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麦田里的守望者》叙事技巧分析

2020-09-10刘雨菡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12期

摘要:《麦田里的守望者》作为J·D·塞林格的唯一一部小说,能够经久不衰,作者高超的写作手法功不可没。文章运用小说修辞学理论,探讨了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巧妙运用第一人称不可靠叙事者的叙事手法,为当代美国成长小说的理论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叙事技巧;不可靠叙述者

一、引言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J·D·塞林格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长篇小说, 自出版以来,评论界对这部小说的评价褒贬不一。该小说在故事情节的设计上十分简单,然而其叙事视角的新颖使小说读起来生动有趣、耐人寻味。本文主要分析塞林格在小说中运用的第一人称叙述者的不可靠性,这一叙事手法为美国成长小说叙事理论的成熟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第一人称不可靠叙事者

美国当代小说理论家韦恩·布思最先提出了“隐含作者”的概念,根据布斯的观点,隐含作者不同于小说的叙述者,也并非真实的作者,而是作者通过他所创造的叙述者和作品中对人物、事件的安排而投射出的他自己的形象。[1]但读者会质疑叙述者的可靠性。在现代作品中,第一人称叙事往往不可信赖。第一人称叙事因为“我”参与到故事中来,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故事展开的幅度和范围。[2]再加上叙述者本身知识的局限性,决定了其难免会犯一些主观性的错误。如此一来,不可靠的叙事行为就形成了作者与叙述者之间的距离,读者也就不能相信故事的主人公“我”所说的每一句话。《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叙述者就体现出了他“不可靠”的一面。

一方面,作者通过对霍尔顿生活状态和习性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一个不靠谱的霍尔顿:在小说一开始,读者就已经得知霍尔顿是在精神病院里面讲述的这个故事,至于讲述的对象是谁我们不得而知。“你要是真想听我讲, 你想要知道的第一件事可能是我在什么地方出生……可我老实告诉你, 我无意告诉你这一切……我想告诉你的只是我在去年圣诞节前所过的那段荒唐的生活……”[4]这个看似平常的开头,其实却具有双重意味:一方面,他告诉人们,他讲述的是“我”的故事,另一方面,这个“我”却不是现在的“我”,而是过去的“我”,现在认为有些“荒唐”的“我”。也就是说,小说其实有两个“我”,一个是追忆往事的“我”, 另一个是被追忆的往事中的“我”。所以,霍尔顿讲故事时的精神状态是否正常是值得怀疑的。另外,小说中一些描写展示了霍尔顿待人接物的方式和态度,同样说明他在“道德”上存在一些问题:通篇叙述中霍尔顿情绪激动,满嘴粗话,随口“他妈的”,这样的叙述者不可能有成熟冷静的观察、客观的叙述和公正的纪录。在小说中发生的许多事也证明了霍尔顿的确是撒谎成性,他在火车上向偶遇的同学母亲说谎,随意乱侃,对妓女桑妮撒谎说自己刚刚动了手术,霍尔顿似乎随口就能编出谎言来,并且乐此不疲。由于他用了 “I’m the most terrific liar”[5]这样的现在时态,他随时随地都能编出一大堆谎言,而且仿佛是在享受说谎的乐趣,或许是由于好玩,抑或是出于某种心理,总之撒谎就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并且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现在仍保持着这一习性,所以他讲述的事情我们是不能全盘接收的。[3]霍尔顿的精神状态和他的爱撒谎的习性是他被认定为不可靠叙事者的一大依据。

另一方面,霍尔顿在小说中总是言不符实,他的话语与他的行为完全不一致,这是第一人称的不可靠叙事的又一特征。在第六章的开头,霍尔顿说:“有的事情很难回忆”[4]。但读者却发现他对在伦敦的三天流浪生活都记得很清楚,思路清晰,于其一贯,难免让读者心生怀疑。贯穿整部小说,却一直没有露面的琴是霍尔顿叙述中的又一矛盾之处。霍尔顿自称爱的姑娘是琴·迦拉格,回忆起和琴的交往,他们一起打球,下棋,看电影,他们总是握着手。这一切都让霍尔顿感到“快乐”,“我的灵魂儿都出了窍”,他还告诉读者“我跟她的关系的确十分密切”。然而在前文中,霍尔顿讲述了室友斯特拉德莱塔和琴约会的事情,当时琴就在寝室“侧屋”里,却没有来看望他。霍尔顿自己也说了至少三遍“我应该下去跟她打个招呼,”却始终没有动身,由此可见,他和琴的关系并不是“十分密切”。因此霍尔顿的话很大程度上是不能相信的,这种不可信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能明确作出判断。

虽然不可靠叙事者的运用给读者理解《麦田里的守望者》带来了困难,但有经验的读者还是能从字里行间辨别出小说的真意。作为隐含作者的塞林格却希望读者能够透过主人公的批判性视角来感受一些美好的事物。如当妹妹菲比问起霍尔顿的理想时,霍尔顿说自己想要做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I’d just be the catcher in the rye[5]):守望千千万万孩子们不掉下名为长大成人的悬崖,希望儿童可以不受成人世界的纷扰,永远保持纯洁与天真。正如整本书结束时,作为叙述主体的“我”如此总结到:“我只知道我很想念我所谈到的每一个人。甚至老斯特拉德莱塔和阿克莱。我觉得我甚至也想念那个混帐毛里斯哩。说来好笑。你千万别跟任何人谈任何事情。你只要一谈起,就会想念起每一个人来。”[4]在这里,读者明显可以看出,以17岁霍尔顿的视角,绝对不可能“想念”那些他曾经憎恶过、咒骂过的人,甚至伤害过他的人。由此可见这正是隐含作者借叙述主体之口在表达着自己的声音,表达着其实自己并非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怨恨,恰恰相反,更多的是对过往人与事的怀念。

三、结语

本文探究了这篇小说中作者独特的结构安排,仅仅聚焦于短短的两三天,用不可靠叙事的手法将人物的行为和心理进行了尽可能深的挖掘,表面上通過霍尔顿偏激的眼光来看待和处理外界人和事,讽刺那些趋炎附势假模假式的人们,实则刻画了一个真诚、敏锐、具有洞察能力的文学主人公形象,借此表达了作者对于美好世界的向往。

参考文献:

[1]米克·巴尔.谭君强.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2] 张欲晓.悬崖边上的人生困惑——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社会主题评析[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13, (1).

作者简介:

刘雨菡(1996.08-),女,汉族,四川,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