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2020-09-10伊小红

高考·上 2020年1期
关键词:公民教育高中历史教学

摘 要:基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公民意识教育现状的不足以及高中历史学科的特性,笔者认为,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历史教师应当转变教育理念,增强自身认知,通过整合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来进行公民意识教育。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公民意识教育;公民教育

公民意识是公民个体在现代民主法治社会构建过程成形成的民众意识,是公民对自身在国家与社会中地位的自我认识,它的具备与否以及发展完备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强盛、社会的进步以及个体的成长。西方国家在19世纪就已将公民意识教育作为国家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广泛开展。我国在传统社会结构的羁绊下,公民意识教育起步较晚,发展几经艰难,直至改革开放后才重新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被纳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并处于核心地位。

现阶段我国对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视主要是通过中小学校课程教育实践和课外活动来落实,政治、语文、英语等学科都进行了相应的理论研究与教学探索。在高中阶段,作为传统人文基础课程的历史学科更应在教学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承担起培养、加强公民意识,塑造现代合格公民的重任,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一)基于我国建立现代社会的需求

在由君主专制制度、儒家意识形态以及铁犁牛耕生产方式构成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下,公民意识缺乏萌发的土壤,阻碍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鸦片战争后,在民族危机的深重压力下,我国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不懈探索,已经初步建立起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民主政治,但由于缺乏具有权利、自由、法律意识的现代公民群体,未能彻底实现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因此,在我国加速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公民意识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基于我国公民意识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公民意识教育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它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变革以及个体意识的成长都起到促进作用。但由于传统臣民观念的遗留,专业课程和教材读本的缺失以及教师自身公民意识的淡薄等种种原因,我国的公民意识教育还有所欠缺,许多民众仍然停留于百姓、群众的传统角色,对于“公民身份”没有清楚的认知,不明确自身作为公民应该享有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基本权利,对公民应该履行的依法纳税、接受教育、保卫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等义务也未形成常识性、普遍性的认知,这些认知上的模糊,使得民众难以建立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基于高中历史学科的特性

与语文、政治等学科相比,历史学科有其独有的几个特性:首先具有宏大庞杂的社会知识内容,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如领导英国取得二战胜利确遭遇选举失利的丘吉尔,缔造“社会主义世界工业强国”但又饱受民众争议的斯大林,这些都可为公民意识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极好的实例;其次“历史学科具有反思和悬置现象的特质,更善于将人类的知识与经验整合为有意义的文化认知。”[1]它有助于深度发展公民判断、分析、概括、理解等综合能力,促进公民内在思想的表达,提升公民解决现实复杂问题的社会行动能力;再者历史学科是以“研究的方式进行理解的工作”。[2]学生在研习过程中需要运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方法,通过对多种史料的收集、整理、辨析来探究历史的真实,理解历史的复杂与多变,并在此基础上理性客观的解释历史、评价历史。这些方式方法的应用赋予了高中历史更多的人文价值关怀,有助于促进我们高中学生公民理性智慧的生成和公民意识的培养。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的实践

(一)转变教育理念,增强自身认知

在以考试成绩为选拔标准的高考模式下,高中历史教师往往会采用填鸭式灌输的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解题方法的训练,却忽视了学生历史思维和公民意识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公民意识教育的实践效果,造成了学生公民意识淡薄的教育现状。因此,历史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从内心深处真正认识到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把它写入相应课程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中。

作为公民意识教育的执行者,部分高中历史教师存在自身公民意识淡薄和对公民意识理解含糊甚至错误的现象,导致公民意识教育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实施不利。因此,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公民意识的相关概念、具体内涵,依据我国国情和时代需求,学习了解相关的法律、环保、经济、政治知识和时政要闻来增强自身对公民意识的认知,如教师可以通过学习我国宪法相关条文明确公民行使平等、监督、受教育等基本权利的同时需要履行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利益、遵守法纪和公德等基本义务。教师只有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公民意识认知,才能在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实践中起到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二)选取、整合教学资源,内化学生认知

高中历史教材确实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为现行的公民意识教育提供诸多典型实例,但事实上并非所有的历史知识都可以直接运用于公民意识教育。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选取、整合与公民意识关联程度较高的教学资源,通过深化、拓展等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公民意识教育,以此达到更好的教学与教育效果。如《古希腊民主政治》一课,教师可对古希腊“公民”和“公民生活”等内容进行深入发掘和适当补充,使学生对古希腊公民和现代公民的本质区别和社会共性形成清晰的认知,初步建构起高中学生的公民意识体系。又如《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是渗透公民意识教育的最佳资源,但教学内容繁杂零碎,人物事件错踪复杂,教师如果不懂取舍,就难以对学生进行深入且有效的历史教学和公民意识教育。笔者在课堂上选取了其中具代表性和感染力的事物加以拓展和补充,如左权“家书”、爱国志士王建堂父亲所赠之“死”字旗、抗战殉国将领陈怀民妹妹陈难写给日军飞行员新婚妻子的回信、林徽因为弟弟所写之《哭三弟恒》等,在这些哀伤悲壮但不失激昂的历史情境渲染下,学生对爱国者的敬佩之情,对国家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和平的珍爱之情油然而生,而这些情感再经学生关联现实稍加体悟就会内化为保卫祖国、维护社会稳定的国家意识和责任意识。

(三)改进教学方法,培养个性公民

“公民教育的真正精髓在于,它能够为学生提供自己思考的能力。灌输和公民教育是格格不入的,是公民教育的反面。”[3]而我国高中历史教学恰恰长期采用的就是满堂灌输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得历史课堂失去该有的智慧与乐趣,也使得高中生们也逐渐失去参与课堂、主动探究历史的主动性,成为缺乏自由精神和个性的盲从者,因此教师必须转变立场以“引导者”的身份来改进教學方法,通过问题的设置与引导,给与学生充分的自由思考、讨论、表达的机会,激发学生的自由批判意识。如《美苏争锋》一课,笔者以美苏冷战起源为议题指导学生收集相关学者的观点与论述,如“美国霸权论”、“多种因素论”、“美苏异质论”等,再引导学生依据史实对这些观点进行分析判断,展开讨论,自由表达观点,这样既彰显了历史课程以人的文化理解达成人的精神解放、人格自由的本质,也使学生摆脱了对集体的过分依附性、对权威的过分依赖性,有利于学生公民个性的养成。[4]

总之,渗透公民意识教育、培养现代公民是新时代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该目标的有效达成需要借助于多个层面,从教学层面需要历史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增强自身认知,并在此基础上整合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从个人层面需要学生、老师、家长以及教育专家的深切重视;从社会层面则需要国家教育政策的大力支持,社会公众活动的广泛实践以及家庭教育的长期熏陶,只有这三个层面共同作用才能确实推动我国的公民意识教育进程,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自由、独立的公民。

参考文献

[1] [4]赵亚夫.学校历史课程的公民教育追求[J].全球教育展望,2009(04):73.74.

[2] 德罗伊森.历史知识理论[M].胡昌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

[3] 檀传宝等.公民教育引论—国际经验、历史变迁与中国公民教育的选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80.

作者简介:伊小红(1983-),女,福建三明人,现为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公民教育高中历史教学
西方新自由主义与高等教育中的公民教育:批判者的立场
公民教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支撑
试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公民教育
浅谈高中《鸦片战争》教学中国际法意识的培养
从专业宪法教育走向公民通识教育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活用思维导图,突破历史教学重难点
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实验探索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图片的开发及实际应用
教材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