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辩课:质疑与反驳思维能力培养的路径

2020-09-12谢金梅

语文教学之友 2020年9期
关键词:知人论世

摘要:质疑与反驳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中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内容范畴,培养学生质疑与反驳能力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之一。在具有文本解读性质的辩课模式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质疑与反驳能力的路径有很多,但从文本主题、还原文本和知人论世的角度可以有效解决在辩课过程中提高学生质疑与反驳质量的高度、深度和广度的问题。

关键词:辩课;质疑与反驳能力;文本主题; 还原文本; 知人论世

教学中为进一步深入探讨文本,教师针对文本的主题思想、情节发展、人物形象、艺术特色、层次结构、拓展内容等选取有探讨必要的部分提出辩题,然后引导学生围绕辩题开展文本辩论。这种教学模式笔者在教学中已实践多年,并将其确定为学生辩课模式。辩课模式旨在通过对文本探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提取分析、组合表达、倾听辩识、质疑反驳、合作互助等能力。其中,提升学生的质疑反驳能力是教学中的难点,其属于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范畴,是学生思辨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辩课模式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在掌握论证基本知识的同时对文本内容有深刻地认识,还需要学生在辩论过程中有敏锐的洞察能力。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尝试从文本主题、文本还原和知人论世三方面探讨培养学生质疑与反驳能力的路径。

一、文本主题,质疑与反驳的根本路径

很多文本的主题思想都很明确,不存在争议。面对这样的文本,笔者强调如果展开文本辩论,绝对不能偏离或者游离主题作一些不必要的争论,而是应坚持内容和形式均要与文本主题思想保持一致的原则。但也有一些文本主题相对复杂,在情节内容与思考角度的表达上存在一些争议。面对这种争议需要教师为学生设置激辩的舞台,让学生在辩论中理解文本主题的表达倾向。如学习《桃花源记》一文,笔者认为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是很明确的,即“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黑暗社会的不满”,但教学中学生对“渔人报官”的情节设置存在争议。笔者结合文本主题的两面性,设定辩题为:正方——渔人报官表现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反方——渔人报官表现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然后让学生展开辩论。下面是课堂辩论的片断:

正方:我认为渔人报官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渔人出来后报官,带官府的人去找桃花源,这样有可能会破坏桃花源里村民的美好生活,充分表现了他无诚信、想邀功。这展现了桃花源外的人的丑陋形象,作者借这一丑陋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

反方:我不认同对方的观点。文章的主题主要是要构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表现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在文章構建的这个故事中,渔人报官也应该是其中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反映的是普通百姓与官员之间的良好关系。

正方:渔人报官处心积虑,刚出桃花源就“处处志之”,一出来就“诣太守”,完全没有顾及桃花源人的嘱托,也完全没有为桃花源人考虑,这正是黑暗社会现实中人的真实写照。因此,我认为渔人报官的情节设置是为了表现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反方:文章的确有表现对现实的不满,但我们结合现实细读文章,在当时黑暗社会背景下,一位普通的渔人可以随便见到像太守这样的高官吗?另外,太守这样的高官会轻易听信一个普通人的所谓“奇遇”吗?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正是这样的不合理,说明了作者这样写另有深意,那就是表现桃花源的美丽而不可寻,充满神秘的色彩,还可以增强文章的故事性,含蓄地体现桃花源只是作者的美好愿望。

辩论过程中正反双方都紧扣了文章的主题思想来展开。这主要源于笔者设计了一个紧扣主题的辩题,涉及到文章主题的两个方面。基于这样的路径导引,学生的辩论就会围绕“对现实的不满”还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进行有效立论。正方围绕“渔人是桃花源外人的丑恶形象代表”为主要观点展开,反方观点则比较丰富,主要围绕“良好的官民关系”“神秘色彩”和“故事性”等来论述。两种观点都较为新颖,特别是反方对渔人报官情节不合理的分析,体现了其独特的洞察能力,使学生的质疑与反驳能力得到有效发展与提升。因此,从主题出发,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与主题思想之间的关系,理清作者的写作意图,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价值。

二、还原文本,质疑与反驳的本真路径

辩课模式的本质就是文本解读,只不过解读的主体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需要教会学生利用文本解读的技法,为他们的质疑与反驳提供有效的路径。孙绍振教授提倡文本解读采用还原法,他说:“依靠抽象能力把构成艺术形象的原生要素想象出来,作为分析的起点,我把这种方法叫做‘还原法。”这样看来,还原法的分析需要有想象力,并以此为出发点细读文本,联想勾联,综合分析文本形象。如《沁园春·雪》一词上阙的领字是“望”,作者“望”到了什么呢?答案显然是“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如果教学中只是这样的一问一答,就少了语文教学的味道。在辩课教学实践中,有这样一个片断,为教学找到了还原文本的路径:

师:《沁园春·雪》一词上阙的领字是“望”,作者“望”到了什么?

生1:我认为作者“望”到了“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生2:我不认同,我觉得应该还有:“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师:为什么呢?

生2:因为作者“望”肯定在高处,所以也会望到“千里”与“万里”之外。

师:那么,作者站在哪里呢?为什么会站在那里呢?哪位同学说说。

生3:根据写作背景,作者是在红军准备东渡黄河对日作战,带领红军挺进到清涧县高杰村的袁家沟一带时,恰逢大雪,面对雪景而写的这首词。作者站在高处远望祖国大好河山,抒发了其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旷达豪迈的气概,突出了作者高大的人物形象。

生4:“望”写出的是观察点的问题,从词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词人站在袁家沟海拔千米的塬上。

师:大家说的“望”的内容“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与“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有什么不同?

生5:前者应该是具体所指,是有目标地“望”;后者应该是登高远望雪景的一种整体感受,除了雪之外,没有其他的具体景象。

师:“望”的内容是否包括“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句?说说原因。

生6:我认为不包括。这句话是概写,表面像是写景,实质是一种带有虚写性质的感受。后文所“望”的“长城”“大河”“山”“原”等才是具体所望,也是后文“江山如此多娇” 的具体写照,体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从上面教学片断可以了解到,辯论的核心在于“望”的内容是否包括“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一句。学生无意中走进了文本还原的路径,提出了“在哪里望”“为什么望”“怎样望”和“望了什么”等去理解“望”的内容,分析了人物形象,真实还原文本,有效回归文本的本真,更好地理解了文本内容和作者的情感。片断中学生的生成性认识给人以启迪:文本解读,不能单纯地从字面上去理解,还需要还原文本内容的真实,走进文本的情境,才能更深入理解文本的意蕴。因此,还原文本,可以为学生质疑与反驳提供本真的路径,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走进文本深处。

三、知人论世,质疑与反驳的拓展路径

文本理解离不开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作为开展文本辩论的辩课模式,一样需要引导学生加深对作家作品的了解,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新课标指出:“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作家的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全方位掌握知人论世的有关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质疑与反驳能力。笔者在初三文言文复习教学中,整合抒情性散文复习内容,曾拟辩题为:正方——失意文人多消极;反方——失意文人多积极。其中有一位学生提到《湖心亭看雪》一文的白描写法时,引起了大家的激辩,具体是教学片断如下:

正方:我方认为失意文人多消极。《湖心亭看雪》作者用白描的手法来写雪景表现了作者心情不佳,其意不在于欣赏与描绘写景,而在于表现其遗世独立的情操和淡淡的故国之思,这充分证明了作者内心的悲观情绪,摆脱不了前朝故国的影响。

反方:白描手法的运用只是一种表现手法,并不能作为反映作者心境的重要依据。反过来说,浓墨重彩来写也是一样。像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对雪的描绘,算得上是浓墨重彩,但文章更多的是表现惜别之情,并没有表现其积极乐观的情绪。

正方:白描是一种写意的手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湖心亭看雪》的作者张岱,避居山中,落拓不羁,性情求真,淡泊名利,具有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趣,更有对前朝的念念不忘之情,借用白描手法,符合其简化写意的心境。因此,我方认为,作者使用白描的手法更多的是流露出其埋在内心深处的消极情绪。

从教学片断可以看出,正方提出了“《湖心亭看雪》使用白描的手法是作者消极情绪的流露”的观点,并结合张岱的经历进行论述,做到知人论世,符合解读文本的基本要求。反方提出“白描手法并不能作为反映作者心境的重要依据”的观点,并列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例子进行论述。明显正方知人论世的论述更为透彻,有力地反驳了反方的观点,而反方举例论述因缺乏对作者的认识而显得较为不足。因此,在辩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按新课标要求指导学生查阅与作者、与文本有关的各种资料,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其从更广阔的角度去理解文本,并逐渐提高学生的质疑与反驳能力。

综上,从文本主题出发,是解决质疑与反驳质量的高度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在紧扣主题的前提下深挖文本,从根本上把握文本的核心思想。从还原文本出发,是解决质疑与反驳质量的深度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在文本局部品读的过程中学会想象与勾联、审美与创造,从而深入到文本深处,感悟作品的内涵。从知人论世出发,是解决质疑与反驳质量的广度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更广泛地理解文本的“前世今生”,以及对文本解读的“百家争鸣”的情况,有助于学生从学术角度理解作品。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东省肇庆学院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立项课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学生辩课模式的生成与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QXYJSFZZX201730】

作者简介:谢金梅(1976—),女,广东省中山市海洲初级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知人论世
对三处援引的理解与处理
对三处援引的理解与处理
知人论世——知杜甫其人,赏杜甫诗歌
语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
知人吟咏悟人生
如何让诗歌教学策略更有效
散文教学要做到“知人论世”
阅读教学中“知人论世”的三维思考
破译隐藏散文主题的“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