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圳破解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经验和启示

2020-09-12刘林

西部学刊 2020年14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深圳

摘要: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40年,是先行示范的40年。深圳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升级,区域发展格局的均衡化,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和开放型经济发展经验,为我国破解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不断改革释放活力,是推动破解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深圳;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中图分类号:F1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20)14-0025-03

党的十九大根据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客观实际,科学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制约了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当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属于主要的方面,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社会生产关系具有决定性作用,它们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也深刻影响社会主要矛盾的产生、转化和解决。其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各项工作的中心,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但是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仍然不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动摇。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抓住经济发展这个中心,破解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才能更好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深圳人均GDP2017年已达2.71万美元,市民物质生活相对富裕,在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方面,深圳人民更多地关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也就是说,深圳经济发展得更为平衡,更加充分,深圳破解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经验,为我国其他地区实现经济平衡充分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一、深圳破解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经验

根据十九大报告,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体现在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增长动力以及城乡区域等方面,经济特区40年,深圳破解上述几方面问题的经验主要有:

(一)经济结构在不断调整优化中趋向动态平衡

深圳经济特区自成立以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其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创造了世所罕见的奇迹,深圳产业结构也在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业GDP占比下降,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工业快速发展,以金融、文化产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稳步提升,三次产业结构由1979年的37.0:20.5:42.5调整为

2018年的0.1:40.1:58.8,为深圳迈向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后,深圳产业结构的升级历经三次特征明显的阶段。第一次发生在1980—1990年间,深圳大力发展“三来一补”外向型工业,产业基础为第一产业和初级加工工业,但是农业增速远低于二、三产业。第二次发生在1990年之后,深圳抓住国际信息产业崛起的机遇,在生产力布局全球大调整中果断实施产业政策的战略性转移,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打造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逐渐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先进工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支柱”的产业体系。第三次从本世纪初开始,2000年深圳市推出加快发展高新技术、金融、现代物流三大战略性支柱产业举措。提出构建效益深圳,进一步将文化产业确定为第四大支柱产业,并在全国首次提出“区域创新体系”概念,明确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战略导向,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深圳加工”逐步向“深圳制造”和“深圳创造”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经过多年发展,以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5G为代表的战略新新兴产业有力促进了深圳经济稳定增长,深圳产业结构均衡中不乏质量。三次产业结构深刻调整,以简单劳动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速度降低,取而代之的是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明显加快,科技创新在产业结构升级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二)区域在非均衡发展中走向平衡

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经济特区试验并非一开始就在深圳全市推开,而是有选择地在全市2000平方公里

的土地上划出327.5平方公里作为特区,并建立特区管理线将关内外区别管理,关外的宝安县[包括今宝安、龙岗、光明、龙华、坪山、大鹏等6(新)区]并未同步纳入,特区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率先发展,关外宝安县按照一般县管理发展。客观上造成关内外发展的异步性,关内在经济发展、外资引进、产业导入、市政规划、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先行一步、先行发展,至1993年1月宝安撤县建区一分为二划出龙岗区时,关内外差距已经非常大,深圳发展初期大量引进的“三来一补”企业最初集中在特区,关内外人均可支配年收入差距个别地区相差近10倍。特区内外如何协调发展已经是深圳需要解决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现实问题,1995年起深圳市委市政府分期实施“同富裕工程”,主要扶持特区外年人均集体分配收入低于2000元的自然村发展,给予政策、资金、人才等各方面支持,堅持开发式扶持方针,支持欠发达地区大力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民营经济和个体经济,使之尽快与特区经济协调发展。2003年10月起,深圳启动特区外农村城市化改制工作,户籍人口全部“市民化”,特区内外差距进一步缩小。2010年深圳特区内外一体化方案获国务院批准,关内外发展失衡局面在政策上得到全面扭转,“一市两法”“一市两制”成为过去时,为深圳区域均衡发展创造了制度前提。深圳也以此为契机形成了一中心多组团发展格局,发展重心不断西移,前海继福田之后成为深圳城市双中心之一,原关外的宝安、龙岗亦成为产业大区。同时,为促进均衡发展,从宝安、龙岗先后析出龙华区、光明区、坪山区和大鹏新区,深圳产业在各区有机集聚。2018年深圳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提出实施“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战略,全面实现特区一体化,加快形成深圳区域均衡发展格局。

(三)以创新驱动获得可持续发展动力

深圳的创新之路以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为起点,经由产业创新迈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并形成了“敢闯敢试、敢于创新”的深圳创新精神,创造了深圳创新引领经济发展新阶段,科技创新成为推动深圳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20世纪90年代初,深圳基本完成了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和早期简单的商贸经济向外向型工业的转型。与此同时,在跨国公司全球布局产业链条上,深圳以劳动力优势占据了加工组装环节,以美国为代表的先进国家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互联网信息产业形成主导,国际产业转移带来新一波技术外溢,深圳抓住这个机会,适时改变产业政策导向,先后制定《深圳市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90—2000)》《关于加快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规定》,助力深圳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4和2006年深圳又出台“1号文件”提出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在经过一段“山寨”创新阵痛期后,深圳在企业创新、原始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R&D支出占GDP比重由2012年的3.67%提升到2018年的4.2%,位居世界前列。截至2019年,深圳PCT①国际专利申请已连续16年全国城市排名第一,占全国总量30.63%,占广东全省总量70.61%,在重点国际创新型城市(国家)对比中,2019年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仅次于日本东京,大幅领先硅谷、纽约和以色列,创新驱动优势明显。

回顾深圳创新之路,以下两条经验至关重要:一是市场驱动、政府推动。政府在产业导向、科技园区建立、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的举办上都显示了政府的決心,市场则在自发地把创新资本、人才、技术等各要素集聚起来,在竞争中创新、变革;二是强烈的企业家精神和创业文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深圳先天不足,劣势明显,唯有政策先行优势,是来自全国不同背景但同样具有冒险精神的深圳移民,在思维、文化的对撞中创造了深圳经济奇迹、创新奇迹,创出了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迈瑞等国际性高科技企业。而且,深圳创新有个明显的“六个90%”特征,即90%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科研投入来源于企业、90%的专利生产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企业。

“十八大”以后,创新驱动上升为国家战略,深圳创新也迎来新一轮质的飞跃,积极规划布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脑科学和云计算为基础的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建设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建设。

(四)以开放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

开放是成就深圳乃至全国奇迹的关键。深圳经济首先在对外开放中艰难起步,1979年7月香港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正式破土动工,是我国第一个对外开放工业区。此后,资金、技术、人才、设备和科学管理知识通过特区这个窗口从境外引进,我国对外贸易和交流也经特区打开,以市场调节为主一开始就奠定为深圳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深圳经济也在对外开放中逐渐走向国际化,分享全球化红利,分阶段不断融入国际市场分工体系中。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深圳作出以开放型经济替代以简单加工贸易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再转型战略,专门设立了应对“入世”的专门事务机构“进出口公平贸易事务处”“WTO事务中心”,专门负责WTO涉及深圳的地方政府事务,以经济国际化为基础,推动管理体制、经济运行机制日益与国际接轨。

2007年深圳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形成开放新格局。2008年加快总部经济发展,引进培育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同时提出追赶世界先进城市战略思路,决定加快深圳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际化城市步伐。

需要指出的是,深圳经济发展的香港烙印最深,深港合作不断提升着深圳的开放水平,2010年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成立,有利于深圳以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探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模式,培育参与全球竞争新优势。2014年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前海蛇口片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深圳更加积极主动对外开放,为我国对外开放探索新路径新模式。

过去40年,深圳经济发展始于对外开放,成于全面开放,实现了最初“两头在外”的外向型经济到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经济合作的开放型经济转变。

二、深圳经验的启示

(一)以新发展理念破解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深圳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以创新、协调、开放为主的新发展理念是引领我国经济走向平衡充分发展的根本着力点。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传统要素的规模驱动力越来越弱,经济增长将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创新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要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能推动经济发展转向高质量,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提供物质基础,欠发达地区通过科学技术、产业形态和管理模式创新赢得发展优势,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协调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注重解决的是发展不平衡问题,进而提高发展的整体性。要通过协调发展,破解资源配置的失衡、优化经济的空间布局、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内外联动,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加快解决我国对外开放中引进来与走出去、沿海开放与内陆沿边开放、向发达国家开放与向发展中国家开放、多边开放与区域开放等结构性问题。通过改善外商投资环境,放开市场准入限制,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等措施持续激发体制机制活力。

(二)以改革释放活力促进经济平衡充分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充分发挥了其先行先试作用,在各个领域创造了一千多项改革创新举措,其中以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探索激发了深圳持续的发展动力。上世纪80年代初,特区起步时期,为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以开放物价为突破口,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工资制度、价格体制、劳动用工制度、分配制度、土地使用制度、房地产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改革。80年代中期起至1992年深圳进入探索外向型经济和全面推进市场取向改革新阶段,在资本市场、国有企业股份制、产权制度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化改革,为深圳此后经济起飞奠定了基础。1993年以后,

深圳率先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市场体系、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法规体系等方面继续大胆探索,建立起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监管和运营体制、完善所有制结构、深化商贸体制改革、创新金融业务和制度、建立产权交易市场、完善劳动力市场等等,这一系列系统化改革,作用突显,迅速帮助深圳在五个经济特区中脱颖而出。

“十八大”以来,深圳继续牢记使命,改革创新,瞄准世界先进城市标杆,全力打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实行商事登记、投融资体制、国资国企体制等改革,激发市场活力,释放市场潜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

深圳经济发展的过程表明,深圳经济的巨大成就源自市场经济的推动力,而且市场经济是一个长期演进的产物,它要走向成熟离不开改革。我国经济不充分发展问题,只有靠深化经济改革解决,要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完善,革除束缚市场主体活力、阻碍市场和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的弊端,在产权制度、要素市场化配置、公平竞争制度等方面改革完善,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促进经济平衡充分发展新机制。

注释:

①PCT:是《专利合作条约》(PatentcooperationTreaty)的英文缩写,是有关专利的国际条约。

参考文献:

[1]袁晓江.以平衡发展促进深圳建设全面小康社会[J].红旗文稿,2003(12).

[2]蒋永穆,周宇晗.着力破解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

[3]杨嘉懿.以新发展理念破解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J].

理论月刊,2019(2).

[4]张艳红.新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成因、表现及应对策略[J].党政干部学刊,2020(1).

[5]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全国十六连冠[N].深圳特区报,2020-04-10.

作者简介:刘林(1977—),男,中共深圳市宝安区委党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深圳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深圳“去编”激起千层浪
深圳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