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同课异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中的运用

2020-09-10叶琳琳

关键词:同课异构高职

叶琳琳

摘  要:历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越来越看重任课教师的课程设计、课程组织和教学实施等能力。辅导员担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职业责任所在,也是职业发展的要求。夯实辅导员的教学基本功,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发挥好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健康生活的心理健康素质是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同课异构;高职

教研活动中,集体备课是常见形式。传统的集体备课围绕同一教学内容、面向同年级教学对象而展开,倾向在同一教材解读基础上、以教案模板推进标准化的课程设计和组织,这在校本教研中最突出。新课改之后,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被重视和强调,教师作为课堂主导,也意识到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与探究学习的作用。教学过程中,一线教师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尝试将教学对象再细分、教学重难点再具体化,通过将同一教学目的分解出不同目标、将同一教学内容设计出不同流程、将同一教学形式安排到不同环节、据实选择教学方法手段工具,推动教师授课面貌的改变、带领学生学习面貌的改变,实现了课程教学与学生学习的精准匹配,是同课异构的雏形。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困境

教育部2011年发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确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基准线,各省市在落实中结合实际有所调整,广东省教育厅在《关于举办2019年广东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基本功比赛的通知》呈现的课程内容如图1所示。

(一)高校之间的类别差异

国内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有非职业类与职业类之分,两者不仅是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的不同,而且是对教育对象的学习特点、学习心理等差异的承认。非职业类高校又有研究型和应用型之分,前者以科研为办学定位,改良前苏联大学学位教育模式,多样化通专融合育人,“培养引领未来的人”[1],后者以应用为办学定位,推行产学研一体、教学做合一,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此外还有应用研究型大学。职业类高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模式,校企双元主体育人,产教一体、寓学于工、工学结合。通常认为,非职业类高校特别拥有较多高质量生源,但从多元智能理论看,非职业类高校学生逻辑数学、语言的能力较强,职业类高校学生空间视觉、肢体动觉、音乐节奏的能力较强,二者各有长短。

(二)职业类内的生源差异

高职在扩招100万之前,已有分类招生,有高中起点三年制和中专起点两年制。在扩招100万之后,退役军人、农民工、失业人员等都将受益,更多青年将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校内原有两类学制全日制学生,新增分教学点的中专起点(高职专业、全日制)、企业人员(现代学徒制、在岗)、高技能人才(学历、走读)、以及退役军人、退役运动员、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扩招惠及的重点人群,生源结构复杂程度倍增,已有办学和教育模式在满足不同对象需求上存在供需矛盾。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个体的心理特点与其年龄阶段相适应,个体心理发展遵循一定规律,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家庭、教育、环境、经验等社会化因素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这些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都需要考虑在内。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独特性与同课异构的充要性

《基本要求》明确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实施。

(一)课程的独特性

1.从《基本要求》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学生心理健康而设置,以学生活动为主,由教师指导,具有辅导性、发展性、體验性、生活性、自助性[2]。

2.与心理学学科课程比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侧重情感态度价值观,以活动为载体实现教学目标。与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比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侧重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形成有利于生存发展的心理品质,倾向让学生自己做出结论,并且尊重基于不同的体验的不同结论[3]。与职业生涯指导课程比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侧重提升学生生活生涯的幸福感,培养学生形成有利于自主发展、健康生活的心理品质,倾向让学生洞察自己的心理,接纳自己的独一无二,自觉使用科学的心理方法健全自我、完善人格,做更好的自己,取得相对成功,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

(二)课程的理论基础与教学模式

1.学习者组成的班级具有团体动力。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人际互动中产生动态变化,产生影响团体成员及整个团体的力量——团体动力。团体动力使团体不再是静止的组织,而是动态的生命体,并且持续产生改变的力量,影响成员及其所在团体的发展。

团体动力教学:教学活动的目标符合班级团体的整体目标,团体目标至少有一项符合团体成员的要求,团体成员作为参与者能胜任活动。

2.与“来访者中心疗法”一脉相承,主张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应创设真诚、温暖、信任的课堂心理氛围,鼓励学生表现真实自我,让学生认清自己的价值,进而发掘自己的潜能,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供学生自由使用,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澄清自己想解决的问题和想做的事情。

情感教学模式:诱发-陶冶-激励-调控。

3.学习是体验的转换并创造知识的过程。知识并非通过讲授传递,而是通过“做中学”掌握,学习应是“始于体验,进而发表看法,由此引发反思,进而形成理论,并最终应用于实践”,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在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情景,寓乐于教,帮助和指导学生主动学习。

体验式学习模式:探究-发现-反思-运用。

4.学习是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并非通过讲授传递,而是在一定情境中,借助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在原有知识经验与情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下生成,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主动建构信息意义。

建构主义学习模式:协作-会话-同化-顺应。

(三)同课异构的充要性

1.因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学生的年龄阶段不同,决定了其在此年龄段的发展特征、发展任务和典型行为,以及可能遇到的阻力、可能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等不同,同课异构才能满足学生在各发展维度上的阶段性需求,从而协助学生在各维度上完成阶段性发展任务,适应这个阶段的社会角色。

2.为学生的顺利发展

看到学生原有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并且在这个发展基础上,配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可能遇到的阻力、代表性问题,在相应发展维度上提供新的角色活动,鼓励尝试新的行为,引导获得新的社会互动经验,从而帮助学生在具体维度上完成阶段性发展任务。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同课异构

高教扩招、高职扩招之后,大学生群体的年龄范围、生源结构等不复过去,毕业去向、就业领域等不断变化。在教学准备中,不仅要考虑教学专题的相关内容、特定的学习策略,而且要围绕内容,掌握学生现状、分析学生需求,针对群体特点,选择解决策略,有理有情地设计课程、组织教学。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同课异构规划

现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一般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按照教材逻辑,遵循先行组织者原则,默认教学对象已经达到前一阶段的学习要求、具备新一阶段的学习基础,围绕既定的教学目的,指向教学对象在本阶段学习的应知应会;另一种是按照教学逻辑,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基于教学对象实际具有的学习基础、当下的学习需要,匹配出适合的教学目标,指向教学对象在本阶段学习的最佳可能。

没有专业背景和教学经验的辅导员,在承担大心课时多选择前一种方法,按照科学知识顺序推进教学,简述概念、给出定义、熟悉场景、反复练习。稍有专业基础和教学经验的辅导员,多会在教学反思后探索实践后一种方法,从学生的好奇心入手组织内容引导学习,课堂思维活跃,有特色、有风格。如果发生在一个教师身上,这不仅是一个教学积累的过程,更是一个同课异构的过程。可见,同课异构的“同”在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基本要求、学生(广义的)。同课异构的“异”在于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需要、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

高职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始终以服务生产、建设、服务一线为宗旨,人才的职业素质与社会素质并重。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导致高职招生改革,从普高生源到扩招生源,学生的学历起点不同、知识基础不同、生涯期待不同、生活经历不同、职业道路不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程,必须适应这种发展变化,接受差异、分析不同、调整教学、因材施教,引领并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人才培养服务。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同课异构实例

以高职全日制学生中的两个生源群体——普高招生、退役军人——为教学对象,选择“大学生情绪的自我调节”进行课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相关的理论知识

情绪的相关理论很丰富,心理健康课程多选取与健心有关的,常见的有合理情绪理论、合理情绪疗法,意在引导个体从认知角度理解情绪,从而调节情绪,因此教学内容侧重分析情绪背后认知的不合理性,较少涉及情绪的意义(特别是负性情绪的意义),容易给学生造成误会(负性情绪不好、负性情绪没有积极意义)。然而,情绪的背后是需要。需要及其满足方式,不能简单地用好与坏来区分,而是要开明地用适合与否来看待,因此“情绪的自我调节”的选题内容更需要围绕对情绪的接纳、自我意识和洞察力。

2.学生的知识基础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包括“调控情绪”。高中课标中,合理情绪理论难度到ABC三个环节,学生能意识到情绪与不合理认知有关,会改变不合理认知,调节情绪。据此有理由认为,高职学生在“情绪的自我调节”这个选题上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听过情绪的ABC理论,知道情绪与认知有關,理解不合理认知导致不良情绪,能用改变认知的方法调整情绪。事实上,每种情绪都承担了相应的功能,帮助个体理解自己的内在需求,“情绪的自我调节”关键在于能否及时发现自己情绪背后存在的需要、接纳自己的各种情绪,继而双向分析引起不良情绪的需要及其满足方式的不合理性,愿意调整这个需要及其满足方式,及时肯定自己的改变、逐渐养成洞察力是适合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对象分析

1.普高招生订单班学生

进入订单班,至少在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学生对自己在订单企业工作是确定的,希望了解订单企业真实岗位的工作,关注从业者的感受。

大学阶段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更多自主参与的机会,但与高中阶段学习存在较大差别,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兴趣、对学习持试探态度,很难在课堂上与教师同步。

课堂效果:习惯教师主导的学习方式,不适应学生主体的学习方式,但是进入大学后,自我意识发展出现小高峰、不断完善,在教师鼓励和引导下,可以完成课堂学习任务。

课后效果:在支持下进行体验,有助于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质量地完成练习,学生的课堂学习态度和接受能力较好。

2.退役军人学历班学生

2-7年的服役经历,社会见识和经验相对较少,目前为退役状态,又进入适婚年龄,就业需求迫切,内外压力下情绪易波动,军旅生涯习得的方法不能有效应对当前困境。

大学阶段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更多自主参与的机会,与军事化管理下的政治学习、军事体能训练反差较大,学生对学习有热情、对所学内容持观望态度,很难在课堂上与教师同步。

课堂效果:习惯权威主导的训练方式,不适应学生主体的学习方式,但是进入大学后,角色转变、自我意识再调整,在教师鼓励和引导下,可以完成课堂学习任务。

课后效果:在指导下进行练习,有助于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质量地完成练习,学生的课堂学习态度和接受能力较好。

(三)课程教学设计

具体课程教学设计详见表2

聚焦课堂,同课异构,研讨打磨,是创造,是体验,促进了辅导员作为课程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高松.研究型大学要培养引领未来的人[N].光明日报,2018-12-4(15).

[2][3]许思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组织[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4-5,6.

责任编辑  邱翔翔

猜你喜欢

同课异构高职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从同课异构看高中历史学考教学难度的控制
基于多元与开放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
贵州高职院校招考录取将与高考相对分开
对学生专业社团在高职院校如何定位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