真正 建设成为先进文化和先进技术的示范区,才能吸引高素 质人才、留住高素质人才,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到兵团, 融入兵团。

(二)着力提高兵团职工,尤其是新职工的物质生活 水平

新职工來到了兵团,面对上百亩左右的承包地,缺乏 相应的大田种植管理经验,加上气候、环境、生活习惯上 的不适应,一般的新职工在两三年内很难适应兵团的生 活,进而导致经济困难,不愿落户兵团。兵团不仅要让他 们成为合格的兵团职工,还要让他们在兵团站稳脚跟、发 家致富。

(三)加强兵团职工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

1. 提高新职工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 通过开展军事训练和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让新职

工认识到自己现在的新身份,领悟到兵团精神的伟大内 涵,明确作为兵团职工屯垦戍边的责任。让新职工找到在 兵团的感觉,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同样是种地,但兵团职 工屯垦戍边跟老家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就是不一样。” “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这是建军之初毛 泽东同志的著名论断。要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就必

须要培养和创造一支有文化的职工队伍。

2. 重视新职工子女、本土学生、高校外来学生的兵团 历史教育

在重视素质教育的同时,更要重视对职工子女、本土 学生、外来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乡土课、新疆 地方史、兵团屯垦史和团史、连史教育,让他们明白屯垦 戍边对于新中国的意义,增强对于兵团的理解和认同,认 识到兵团的责任,激发爱国主义精神,鼓励他们继承老一 辈“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的伟大精神。生于边疆、 长在边疆、学在边疆,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为了国家 和民族的需要,投身边疆,致力于屯垦戍边大业,致力于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爱 国主义精神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 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兵团 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对新职工 进行兵团精神和兵团历史的教育。只有了解了兵团的历 史,才能提升对兵团的认同,才能明白兵团人的责任,才 能知晓作为兵团人的义务,才能留在兵团,为屯垦戍边大 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语

边疆的稳固需要兵团,新疆的发展需要兵团,国家的复兴需要兵团,兵团的发展需要人口,尤其是高素质人才 的支撑。进入新时代的我们,不光要发扬老一辈的牺牲 和奉献精神,更要继承他们的理想信念,继承那“祖国的 需要就是我的志愿”的崇高信仰,为边疆的稳固和发展, 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和复兴贡献属于我们新时代青年的 热血和力量,像我们的先辈一样,“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 终生献子孙”,前赴后继,投身于国家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 洪流,纵然只是一滴水,也能汇成大海,共筑强盛中国。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年鉴(1990)》,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 年 7 月。

②以下所有农十师北屯市人口数据,参考原农十师北屯市文联 主席杜元铎(已故)先生遗稿。

作者简介:何星(1994—),男,汉族,四川省蓬溪县人,单 位为石河子大学,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 本问题。

注   释:

①数据参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年鉴》编辑委员会编

(责任编辑:李直)

猜你喜欢

人口素质高素质兵团
兵团记忆
兵团记忆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创新德法兼修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民国时期山西人口素质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青岛市就业人口素质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
倡导全民阅读工作研究
兵团在
贵州省人口素质与人力资本投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