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高三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综合题讲评策略探析与实践

2020-09-10李再纯

高考·上 2020年1期
关键词:综合思维核心素养

李再纯

摘 要:高考卷中的地理综合题是考查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而高三学生面对地理综合题看得懂、下笔难、答不全。因此,高三地理综合题讲评过程中,教师应以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为基本思想和方法,灵活运用高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建构知识地图,学会执果索因,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灵活运用和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综合思维;讲评策略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解决实际问题所需的最有用的地理知识、最关键的地理能力以及满足其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地理思维[2]。从近两年全国高考文综卷分析可以看出,高考地理命题从“能力立意”向“素养立意”转变。而全国高考卷中地理综合题作为考查考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更显综合全面的特色,突出高考育人和选拔的功能,在整个高考文综卷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高三地理综合题讲评过程中,应以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为基本思想和方法,灵活运用高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建构知识地图,学会执果索因,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提高应考能力。

一、地理综合题讲评存在的问题

学生面对地理综合题时,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看得懂、下笔难、得分低。其原因之一,主要是学生受灌输式教学方式影响,部分教师在讲评综合题时对学生的指导不到位,缺乏题目设计和解题思路分析,只是订正答案。而学生最为关注的是参考答案,缺乏独立思考、综合思维的思想和方法。其二,学生在针对性应用综合题训练时,只是机械做题,硬搬模板,疏于对讲评思路的总结和反思,不能自主地归纳、总结讲评的收获和体会。以自然地理知识为主的综合题对学生的综合、逻辑思维能力要求高,难度较大,学生在文综考试中往往将这道题置于最后做,甚至因时间不够留着空白卷,因此得分不理想。学生失去信心,老师不冷静,将试卷分析课上成批评课,不但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整个综合题讲评陷入恶性循环。

二、地理综合题讲评策略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结合全国高考文综卷地理综合题的特点,以2019年广州市一模测试第37题(1)(2)小题为例,在讲评策略上进行了探析和实践:

例:(2019广州市一模,37题)(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横断山区高山峡谷中的程海,位于云南省永胜县(如图1所示),为滇西第二大淡水湖。程海曾经是一个外流湖,平均水深72m,湖水通過程河向南流入金沙江。1690年前后程海水位开始下降,逐渐成为封闭型湖泊。

程海湖面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33.6mm,蒸发量为2169mm。目前,程海水面面积多年稳定在75.8km2,平均水深约25.7m。

(1)程海曾经是一个外流湖,推测其成因。(4分)

(2)分析程海由外流湖转变为内流湖的自然原因。(6分)

1.执果索因,逆向思维训练

所谓执果索因法,是指从题目的结论出发,根据已知条件逐步进行逆向推理,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到最后的原始条件。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形成发展遵循一定的地理规律,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实际就是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形成发展进行探究、寻根溯源的过程。在高三综合题训练过程中,学生往往因原有的知识结构不太完善,思维缺乏逻辑性,或对某一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形成缺乏过程性、规律性的认识,在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出现思维障碍,遇到复杂的地理问题无从下笔或分析不全。笔者认为在地理综合题讲评课中,采用执果索因法进行逆向推理,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逆向思维,从而较好地解决复杂的地理问题。

第(1)小题解析:该题涉及知识点为地貌的形成,考查学生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形成发展进行分析、推理、归纳的能力。

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两种错误:(1)只答表象,错误认为外流湖的成因是有水流出,而没能抓住外流的本质和湖的形成;(2)答题空泛,缺乏逻辑过程表述,表达不完整。因此,在讲评的时候引导学生用执果索因法分

析,首先确定题目结论为外流湖,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得出湖的成因与地质作用的关系,而外流湖有水流出是湖泊的水量收入大于支出造成湖水外溢。用逆向思维来演绎推理,因势利导,层层挖掘,最终形成外流湖成因的逆向思维推理图(见图2)。

在逆向思维推理图的基础上,根据这道题的具体问题情境,对达成问题结论的所列条件进行筛选、整合,最后赋予文字表达。需注意的是,执果索因法是逆向推理,组织答案时应从所列条件的源头开始,层层递进表述。第(1)题参考答案:程海地区位于横断山区,地壳运动活跃,岩层断裂下陷成谷地(2分);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积水成湖(2分)。

地理事物或现象形成成因、过程类题体现地理学科特色,要求在地理原理、规律指导下分析该事物或现象的形成过程和原因,是一类高考常考题。如2018年全国I卷第37题第(1)小题推测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形成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2017年新课标全国I卷第37题第(4)小题分析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运用执果索因法解决这类问题时必须找准切入点,并弄清“因”与“果”,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综合性思考,表述答案时应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执果索因法在解答地理综合题时,能完整、全面的解决问题,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加强逆向逻辑思维的培养,提高他们解答综合题的能力,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2.建构知识地图,综合思维培养

英国情报学家布鲁克斯认为人类的知识结构可绘制成以单元概念为结点的学科认知图,既知识地图,是一种知识可视化工具,是用线条、关键词或简单符号等视觉手段架构而形成的整体知识网络。教学中引导学生建构知识地图,可以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有序、综合思维,实现知识显性化。针对学生在地理综合题解题中不会答、答不全的现象,教师在地理综合题讲评时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在“审、思、答”的“思”环节,结合情境材料调用必备知识建构知识地图,充分挖出隐含信息,降低获取材料中信息的难度,快速、有效、完整地解决问题。

第2小题解析:该题涉及的知识点为水循环原理,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对水循环和水量平衡进行过程性分析的能力。

从地理位置来看,该地位于季风气候区,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怎么会成为内流湖呢?学生很容易忽视地形因素对气候影响,甚至对自己的推论都感到怀疑。对此,要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利用整体性原理构建地理环境整体性知识地图(图3a)。学生利用知识地图能够很清楚的分析出湖泊水文受气候影响,气候会受地形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原理图(图3b)建构出问题情境下具体的新知识地图(图3c)。(2)题参考答案:程海地区位于横断山区谷地,气候从湿润向干旱转变(2分);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大增(2分);湖泊水位大幅下降,程海从外流转变为内流(2分)。

高考地理综合题不是单独考查一个知识点,具有小切口、纵深挖、层层递进设问的特点。它考查的是学生在四大地理核心素养上的提升程度和水平。在高三综合题讲评时,教师应该以地理高考试题为导向,培养学生用知识地图形式处理地理信息,促使学生将已有知识与情境问题联系,开阔知识视野,不断培养逻辑思维,提升整体性综合思维水平。学生在解析地理综合题时通过构建知识地图,还可以巩固地理基础知识原理、规律,解决在地理知识学习中出现的断点、盲点和模糊点,完善认知结构。

3.案例示众,解题策略提炼

案例示眾是指教师从学生的答卷中挑选有代表性的答案进行展示。教师在讲评地理综合题时,通过案例示众,可以直观地暴露出学生答题的疑惑和不足,也能展示学生的闪光点,还可以利用学生的答案衍生出更多的知识和技巧,鼓励学生在不断的比较和尝试中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提高地理综合题讲评的效果。

地理综合题讲评成功的前提条件之一是选择合适的有价值的案例示众。在讲评2019年广州市一模测试37题第(1)小题前,笔者首先收集了学生试卷中三个层次得分的答题案例,在课堂上将这些案例进行展示,与学生一起分析错例、错因,并给出分数。

片段一:出示学生的答题,得分为0分,请学生分析缘由。

示众答案1:位于横断山区高山峡谷,降水由两侧山脉汇入峡谷,再顺着地势流入南边的金沙江,流向外海,形成外流湖(得分:0分)。

师:请分析一下这位同学的不得分原因。(分组讨论)

小组代表1:这同学只答表象。没结合地理事物的形成机制分析。

师:你认为“湖”的形成机制是什么?

小组代表1:应该要答出湖是低洼地积水,并且要有多余的水外流。

师:没错,应该从地理事物的形成机制着手分析,考虑物质条件和动力条件。

师:适合用什么解题策略能完整分析这道题呢?

小组代表2:执果索因法,“果”是“外流、湖”。

师:很好,用执果索因法反推,找出解题的思路,就能层层挖掘,组织答案。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起引导的作用。通过小组的讨论、会诊同学的答题,学生可以发现错因,并归纳出答题的规律。

片段二:利用分析思路和答题规律,学生给两种答题打分

示众答案2:横断山区地壳断裂下陷,河流流入断陷处形成湖泊;横断山区有多条河流汇集地表凹陷处,再注入金沙江,通过金沙江注入太平洋。

示众答案3: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断裂下陷形成湖盆;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补给量大于蒸发量,湖盆满溢,形成地表径流,地表径流顺地势向南流入金沙江,注入太平洋,形成外流湖。

师:现在请同学们来当小老师,给两份答卷评分。

生1:第二位同学只能得2分。

师:请问还有2分扣在哪里?

生1:因为他没有抓住“外流”的本质是湖泊的水量收入大于支出,造成湖水外溢。

生2:第三位同学应该得到满分。

师:为什么?

生2:因为他的答题既答出了“湖”是内力作用“断裂下陷”形成的低洼地积水,又抓住了“外流”的本质是湖泊的水量收入大于支出,造成湖水外溢。

这两个教学片断使用案例示众法和执果索因法相结合,环环相扣,通过析错、纠错,学生不仅能归纳出答题思路,并可以具体落实规范答题。案例示众法是直接选用学生的答卷作素材,最能“刺激”和“触发”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敏捷性,促使迁移学习和创新思维,掌握更多的答题技巧,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道综合题的讲评,可以采取多种策略,一种策略也可以用于多种综合题的讲评。教师在讲评的时候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掌握解题规律的基础上选择最优的解题策略,达到最有效的解题效果。

由此可见,在高三地理综合题讲评时,教师应该采取一些针对性的策略,引导学生树立综合思维观;通过引导学生建构知识地图,学会执果索因,在讲评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提高学生应试答题的能力,更强化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朱承熙,袁孝亭.地理核心素养的“变与不变”——对地理核心素养的阶段性再思考[J].地理教育,2016(01):4-6.

注:本文为广州市荔湾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三讲评课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立项编号:YB2018-10)。

猜你喜欢

综合思维核心素养
漫溯学生思维之湖,科学导航促思启智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科素养
以整体思维统筹卓越法律人才本科教育
环视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文综政治之新视角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