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创新

2020-09-10赵玲玲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新时代大学生

赵玲玲

摘  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复杂的现实境遇,亟待高度重视。做好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应着力于从健全教育运行机制、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以及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等方面开展工作,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维系着中华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自强不息、不懈奋斗。”[1] 青年大学生最富有活力、最富有梦想,是青年群体中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时代重任。高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应当在青年大学生人生关键的“拔节孕穗期”,持久、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一、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情国情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在这样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把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引向深入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明主题。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青年大学生思维活跃,富有创新精神,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后备力量。对大学生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责任,是心之所向、情之所归。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让爱国主义成为大学生奋力前进的不竭动力,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大学生心中牢牢扎根,让大学生对时代现状和发展趋势有较为深刻认识,不断增强对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能够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树立为国为民服务的远大志向,主动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以高昂的斗志和饱满的热情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为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青春力量。

(二)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每个公民都应当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存续发展的精神动力。爱国价值观凝结了人们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反映了当代的主流爱国思想,具有强大的精神引领功能。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正是把爱国价值观贯穿于大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2] 大学生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也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对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在情感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筑牢个人的国家情怀、民族情怀和人民情怀,主动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实践之中,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践行者。

(三)有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着眼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任务。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主题,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共同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復兴的中国梦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共同梦想,要完成这伟大的事业和伟大的梦想,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人,依靠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3] 这就要求时代新人应当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对时代责任有强烈的担当意识,能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在新时代,只有重视对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脉搏,教育引导大学生不断增强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奋斗精神和综合素质,才能点燃大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主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让青春在为祖国和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

爱国主义教育是与时俱进的,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爱国主义教育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形势任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也面临着来自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西方社会思潮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以及新兴网络媒体引起的负面效应等诸多新挑战。

(一)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剧烈冲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4] 我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但随着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升,遇到的误解和攻击增多,国家面临的需要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也越来越多。个别国家不愿看到中国的崛起与发展, 认定中国发起来会是一种“威胁”,于是采取各种手段对我国进行干扰破坏,使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比如,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不久,个别发达国家和西方保守势力将中国民族复兴的建设目标与他们的利益对立起来看待, 认为中国在公然挑战他们的国家地位和当前的国际格局。又如在这全球同仇敌忾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个别国家借机大做文章,恶意攻击中国和中国制度,执意挑拨中国与他国关系,制造意识形态偏见和冷战思维病毒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此外,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使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遭到冲击,增加了意识形态领域的舆情风险,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难度。

(二)西方社会思潮造成的消极影响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经济社会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发展,而且思想文化领域也发生了新变化。带有西方意识形态色彩的社会思潮大量涌入,社会思想意识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特点。一些社会思潮尤其是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通过对人们的思想意识渗透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给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比如新自由主义鼓吹西方政治经济制度,推崇西方自由民主主张,断言西方模式是唯一正确的发展模式,企图弱化青年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民主社会主义则披着“改良的社会主义”的外衣进行伪装,主张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同时将一些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简单归咎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试图迷惑青年大学生,动摇党的领导地位。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歪曲历史事实、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企图以此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贬损民族传统文化,消解青年大学生的精神意志,腐蚀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基。

(三)新兴网络媒体引起的负面效应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为8.54亿,10-39岁群体占整体网民的65.1%,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4.6%。[5] 可见,伴随着信息化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已经成为使用互联网的重要群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兴网络媒体方兴未艾,微博、微信、抖音、快手、B站、知乎等网络媒体平台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休闲娱乐的重要渠道。互联网在带给我们快捷、高效的同时,也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一些严峻挑战。一方面,网络媒体的传播速度即时、传播内容丰富、传播形式多样、影响范围广泛等优势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对大学生的爱国情感、爱国意志影响日益加深,对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方法手段带来了严重冲击。另一方面,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让网络谣言、社会负面信息获得扩散的新途径,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传播有害观点、蛊惑人心提供了平台,由于大学生心智发展尚未成熟,又缺乏判断能力,容易被这些反动、错误、消极的信息所吸引,削弱了自身的爱国责任感。

三、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创新

面对新问题、新挑战,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需要不断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通过健全运行机制、拓展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以及营造良好氛围等路径,努力回应时代发展带来的挑战,更好地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健全大學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运行机制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具体的实践活动,重点在于如何有效实施,如何将爱国主义贯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爱国主义教育长效机制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机制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6]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科学、高效领导,要求学校党委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摆上重要日程,不断健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形成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良好工作格局。二是加强人才队伍机制建设。要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富于创新精神会做爱国主义教育的工作队伍,做好教育培训,加强实践锻炼,完善激励机制,保证这支队伍保持活力、不断壮大,为深入、持久、生动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保障。三是加强考核评估机制建设。要根据学校实际成立相应的考核评估机构,建立基于时代发展、符合现实情况的指标体系,建立科学化、常态化、制度化的考核评价工作运行机制,不断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丰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内容

毛泽东同志曾经讲过:“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7] 爱国主义教育从来都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具体、实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继承传统爱国主义的基础上,对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精神内涵、基本内涵,本质特征和实践途径等作出了全新的时代注解。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与时俱进,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一是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要深入挖掘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将其融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中,从而引导大学生们感悟中华文化、厚植家国情怀。二是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如党和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形成的在革命红船精神、延安精神等,引导大学生在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中深刻理解爱国主义精神,将爱国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三是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大学生在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一步认识爱国主义,并在学习、生活中践行爱国主义精神。

(三)创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形式

爱国主义教育载体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架起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进入了在“万物互联”的全媒体时代,运用好网络媒体对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作用。第一,要搭建爱国主义教育新载体。要充分运用微博、微信、QQ、抖音、快手等各类新媒体,以富有“网感”的方式传播爱国主义信息,讲好爱国故事,传播爱国声音,构建四通八达的爱国主义教育全媒体场域,让爱国主义教育更具时代性和亲近性。第二,要提升网络爱国主义文化影响力。要结合办学实际建立爱国主义门户网站、网络社群等爱国主义教育新阵地,积极制作富有爱国主义气息且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短视频、网络文学,微电影等网络文化精品,让爱国主义教育更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第三,要发挥爱国网络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重点培养一批具有爱国情怀的网络意见领袖,能够通过各类新媒体平台与大学生进行交流,通过正能量的言行举止赢得大学生的信任,在舆情应对、舆论引导中敢于发声,澄清谬误,弘扬正气,进而凝聚人心、增进认同。

(四)营造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氛围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推动践行以爱国奉献……为主要内容的个人品德”、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要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8]。新时代背景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努力营造良好氛围。一是要建设彰显爱国主义精神的校园文化。坚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当中,大力宣传普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善于利用特色活动、社会实践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革命文化,充分发挥以文化人功能。二是要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要在校园大力宣传“时代楷模”“道德模范”“共和国勋章”等先进人物事迹,大力弘扬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展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深入挖掘大学生身边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在大学生中形成良好风尚,不断激励他们将爱国情化作报国志,用实际行动践行爱国主义精神。三是要加强网络道德环境建设。要善建、善用、善管各类网络媒体,坚持以主旋律引领多样化,做强做大网上正面宣传,要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激发师生参与网络空间文明建设的自觉性、积极性,同时要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治理理念和引导方式,通过制定规则完善校园网络文化治理,为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四、小结

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爱国主义是鼓舞人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旗帜。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创新研究,有利于凝聚青年力量,将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有机统一,引导大学生树立对祖国高度的责任感,坚定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的理想信念,树立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大学生将爱国情怀融入报国行动,不断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1-13(006).

[2]习近平.在二〇一九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2-04(001).

[3][6]张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01).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5]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9年第4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情况统计报告[EB/OL].(2019-08-30)[2020-03-25].http://www.cac.gov.cn/2019-08/30/c_1124939590.htm.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0.

[8]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0-28(001).

责任编辑  韩谦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教育新时代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浅谈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