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拟建大兴安岭罕诺河湿地自然保护区资源现状评价

2020-09-12丛建华刘官久

林业勘查设计 2020年3期
关键词:本区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丛建华,张 兰,刘官久

(1.大兴安岭地区农业林业科学研究院,黑龙江 加格达奇 165000;2.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大兴安岭调查规划设计院,黑龙江 加格达奇 165000)

1 自然环境状况

1.1 地理位置与面积

1.1.1 地理位置

黑龙江罕诺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地处大兴安岭加格达奇林业局。地理坐标为东经125°13′36″~126°05′00″,北纬50°38′36″~51°12′22″,保护区西与松岭林业局相连,北与南瓮河国家自然保护区、呼玛县林业局接壤,东与韩家园林业局、黑河地区毗邻。

1.1.2 面积与地类构成

黑龙江罕诺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79077.5hm2,其中湿地总面积为58645.8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2.75%,湿地类型为5类(表1)。

表1 湿地类型面积统计

1.2 保护类型

依据拟建自然保护区的自然资源特点和主要保护对象性质,将保护区的保护类型定位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

1.3 气候与水文

1)区域呈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全年≥10℃积温为1700~1900℃,无霜期100-110d左右,该区域地处高纬度,日照充足,历年平均日照总数为2600h,年日光辐射总量98Kcal/cm2,历年平均降水量为500mm,多集中于夏季。

2)区域内河流属于嫩江水系,主要河流为古利库河和罕诺河,保护区内河水水源主要由降水、冰雪融化和地表径流补给。

3)根据地下水贮存状态,补给径流、排泄方式及其与冻土层之间的关系,保护区地下水可分为季节融化层水、浅层融区水和深层冻结层下水。

1.4 土壤类型与分布

1)保护区内自然条件复杂,因而形成了多种土壤类型。保护区土壤类型主要有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草甸土、沼泽土、河滩森林土5个土类,9个亚类。

2)保护区土壤被组合为棕色针叶林土和暗棕壤,随地形、植被变化有别。中低山以棕色针叶林土为主,暗棕壤面积较小,并与草甸土、沼泽土和河滩森林土镶嵌,针叶林下(如兴安落叶松、樟子松)发育成棕色针叶林土;次生阔叶林下(如柞树、黑桦)发育成暗棕壤。该区域土壤分布特点主要受地形地势和植被影响,呈现出规律性变化。

2 湿地自然保护区资源

2.1 保护区的植物资源

黑龙江罕诺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地处松嫩平原与大兴安岭寒温带针叶林区过渡地带,由于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区的植物区系具有以下特征。

2.1.1 植物种类组成相对较为丰富

由于本区的自然地理条件比较复杂,既有低山丘陵,又有沟谷、草甸、河流与泡沼,因此该区植物种类相对较为丰富。大兴安岭地区代表性植物种类在本区均有分布,经初步调查统计,本区共有维管束植物56科204属416种,其中,蕨类植物2科3属7种,裸子植物1科3属5种,被子植物53科198属404种,包括双子叶植物43科155属321种,单子叶植物10科43属83种。

2.1.2 植物区系组成具有温带向寒温带过渡的特点

本区内寒温带植物占优势,如兴安落叶松、越桔、笃斯越桔、杜香等;此外还混有一定数量的喜温或耐旱的温带植物,如胡枝子、平榛等,这些植物种类的分布体现了本区温带向寒温带过渡的特点,同时也表明了本区在地理位置和植被分布上的重要性。

2.1.3 隐域植物发育

本区的地带性植被为兴安落叶松林,树种组成以兴安落叶松为优势,常混生一些温带阔叶树种,以较耐旱的蒙古栎、黑桦和山杨为主。由于本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地带性植被发育不良,大面积的隐域性植被—草甸、沼泽和水生植被分布广泛,其中湿地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2.75%。其分布面积相对较大,成为本区的一大特色,也是本区植被种类组成比较丰富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局部阳坡地段,也偶有小面积的喜阳的草本植物群落植被分布。广泛分布的草甸和沼泽与森林植被相间分布的格局成为本区植被分布格局的重要特征。

2.1.4 植被分类

黑龙江罕诺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采用植被分类原则,基本按《中国大兴安岭植被》(周以良,1991)分布原则,罕诺河自然保护区植被可划分为森林、灌丛、草甸、沼泽、水生植被5个类型。

本区采用分类单位有植被型、植被亚类、群系组、群系、群丛5级。

2.1.5 重点保护植物

根据《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1999年林业部、农业部发布。本区域内共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8种(表2)。

表2 罕诺河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2.1.6 经济植物资源

1)药用植物资源

保护区内常见药用植物100种左右,占大兴安岭药用植物种类的30%左右,有道地药材如黄芪、草苁蓉、土三七、石竹、越桔等,常用或蕴藏量较丰富药材有:石松、轮叶婆婆纳、桔梗、苍术、地榆、龙胆、升麻、芍药、兴安藜芦、防风、兴安柴胡等。

2)纤维、饲料植物资源

纤维与饲料植物资源,如小叶樟既是良好的纤维植物,又是优良的牧草饲料,而保护区可做饲料又是纤维原料的植物可达30余种,占大兴安岭纤维、饲料植物15%左右。常见有芦苇、宽叶香蒲、香蒲、小叶樟、大叶樟等。

3)淀粉植物资源

工业淀粉原料取之于植物提取物,保护区内种群较大,蕴藏量很高,如蒙古栎、蕨、玉竹、黄精、渥丹、毛百合、长柱沙参等。

4)芳香油植物资源

从植物中获取芳香油是主要工业生产手段之一,保护区内有着蕴藏量很大的芳香油植物资源,如杜香、兴安杜鹃、铃兰、野芝麻、白藓、兔儿伞。

5)生物农药植物资源

使用化学农药污染环境、残留期长,所以开发生物农药势在必行,已成为病虫害防治的主攻方向,在保护区内分布的主要种类有兴安藜芦、白屈菜、大活、兔儿伞、狼毒、瑞香狼毒等。

6)饮料、色素、果酒植物资源

现今人们对天然无污染的野生浆果开发需求迫在眉睫,保护区内分布有独特的越桔、笃斯越桔、稠李、山丁子、毛山楂等浆果,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色泽浓艳,保护区内分布该类资源植物有花楸、东方草莓、刺玫蔷薇、蓝靛果忍冬等。

2.2 野生动物资源

罕诺河自然保护区在1995-2000年全国陆生脊椎动物资源调查时,根据本次野外调查并结合文献记载及近几年野生动物资源监测候鸟监测结果,罕诺河自然保护区共有脊椎动物6纲326种,占黑龙江省脊椎动物总种数56.50%(表3)。

表3 罕诺河自然保护区脊椎动物资源总表

2.2.1 兽类资源

罕诺河自然保护区经研究确认迄今已记录兽类有6目15科35属53种,由于保护区的动物区系复杂,物种类型多样,珍稀物种较多。大兴安岭特有种7种,它们是大兴安岭地区稀有或濒危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兽类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兽类6种。该保护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万分之二,有丰富的兽类资源,大兴安岭地区特有种在此均有分布。

2.2.2 鸟类资源

罕诺河自然保护区在实地调查并结合以往文献资料,保护区现有鸟类231种,隶属16目,41科。在生态类型上,该保护区鸟类大体上可分为林栖鸟类和湿地鸟类两大类,在林栖鸟类中,以候鸟为主。罕诺河自然保护区作为一个湿地类型的保护区,在此迁徙停歇、越冬和繁殖的鸟类有7目11科71种,其中有国家Ⅰ级保护鸟类6种。Ⅱ级保护鸟类33种,以花尾榛鸡、黑琴鸡比较常见。

2.2.3 爬行类资源

该区共有爬行动物2亚目3科5属6种,其中蜥蜴亚目1科3属3种,占总数50%,蛇亚目2科2属3种,占总数50%。

2.2.4 两栖类资源

罕诺河自然保护区地处高寒地区,冬季漫长而寒冷,两栖爬行动物资源极度匮乏,种类和数量都很少。该区共有两栖动物2目4科4属6种。

2.2.5 鱼类资源

在罕诺河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分布主要河流有罕诺河、古里昆河、古利库河,水域宽阔,河道弯曲流急,鱼类资源丰富,且冷水性鱼较多,经调查该区鱼类共有7目10科27属30种。

3 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现状评价

3.1 自然属性评价

3.1.1 保护区面积适宜性

保护区总面积179077.5hm2,包含了大片森林灌丛、草甸、沼泽等多种类型的植物群落,还有大小河流纵横密布于全境内,同时有大小不一的湖泡零星分布在河谷,为野生动物栖息、繁衍提供了优良的生态环境,面积的适宜性,既保护了保护区的区域完整性和连续性,又能够满足区内的生物资源生物学特性的要求,从而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3.1.2 典型的天然沼泽湿地生态系统

保护区是我国寒温带与温带过渡地区的一个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在地理分布及生物气候上具有明显代表性,是两气温带过渡区;独特的地理条件决定了保护区的植物区系特征,该保护区植物区系组成以东西伯利亚植物区系为主,混有长白、同蒙古植物区系成分,湿地植物群落、草原植物群落和森林植物群落结构是植被外貌特征及演替特征。沼泽、草甸、森林等植被类型分布具有显著的代表性;保护区保存了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典型的水域、沼泽、草甸、灌丛和森林植被,同时又是嫩江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3.1.3 物种的稀有性

罕诺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寒温带针叶林林区中的一个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内栖息着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动物,在植物方面,保护区内有国家重点植物8种,就栖息生境来说,保护区处于寒温带与温带过渡林区中湿地生态系统核心,其生境分为河流、湖泊、沼泽草甸、草甸灌丛、森林等,水域之多,湿地之广、生境类型丰富,这样的生境为野生动物栖息提供了天然场所,并且是候鸟迁徙的主要停歇地,因此这样的生境,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十分重要的。

3.1.4 物种的多样性

自然保护区内有常见维管束植物416种,约占大兴安岭总数的45%,占本省总数的21%左右。保护区共有野生动物326种,约占本省总数的57%;鱼类30种,占本省总数28%;鸟类231种,兽类53种,分别占本省总数的64.9%和60.2%,且许多科为具有地区代表性物种。由此可见,保护区内生态系统类型丰富,随着地形的变化、植物的种类组成,各种生态环境为各类动物提供了充分多样的栖息地,从而形成了该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3.1.5 生态系统的自然性

罕诺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具有保存较好的沼泽湿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区内的森林生态系统密切相关,各生态系统之间协调,具有良好的自然性,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一直保持基本原始状态,并不失其原始性。

3.1.6 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罕诺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内保存的湿地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完全适应本区的气候特点,并且各生物之间协调发展,协同进化,一旦遭受破坏将打破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必须严加保护使其保持永久的稳定状态。

3.1.7 生态定位的重要性

罕诺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地处嫩江源头,是嫩江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是主要集水区和水源涵养地。宽广的湿地充分发挥着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保护着松嫩平原——东北大粮仓的生态安全。

3.2 湿地保护区效益评价

1)保护区内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野生动植物可以为人类提供发展养殖和种植业的基础种源,珍贵的动植物药材、鱼、肉等食物,山野菜、食用菌、工业用材料等,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可以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

2)湿地森林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森林及湿地遗传育种的直接产品经济价值方面,其主要包括森林产品价值,同时森林还具有直接服务功能,既可开展生态旅游及进行科学文化方面的研究和挖掘。罕诺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森林类型多,面积广阔,其各类产品资源丰富,可以发展多种经营,种植中草药、食用菌,开发保健食品、绿色食品等。

3)对自然保护区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进行严格种群监测,扩大种群数量,结合生态旅游进行参观、游览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

3.3 保护区的生态效益评价

间接经济效益主要由生态系统的自然功能或生态效益所产生,湿地等珍稀物种的保护可为野生动物种群及个体生态系统研究提供广阔的空间,也为湿地的优良基因培育及遗传提供研究样本和基地,森林生态效益可以从固定CO2、涵养水源、水土保持、生物栖息等方面体现。

3.3.1 生态系统功能

包括保护导致生态系统中竞争者之间动态平衡的演化过程,保持经济物种遗传多样性,以及通过传粉、基因流动保持物种的正常繁殖。

3.3.2 太阳能的固定

通过绿色植物把这种能量转化成天然食物链,从而为植物生存提供支持系统。

3.3.3 保持水分循环

对地下水及时补充,保护流域避免干旱灾害的影响。

3.3.4 调节区域内气候

罕诺河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避免和缓解水、风、旱、火等灾害的影响,同时对西伯利亚冷空气入侵起到缓解作用。

3.3.5 保持营养成分的贮存和循环

在该保护区内,生物之间,生物和周围环境之间,进行着物质循环和食物链的连续性,对碳和氮的贮存,有机物质的积累保持着固有的平衡状态。

3.3.6 观瞻文化

该保护区为整个区域内提供自然的娱乐价值、美学价值、社会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精神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等。

4 结语

1)将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对森林与生态系统及湿地的影响和破坏,使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的保护,生态系统更完善,从而更有效地保护这片珍稀水禽、鸟类迁徙的通道及栖息地。

2)保护区的科研工作将有序开展,对珍稀野生动植物的监测和湿地群落生态系统的研究,将不断恢复和发展保护区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使保护区真正成为珍稀野生动物栖息、繁衍、生存的理想场所的种源基因库。

3)可以促进保护区及周边的对外开放,提高保护区的知名度和自养能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猜你喜欢

本区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柴达木盆地及其毗邻山地植物区系研究
高黎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方案
开原市小甸子区多金属矿成矿期及分带性研究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浅淡黄岗梁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撒哈拉以南非洲”教学解读(人教版)
英国铁路保护区段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