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0-09-10戚嘉诚杨婷崔莹

红豆教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戚嘉诚 杨婷 崔莹

【摘要】随着中国物流业稳步发展,对专业化物流人才需求日益增多。但现阶段的物流专业教学依旧拘泥于理论知识,与社会所需高能力专业化人才需求相差较大,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便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本文将从校企合作现状分析,找出现阶段阻碍校企合作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分析加强校企合作体制建设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探索适合解决实质问题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考核机制,给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一.前言

在经济全球化引导下和“一带一路”等相关政策的大力推行下,中国物流业正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迅速转变。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显示,2018年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507.1亿件,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为14.8%,物流行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在中国经济稳步发展过程中已占据绝对战略地位。然而物流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与现阶段人才培养需求相適应,造成了本科毕业学生无法与企业需求相匹配的尴尬局面,大量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唯有从本出发,改善“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推行我国教育部所提出的增强校企合作方案,从本科教学及社会所需出发,校企双方共同探索,全方位思考,制定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同培养出现代化创新应用型人才,为国家物流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二.校企合作现状

1.国内外现状对比

2018年2月5日我国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通知,较为系统的就合作形式,实施措施及监查措施等方面规定了细则,校企合作无疑是解决我国人才需求问题的一项重要策略,然而纵使有国家政策促使和社会需求推动,我国仍处在校企合作模式施行的初级阶段,缺乏一些成功案例及经验供参考。在国际上部分发达国家已探索出一些较为成功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为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虽然这些先进的校企合作模式已有所起色,但我国却不可照搬照用,要从国家政策及我国社会主义国情出发,探索出一系列适合我国教育体质的模式方法。

截至2020年2月,中国知网显示已有23721篇探索有关校企合作问题的论文被发表,其中不乏一些创新性理念,例如:“2+1”模式,“四方联动”模式等,然而这些模式仍处于初级试验阶段,甚至只是构想阶段,想要将这些教学模式转化为我国教育的未来仍需校企政府三方共同努力共同探索方能解决我国实际问题。

2.现阶段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2.1高企双方的合作理念与目标不一致

校企合作表面看是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校企双方协作共赢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企业必将以自身经济利益为立足点而参与合作,并非社会公共效益,所以在实践学习中学生往往被长时间安排在低层次的物流产业链中,为企业充当廉价劳动力,而无法触及到企业的真正核心理念和经营策略以为学生的未来综合素质能力提高奠定基础。同时企业也无法接受大规模学生长时间流动于企业内部,这会对企业的正常作业及办公造成一定影响。而学校方面往往以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为立足点,希望企业可以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带来帮助,然而校方往往是缺乏经济实力的,这样便无法为合作投入资金支持,使得校企合作长时间流于形式,无法达到人才培养目标,造成合作长时间处于“难建易破”的尴尬局面。

2.2高企双方的资源配备不合理

首先,推行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学生不仅可以受到校内导师的理论知识培养,而且可以通过企业提高实践能力,从而将所学理论知识最大化转化为生产力。然而企业各部门人员按部就班工作难以抽调出数位人员来为学生实践能力进行培养,而不顾企业正常运营,同时企业抽调人员也无法全心顾及学生培养,而置自身职位晋升而不顾;其次,纵使企业可以抽调出人员来培养学生,但是物流相关实践往往触及企业整体运营流程,企业无法暂停正常运营线而为学生提供实践设备,校方也无经济能力购置物流企业整体运营设备,只能采购一些简单设备供校内仿真参考使用,这样便极大阻碍合作进行;最后,由于我国校企合作推行尚晚,没有一系列实用性较强的教材供校方导师参考教学,只能以原教材为基础探索式教学,使得学生所学理论知识无法同实践有效结合,最终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2.3高企双方实力不对等

在校企合作施行过程中,就校方而言,选择合作企业不仅会对企业资金能力,产业规模,社会评价等方面进行考核,更会从洽谈商议条件上进行评判选择。而就企业而言,业内较有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较为先进的企业往往更愿意同校方师资力量雄厚,经济实力强盛,学生基本素质能力高的学校进行合作,这便造成了双方选择两难的局面,校企双方往往因得不到理想合作伙伴而使得校企在初期便难以开展。

2.4高企双方联合培养的管理制度不完善

由于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仍属于初期探索阶段,所以在学生培养规划中难以做到科学性系统性,只能在实际培养过程中探索适宜培养路线。在日常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故对学生和导师都缺少相应管控对策以应对突发事件,企业所安排教学人员也缺乏规章制度来规定其教学与工作时间分配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划及完善的管理条例必将阻碍教学节奏,使学生无法得到系统有效的培养。

三.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1.有利于高企双方优势资源优化利用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校方往往扮演人才招收及初步培养的角色,在学生招收过程中,校方可以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所需进行初步筛查适合进行专业培养的人才,并运用自身师资力量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授,进行人才初步培养。通过合作融入企业培养的模式,可以晚上校方长久以来所缺失的完善实践教学培养模块,企业拥有一系列完善的仓储设备,运营设备,实体运营软件,ERP软件等,并配备专业人员可以对学生进行对应项目的专业化培训,从而可以打破学校长久以来的浮于理论的单一化教学模式,这样可以使校企双方各尽其职,物尽其用,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在我国人才培养历程中,本科教学大多以理论知识为主,虽然会加入一些实践课程,但往往流于形式,只是进行一些象征性的参观学习。融入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会为学生引入大量实践学习的机会,大大促进学生“知行”共进的学习进程,使学生构建起完善的逻辑思维及逻辑行为体系,在面对未来社会所提供的工作中,可以以一名真正合格的综合素质能力过硬的新时代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

3.有利于解决高企双方的本质困扰

由于我国正处于发展阶段,教育部及财政部难以为学校所需的基础实验室,实验设备,仿真设备,教学软件等所需资源购置提供足够的资金资源,然而这些资源设备及专业化人才正是现代化企业所拥有的,校方通过推进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节约资金来巩固提高本科师资教学质量,更可以培育出综合素质能力过硬的人才提高就业率,缓解国家就业问题。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并非无利可讨,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筛选培养一批可以为企业所用的专业化人才,从而可以回避本科生毕业进入企业需进行人才二次加工培养的尴尬期,经过校企共同培养的学生可以进入企业直接投入工作,为企业创造社会价值。无论是学校的“培养难”还是企业的“用人难”的局面都可以有效回避,这无疑是校企双方的双赢举措。

四.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方案与考核机制

1.培养目标

校企合作全新培养模式应以培养现代创新应用型人才为宗旨,根据现代社会企业人才需要,以学生为本,结合学校,企业,政府三方因素共同探讨出适合本科教学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其三方核心目标是通过合理科学的培养手段培养出具有强大综合素质能力的人才,以适应未来企业工作,满足社会需求。

2.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的培养方案和内容制订应以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发展为导向,贯彻教育部对大学生本科教育的学业要求,避免重实践能力培养而掩盖学生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方案制定中以校方导师和企业人员为主导来编撰培养计划,教学大纲,时间安排,培养人员及被培养人员的行为规定及考核制定,以政府教育部人员为监督来促使培养过程公正化透明化,教学大纲应统筹规划,以学生培养的所需的通识性课程和专业课程需求为基础精炼精品课程,除去一些无用的庞杂课程,然后根据校企双方协商将践课程合理分配到教学日程中。培养过程中所需书籍及案例资料应预先准备,如新模式所需教材没有供应,可由教育部主导对国外教材进行翻译引进或组织一些专家学者进行前期编写,以供教学所需。

3.评价考核反馈制度

评价考核反馈制度的制定旨在从探索式培养中解决问题提高培养质量,在考核中由校企政府三方派专员成立考核小组,每月进行考核;在教学和实践中,各部分主要培养人员以周为单位,每周汇报本周教学内容,教学完成情况,学生接受情况,希望改进方面及下周教学规划;学生可以随时提出建议及问题,汇总每月的问题进行考核小组及主要培养人员的会议,探讨解决方案。同时企业应对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企业参与教学人员根据考核小组对其考核结果设置综合评判机制,以此评定是否可以给予企业内职位晋升或工资增长的优惠政策,校方亦可如此根据考核评定是否可以给予教师职称评定优惠政策,以此方法来促进工作人员的工作及教学热情,从而促进校企合作向好发展。

五.总结

物流行业发展突飞猛进,物流人才需求日益增多,然而由于管理类专业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的断层式教育模式驱使,使得出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人两难局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改善教学方法,缓解就业与用人两难局面的双赢策略,通过制订科学的培养计划,使用先进实践操作场地,设立合理的考核反馈机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更可以节约培养成本和企业对人才的二次加工成本,同时缓解社会就业问题,提高社会生产力,推动物流业乃至全行业长期向好发展,达成校企政府的“三赢”局面。

参考文献:

[1]孟庆峰,谈少鸿.校企合作培养物流工程硕士的实践困境与解决策略研究[J].教育研究,2019,41(1):121-122.

[2]胡洋.基于物流校企联盟的“四方联动”式校企深度合作研究[J].物流科技,2019,(11):170-171.

[3]解理,張颖,徐伊冰,黄烜,彭炜豪,张鑫.基于独立学院校企合作的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科教论坛,2019,30(20):264-265.

[4]刘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探索,2017,(3):41-44.

[5]李庆满,吕赞.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市场,2011,(10):6-11.

作者简介:

戚嘉诚(1999-),内蒙古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物流管理本科学生;

杨婷(1999-),内蒙古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物流管理本科学生;

通讯作者:

崔莹(1983.12-),内蒙古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内蒙古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

猜你喜欢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应用型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采购与库存管理课程预测实验教学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