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整体性

2020-09-10曾德安

关键词:整体性马克思主义

曾德安

摘  要: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理论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视域下重读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科学、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有助于为我们厘清人类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开展自然观教育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在整体性视域下把握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需要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价值内涵和特征,坚持用实践的观点、辩证的方法和历史的视角考察马克思关于生态自然观的经典文本论述。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是以实践为理论出发点,立足于人、自然和社会的辩证统一,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作为其价值目标,为我们理解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整体性

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与周围自然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自然作为人无机的身体,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资料。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仅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活动范围,而且使得人类改造自然的方式变得更为高效,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在技术理性的支配下,人类将自然视为满足人需求的手段和工具,无视自然的固有规律,进而导致资源匮乏、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问题,最终殃及人类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如何走向是我们需要做出回答的时代课题。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内涵和特征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渐进深化、逐步成熟的历史脉络。马克思主义具有整体性,马克思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三者之间是密切联系,互为补充的。然而,在一些马克思主义范畴研究中,部分学者往往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没有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思想内核,将马克思主义“肢解”为碎片化的理论,以局部观整体,而非整体统一下的部分,进而导致理论偏差,甚至出现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倾向。列宁在评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这样说到:“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完整的世界观。”[1]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理论信服力,就在于其有着完备而严密的世界观,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逻辑统一整体。故此,坚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保证马克思主义研究科学性的前提,也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生命线。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源于其“一以贯之”的理论视域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有机统一整体,不仅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密切联系,层层递进,更在于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部分的理论视域和思维规律。首先包括了在物质与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认识与实践、真理与价值、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等等这些基本原理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如唯物论、实践论、人学理论等。[2]这些理论视域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基础上形成的,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思维规律和方法,是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基石,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譬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任何事物时都必须坚持物质的第一性,将人置于真实、客观的环境下去剖析,而非归结为某种主观臆想或绝对精神;物质决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也贯穿在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当中,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核。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要求我们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理论系统来把握,在坚持其理论视域和思维方法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有机统一起来,注重理论之间的逻辑演进和历史脉络,把握马克思主义对客观世界的整体关照,从而明晰客观世界发展、人的认识发展、人的自身发展和人類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二)为人类求解放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和人全面发展的学说,人民性是其鲜明的理论品质。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两百周年上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3]马克思的一生是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获得自身的解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部分紧密联系,不断为人类的解放指明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认识世界和透析时代风云的锐利武器,推动着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刻剖析之中,找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和社会制度变革的主体力量;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剖析之中,明确了未来新制度建构的基本特征,将人的解放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部分既一脉相承,又层层递进,将人类自身的解放主题“一以贯之”。人类解放主题融贯于马克思主义各个理论当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鲜明特征。

二、整体性视域下把握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基础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有助于我们科学、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更好的厘清人、自然和人类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在遵循自然发展的固有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统一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朝着人类解放的价值目标不断迈进。

(一)人与自然通过实践统一起来,二者密不可分

第一,自然是人无机的“身体”和认识对象。马克思指出:“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同样从实践领域来说,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4]首先,自然界是人赖以生存的无机“身体”,人不能脱离自然界和存在。自然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和生活资料,一方面,由阳光、大气、岩石和动植物等要素构成了人类适宜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赖于自然界创造的环境,任何其中的要素的破坏都会导致人类生存受到威胁;另一方面,自然界还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矿物资源和动植物资源,如煤炭、天然气和矿石等。因此,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形影不离的身体。其次,自然是人精神的无机界。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类认识的客观对象而言,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客观来源。人的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人类自然进化和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了意识的生理基础——大脑。

第二,实践产生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又是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在周围世界中,经过实践改造过了的那部分自然界,已经打下人的实践活动的印记,它已不是史前的“洪荒之世”,而是“人化”了的自然。[5]人类的实践活动使得自然界打上了人的“烙印”,使得自然界分化为“纯粹的自然”和“人化的自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纯粹的自然”逐渐向“人化的自然”转化。同时,人类借助实践中介将自然和人联系起来,人类将自身的目的和意志通过实践赋予了自然物质以人的特征,使其能够更好的符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本性。“人化自然”是客体主体化的过程,通过实践人将自身的某种东西注入到自然界当中,使自然界具有人类实践活动的特性。譬如,通过将树木建造成木屋,就是将自然性质的树木赋予人类的特性,使其能够满足主体某种需求。通过实践,天然自然这个“自在之物”逐渐转化为体现人意志和满足人类需求的“为我之物”。

第三,实践是自然的内在价值和自然的工具价值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人与自然通过实践而联系起来,人在自然面前并非被动地受影响,在实践过程我们可以将自身的价值尺度作用于自然,使自然符合人类的价值需求,即自然对人类的工具价值。自然的内在价值是自然界本身的客观条件及规律,而自然的工具价值是相对于人而言的,它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是在利用自然的内在价值的基础上,通过“人化自然”的形式得以实现的。自然的先在性和规律的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的工具价值蕴含在自然的内在价值之中。自然的工具价值必须以自然的内在价值为基础,对自然内在价值的认识决定了实践的对象和层次,对規律认识越充分,人类的实践活动就越能满足主体的工具价值。自然的工具价值与自然的内在价值并不是完全契合的。自然的工具价值以内在价值为前提,但自然的工具价值并非完全契合自然的内在价值,通过劳动实践和科技进步,人类在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将自然的工具价值和自然的内在价值相统一。然而近代以来,在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之中,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幅增强,技术理性至上带来的是人类中心主义,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平衡点被打破,自然工具价值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人类对自然大肆开发和利用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生态恶化、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问题。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实践活动是寻求自然的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契合点的现实基础。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变化

马克思根据人的存在状态的历史变化将人的社会关系历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人的社会依赖性,物的依赖性和个体全面发展阶段。马克思认为,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受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影响和塑造。对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剖析能够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演进。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这样说到:“这种自然宗教或对自然界的特定关系,是受社会形态制约的,反过来也是一样。[6]马克思认为自然宗教的诞生有其深刻的自然背景,由于早期人类认知水平的限制,还不能够为众多的自然现象给予合理的解释,自然宗教作为人类对自然的“虚幻反映”支配着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进而影响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形态。在早期人类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依附式的,人类生产活动高度依赖于自然,自然为人类生存提供必要的生活资料,人类仅仅是作为自然界众多动物种群的一部分。在这个时期,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当中,自然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与人之间必须相互配合、彼此协作以适应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社会现状。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异化的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的“社会依赖”关系开始解体,转而走向“物的依赖”关系。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占统治的社会里,财富是由商品构成的,商品是具有使用价值的物。[7]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建立在社会化分工的基础之上,这种分工不再是以往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进行的简单分工。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获得剩余价值是商品生产的唯一目的,人与人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被物所异化。片面追求物质商品的生产使得自然遭到破坏,自然不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而变成了人类享受和商品生产的外在“目的”和“工具”。资本主义社会,在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当中,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异化生产”下自然成为了纯粹的外部工具,而非人的“无机身体”。片面追求自然的工具价值必然导致对自然本身内在价值的忽略,使得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导致严重的生态危机。

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实现高度的和谐统一。共产主义社会下,物质财富充分涌流,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商品”也成为了历史,人类不再依赖于产品交换,不再受物的束缚和支配,每个个体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与此同时,商品经济和私有制的消灭也使得人从异己的统治力量当中解放出来,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这样写道:“我们已经看到,在社会主义的前提下,人的需要的丰富性……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在私有制范围内,则具有相反的意义。[8]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得人同自身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不再是活生生和现实的人,仅仅作为资本增值的工具。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本质力量将得以充分激活和释放。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9]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为人与自然真正的实现和谐统一创造了现实条件,人与自然作为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达到了两者和谐统一状态。

(三)人与自然的关系同人的社会关系是一对矛盾统一体

自然史和人类史是密切联系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同人的社会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统一体。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 [10]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影响和塑造着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人类实践的基础上,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不断发展、渐进演化的三个阶段,即人对自然的依附性、人对自然的目的工具性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统一。现实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决定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深度,并由此决定人与人组成何种社会生产关系的实践方式,从而塑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另一方面,人与社会的关系反过来又会影响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人既是自然的存在物,又是社会的存在物。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首要的是作为“自然人”而存在,社会性不应以掩盖或异化人的自然本性。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片面追求剩余价值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得人同自身的类本质相异化,自然不再是为人提供赖以生存物质资料的根本,而是满足人外在功利价值的目的和手段,人与自然的关系被“异化”的人与人的关系所掩盖。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激化根源于人本质力量的异化,在阶级社会则主要是劳动的异化。故此,对人本质力量的恢复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途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尚未高度发展,旧式分工依然存在,人们对物质的交换依然依赖商品经济。仍需通过变革生产方式和依靠科技进步,减轻劳动“异化”,充分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为人提供充足的物质资料和自由时间,从而恢复人的自然本质力量。

实践的基础上,人、自然和社会是三者有机统一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影响并塑造着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又折射并影响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人与社会的关系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前提,人们对自然的适应和改造能力决定了人与人之间所联结的生产方式,进而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制度及意识形态等,从而影响人与社会的实践关系。同时,人与社会的关系反过来会影响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解放离不开人与人关系的解放,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将其放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类活动方式之中来理解。在阶级社会,异化劳动使得人本质力量被掩盖,是人与自然关系激化的根源。

(四)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高度统一

首先,社会生产力是人与自然“斗争”的结果。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拥有自然力,自然力是指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物质力量及其运动方式,自然力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之中,它是自然生产力客观的物质基础。譬如阳光、土壤、空气和水等要素及其运动方式。社会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样,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和考虑到它们的时候,起着盲目的、强制的和破坏的作用。[12]如同社会力量一样,马克思认为在人类尚未充分认知自然力之前,自然力是自发的、盲目的,甚至具有破坏性。因此,在原始社会初期,自然力是作为某种神秘的、异己的力量统治着人类,人类往往采取人格化的方式来认识自然力,自然宗教也就此诞生了。自然力虽然具有盲目性、强制性和破坏性,但却有其客观的规律性。列寧指出:“必然只有在它没有被理解时才是盲目的。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13]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力源于自然生产力,是人与自然“斗争”的结果。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逐渐掌握并熟练运用自然力,从最初的钻木取火到蒸汽机的发明,人类对自然力的科学的、合理的利用构成了自然生产力的基础,也成为早期人类农业发展的自然基础。

其次,自然生产力构成了社会生产力的自然基础。引入劳动实践和社会分工后,自然生产力逐渐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自然生产力并没有因此消失,而是作为社会生产力的自然基础而发挥作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剩余价值的来源这样论述到:一定的自然条件是剩余价值生产的自然基础。因为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劳动生产力已经发展到能够提供剩余劳动为前提;而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取决于一系列的条件,其中也包括土地资源等条件......就是说剩余价值有一个自然基础。[14]马克思将自然生产力与工人的劳动生产力联系起来,并将其作为剩余价值的自然基础,没有自然生产力就没有社会生产力存在和发展空间。具体表现为:首先,自然生产力为人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进行物质变换的 “无机身体” ,离开了生活资料,劳动者便无法生存;离开了劳动资料,劳动实践就失去了对象。其次,自然生产力水平和状况决定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劳动实践的进行,从而减轻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成本,保障社会生产力较高水平的发展。最后,自然生产力的永续发展为社会再生产提供自然基础。对自然力的任何破坏将会影响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譬如,对矿物资源的过渡开采将会导致矿产资源枯竭,从而使得社会再生产过程难以维系,阻碍社会再生产的进行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生产力构成了社会生产力的自然基础,对自然生产力的任何破坏将会反馈到人的劳动实践之中,从而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这样提醒我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15]自然界的自然力不仅是动植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而且也是维持生态平衡的动力基础。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是自然力规律性的集中体现,任何对自然力破坏终将在生态系统的整体中显现出来,进而影响人类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最后,社会生产力赋予自然生产力以主体价值,并决定着自然生产力的利用水平。一方面,社会生产力使自然生产力成为现实的生产力。人类生产活动中介过的自然,即人化自然,那种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是没有现实意义的。[16]自然生产力只有通过人类的劳动实践进入社会生产力才具有其现实意义,如果离开了人的参与,自然生产力将无法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那样即使再大的自然力也缺失了主体的意义,自然力仅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独立于人。另一方面,社会生产力对自然生产力的利用和发展具有促进和制约作用。自然生产力作为自发的、固有的自然条件,其利用程度与社会生产力紧密相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意味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使得更多的自然生产力进入生产过程。人类可以通过实践改变自然面貌,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环境,从而促进自然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其次,通过科技进步和对自然规律的充分把握,通过创设自然联系,改造自然环境,促使更多自然要素纳入劳动生产当中。加强对自然生产力合理开发、积极保护,从而促进自然生产力的保护和发展。

三、把握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整体性的基本原则

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开展自然观教育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在整体理论视域下把握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需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视角。具体来说就是明晰人与自然统一的实践基础;把握人、自然和社会三者辩证关系;在历史的动态发展中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

(一)明晰人与自然统一的实践基础

实践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基石。实践是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现实基础,实践的水平和深度决定着社会生产关系的走向,进而决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阶段和发展。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客体是自然存在,实践的主体意义是相对客体而言的。人类固然是自然生态体系的重要一环,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但人对于自然的依赖是更为基础的,甚至决定主体的意义。劳动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和存在的基础,人类的劳动实践以自然存在为客体,同时绝大部分实践工具都是“人化了的自然存在”,缺失了客体,实践便失去了对象和手段,主体也丧失了其存在的自然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实践的水平和程度不断提升,人对自然的依赖关系得到空前的解放。技术理性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人们越来越关注自然的工具价值和忽视了其内在价值,这是造成生态破坏和人与自然矛盾的思想根源。因此,把握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需要深刻认识实践活动所依赖的物质基础和内在规律,将实践放在历史的维度考量,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实践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基础。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并非被动地接受自然的影响,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人类能够通过改进实践方式,提高物质生产实践的能力和水平,从而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人类既通过实践这种物质变换方式获得生活资料及生产资料,又是在实践当中将人与自然的矛盾进一步解决,将生产力推动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离不开实践水平的提升,即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马克思指出:“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17]面对当下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解决,而通过提升实践水平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必然是以遵循内在规律为前提的,这其中包括自然本身的内在规律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完整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需要明晰“实践是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钥匙”,在生态和资源的承载范围内,在无愧于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物质变换,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既不能一味开发,破坏自然生态,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又不能因噎废食,不谈开发利用。

(二)把握人、自然和社会三者辨证关系

人、自然和社会是三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由此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系统。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决定人的社会关系,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决定着人所联结起来的生产关系,进而影响其他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人们创造的社会关系又会反过来影响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社会关系反映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水平,由此决定人类改造自然的广度和深度。与此同时,生产力总和是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辨证统一,二者互为前提,相互制约。人与自然关系的解放离不开人与社会的关系解放,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做出调整,构建起适合社会特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体系。要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18]以往我们偏重生态文明理念的教育和自然保护建设,而在制度建设和社会协同方面有所欠缺,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解放必须重视生态制度体系建设和社会关系的解放,在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领域构建适宜生产发展、生态保护的体制机制,把生态文明建理念设融入制度建设的各个方面。故此,完整把握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需要将人、自然和社会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在人与自然关系和人的社会关系解放中推进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

(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目标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人与自然的最终和解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自然观的价值目标。人的社会关系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社会依赖性,物的依赖性和个体全面发展阶段,由此反映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变化。在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人类的实践水平和社会生产力相对较低,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人对自然的依赖关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与自然的矛盾得到极大解决,人们可以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来满足人类的现实需求。然而,在“劳动异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自然不再是人赖以生存和幸福生活的现实基础,而是成为资本增值的目的和工具,人与自然的关系被异化。唯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在社会化生产联合起来的基础上,遵循自然规律,在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物质变换,才能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方法,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剖析人与自然关系变化的趋势,回答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和解的历史发展规律。完整、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必须要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必须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生产关系和人自身的解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69.

[2]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三个层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02):45.

[3]人民网.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8-05-05)[2020-02-25].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505/c64094-29966415.html.

[4][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83,122.

[5]韩树英.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29.

[6][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5,339.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275.

[9][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27,927.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9.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6.

[13]列寧全集(第十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93.

[14]宋涛.政治经济学(上卷)第二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585.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98.

[16]覃志红.马克思总体生产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8.

[18]人民网.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EB/OL].(2018-06-04)[2020-02-25].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0614/c40531-30057687.html.

责任编辑  晨曦

猜你喜欢

整体性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社区合唱的整体性研究
浅谈如何上好中学语文期末复习课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探究式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