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

2020-09-10范文彬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11期
关键词:舆情引导公共卫生事件大学生

范文彬

摘要:本文针对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下,辅导员如何做好高校大学生的网络舆情引导做了比较全面的阐释,分析了自媒体时代下网络舆情传播特点,并提出了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下高校舆情引导机制,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指引方向。

关键词:公共卫生事件; 大学生;舆情引导

2019年年底,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打破以往节日的喧嚣, “肺炎”“死亡”“口罩”“封城”充斥在各大媒体,随着网络等各种自媒体的发展,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影响到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网络信息迅速传播扩散,不仅会影响到某一国家或者某一城市的医疗卫生领域,更易产生社会恐慌,较好的监测和把握网络舆情规律,正确引导网络的舆情,对于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和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网络上,人们自由的表达自己对社会热点新闻的关注以及评价,其中包含转发各种尚未经核实的信息,比如抽烟喝酒酒抵抗病毒、患者未发热直接死亡等不真实信息。这些不经证实的谣言的危害和传播速度是不容忽视的。在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状况》中指出,截止到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8.54亿人,而在网民角色结构中,学生占比达到26%,占比最大;在结构年龄中,20-29岁青年占比最大,为24.6%。由此可见,大学生网络参与度高,是互联网使用的主力军。但大学生价值观还未成形,自我判断意识以及好奇心比较强烈,需要引导和栽培。而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国家政府做出停工停学的决定,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学业以及日常生活,他们也持续关注着相关事件的一点一滴的动态,“记者心理”使其不假思索地第一时间对相关事件进行传播,但在信息分辨上存在着很大的不足,缺乏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敏感事件的理性思考和判断,面对相关社会热点新闻,大学生可能成为谣言事件传播发酵的“源头活水”

自媒体时代下的网络世界纷繁复杂,虚假谣言危害程度与传播速度是不容忽视的,目前正是国家防控的关键期,不实的虚假信息一旦蔓延传播开来,将会给全国的防控工作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高校大学生作为使用互联网的主力軍,在网络舆情方面必须加以重点关注,进行正确的舆情引导,告诉学生不信谣、不传谣,提高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把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网络传播关口。针对高校学生现有的特点,在自媒体时代下,做好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又一挑战。

一、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尊重学生的思想特点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重视对学生价值观念的教育。高校校园既是学生的学习区又是学生的生活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当局限在理论课堂上,应当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原则,为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对舆情信息的洞察力和鉴别能力。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时,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明辨是非,对虚假信息做出正确判断,自觉抵制不良的思想偏向,在舆情传播上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提升“微技巧”,筑牢“微阵地”,从而有效防范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发生

“微时代”是以微信、微博、微社区(贴吧、知乎等)、微视频(快手、抖音)等为主要载体,在人们日常生活、工作闲暇通过微载体获得碎片化信息的时代,所以“微时代”下的信息传播具有“微”的特点,即方便、快捷、精炼。而当代的大学生是见证了互联网的发展、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能够熟练使用这些微平台,在平台上畅所欲言,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主体;而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便捷性等特点,必须要由相关部门对高校网络舆情做到实施监督,做到事前预防,将有可能出现的舆情危机扼杀在摇篮中。除了思政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加强意识形态教育,作为学生工作一线的辅导员队伍,在“微时代”下也要增强“微意识”,用贴近学生的“微语言”变灌输性说教为良性互动,以网络教育为媒介,向大学生宣传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宣传前赴后继的逆行者,用社会热点新闻的正能量新闻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疫情观、人生观。同时,高校团委要积极利用学校官方媒体,在网络舆情出现时要及时关注并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事实,对学生们进行科普教育,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当下的社会热点实况,调整自身心态、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三、注重对学生“意见领袖”的培养,注重分析在网络舆情发生、发展过程中“意见领袖”的态度和作用,保证高校网络舆论导向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在网络媒体中,“意见领袖”在学识和信息掌握上往往高出别人一个层次,并且对信息的见解也更加透彻,因此他们发表的意见能够得到绝大部分学生的认可。辅导员在舆情引导方面应当注重在班委、积极分子、学生党员中培养“意见领袖”,及时和“意见领袖”交流意见、想法,有助于辅导员了解学生在舆情上的真实想法。除此以外,“意见领袖”能够及时掌握网络舆论动态,擅于运用网络语言,增强感召力和影响力,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传播正能量,引导网络舆论朝着正面、积极的方向发展。

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力量——辅导员应当与时俱进,探索研究网络舆情的规律和特点,提升个人在网络舆情引导的素质能力

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以及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知识储备方面,辅导员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用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来武装自己;还需要与时俱进的学习传播学,心理学,网络基础技术知识以及突发事件、危机事件应对及管控等方面的知识。另外,作为最贴近学生的群体,还要善于使用“微平台”、“微语言”等相关的新媒体技能素养,扩大和学生的沟通范围,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在平时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实现思想的引领和价值观的导向。

目前,国家在公共卫生防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高校日常运行要坚持科学防控常态化,同时要高度关注学生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遏制网络谣言,切断其传播渠道,从而保障高校日常防控常态化进行,为网络环境的清洁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修新田.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应对[J].赤峰学院学报.2014.35(2):48-50

[2]文美荣.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长效机制的构建[J].今日科苑.2010.4:158.

猜你喜欢

舆情引导公共卫生事件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基层医院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能力建设探讨
从辅导员角度谈高校校园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应对工作
如何进行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引导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2011至2015突发事件中的政务微博研究综述
论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的引导
试论新闻记者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正能量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