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述评写作:紧盯时代主题 巧妙谋篇布局

2020-09-10丘勋锐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15期
关键词:谋篇布局写作

摘要:近年来,党和国家大事多、喜事多,政法系统亦是如此。公安部机关报《人民公安报》越来越重视时政报道,新闻述评的策划、刊发频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梳理總结近年来《人民公安报》刊发的130余篇新闻述评概况,并通过笔者参与采写的新闻述评为例,介绍新闻述评的谋篇布局过程。

关键词:新闻述评;写作;谋篇布局;《人民公安报》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5-0139-03

关于新闻述评,业界一直以来有研究、有争鸣。对于新闻述评是报道还是评论,有的研究者认为,新闻述评“述”重于“评”。其观点基本是从新闻述评的内容和形式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的。内容上,“新闻述评是一种有述有评,述评相间的报道式样”[1],事实陈述是主体,评论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形式上,事实陈述是基础,再辅以简练的句子进行评议,起到提炼、升华的效果。

除了以上观点外,也有人认为,新闻述评是一种非主流的文体。他们认为,新闻述评“顾名思义,是一种以事实为基础的评论,以评论为核心的新闻”[2]。此外,也有研究者认为,新闻述评是深度报道的一种。

业界学者对新闻述评的研究和争鸣,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闻界一直以来对新闻述评的基本认识——新闻述评兼具新闻和评论的特点,既有对新近事实的报道,也有对事实进行的评判和议论。

在笔者看来,新闻述评是一种新闻报道的文体,是重要报道或深度报道的一种体例,以新闻报道事实为主体、以评论为辅,评论主要起到画龙点睛和承上启下的作用。新闻述评有时甚至可以代表新闻发布机构的一种态度和看法。

一、近年来越来越重视新闻述评写作

近年来,作为公安部的机关报,《人民公安报》越来越重视新闻述评的采写,刊发的新闻述评数量日益增加、质量日臻成熟。

据统计,从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人民公安报》共刊发新闻述评130余篇,涉及的主题主要有: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四句话、十六字”总要求、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党的十九大以来公安工作成就、“6·26”国际禁毒日、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见表1)一些不同主题的系列述评几乎是连着刊发,从数量和主题来看,基本包括了当时的重大主题。在重大主题报道中,新闻述评充分发挥了发好公安声音、讲好警察故事的作用。

二、新闻述评的谋篇布局

在《人民公安报》近些年来的重大主题新闻述评写作中,笔者有幸参与其中。

新闻述评的写作过程是一个吐故纳新的过程。每一次采写新闻述评,除了进行深入的采访外,笔者都会尽可能多地找到相关的素材,有时仅素材就十几万字。在阅读素材的过程中,笔者会逐渐厘清思路、搭起文章的框架,素材中有效的信息会被摘取出来,然后进行分类,等写作时进行参考和选用。

纲举而目张。新闻述评框架的搭建很重要,有了骨架,就可以支撑起整篇文章,然后再对文章进行丰满。

2011年,笔者在写“大走访”开门评警述评时,搭了以下的框架:

文章分三部分,以情感篇、忠诚篇、创新篇作为重点。围绕警种、部门的工作实际情况,将“大走访”开门评警与公安机关打防犯罪、执法服务等主要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突出把评判权交给人民群众。

文章开头以电影《社区民警故事》在北京开始公映和反映公安机关“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的电视连续剧《情暖万家》播出切入,指出这些文艺作品塑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让人喜爱、给人力量的新时期警察形象。文章结合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当前正在开展的第四届“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评选活动、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大走访”工作的期待、盈江地震中涌现出的优秀民警事迹等,以“大走访”开展以来本报报道的优秀民警、警队事迹作为由头,通过人物、队伍讲故事。

框架搭好后,笔者从当时所报道的“大走访”开门评警素材中进行了梳理和选取,发现报纸报道的人物和队伍事迹还是比较感人的。将梳理的素材进行整合后,再重新组合到框架中,使文章丰满、生动起来。

2018年,时值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55周年暨习近平同志指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15周年,人民公安报社组织了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特别报道。根据安排,笔者承担了系列述评中的第三篇关于“三治”结合主题的采写任务。接到采写任务后,笔者随报社采访团赴浙江诸暨、桐乡、杭州等地采访。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在报社领导的指导下,笔者以《“三治”结合,紧扣现代基层治理新要义》为主题进行述评写作。在写作时,通过梳理材料,笔者从4个章节搭建文章的框架:源头活水、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在每个标题下面引用了古人的名言绝句进行点题,具体如下:

一、源头活水:“枫桥经验”发源地创新“三治融合”。

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司马迁《史记·殷本纪第三》

二、自治为基:发动群众积极性、依靠群众智慧。

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韩非子《韩非子·五蠹》

三、法治为本: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遇事依法找法用法。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王符《潜夫论·述赦第十六》

四、德治为先:润物细无声,德法并举、崇德尚法成为新风气。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论语·为政》

提纲挈领,搭好框架后,从采访中选取典型例子,每个章节笔者先从“枫桥经验”发源地的典型例子切入,然后由此辐射至全国。在全国各地素材的选取中,有选择地从东西南北和沿海、内陆、城市、农村等进行分类,这样基本涵盖了各个层级。

三、细分章节,题记点题

在新闻述评写作中,笔者习惯通过细分章节,然后辅以题记点题的方式写作。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特大地震发生后,筆者根据报社安排,两上高原,先后采访了近20天。前期救援报道告一段落时,根据报社安排,笔者要采写反映全国公安机关驰援玉树和玉树公安机关抗震救灾的两篇长篇述评。接到任务后,笔者在每天采访结束后的深夜,连续奋战,按时提交了一篇2.8万字的全国公安机关驰援玉树和一篇7500字的玉树公安机关抗震救灾述评。

在写全国公安机关驰援玉树述评稿时,笔者采用了主标题加题记的方式串联结构。主标题下用了如下题记:

玉树不倒,青海常青。圣洁的祥云,将会祝福,这片满目疮痍的土地。

逝者安息,生者图强。沉默的玛尼石,将会护佑,这里生生不息的人民。

通过这种对仗的题记,传递悲而奋起的力量。接着,笔者通过以下四章和题记将整篇述评的结构搭起来:

第一章 时间之重

时间不能承受生命之重——

时间就是生命。还有比时间更沉重的脚步吗?就在您拿到这份报纸的时候,一个以小时计数的叫做“时间”的物质正从玉树上空流逝。

地震发生后,被压的人们在泥石沙砾中等待着救援,当比黄金更珍贵的每一秒逝去,一种让人倍感无力的静寂足够揉碎每个人的心。

第二章 生命之约

民警和灾区群众有着生命约定——

生命至上,救人!不惜一切代价救人!闻讯赶来的警察蓝、橙红色等成为了高原上充满希望的绿色。

在这个与时间拼速度、与死神抢生命的战场上,民警用忠诚、用果敢向灾区群众传递了“人民警察和你在一起”的声音。

英勇的共和国金盾勇士们和废墟下的群众有着生命之约:不抛弃,不放弃,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做百倍努力。

第三章 高原之光

玉树地震发生后,从迅速集结到赶赴灾区,从抢救生命到重建家园,公安民警不畏高原复杂地形和恶劣气候,克服高原反应和极度疲劳,不怕牺牲、连续奋战、攻坚克难,成为战胜灾难的主力军和灾区人民的保护神。

公安民警靠的是什么去战胜艰苦的条件?消防官兵靠的是什么舍生忘死去救助灾区人民?靠的是精神,铁的事实再一次见证,人民公安精神在雪域高原上熠熠生辉。

玉树高原,公安精神发扬光大的新高地。

第四章 玉树之春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

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瓜子,过了几天,竟然冒出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不屈向上,茁壮成长。

生命虽然短暂,但我们要让有限的生命延伸出无限的价值。所以,我告诫自己,要无比地珍惜生命,决不能让它白白浪费,要使自己活得更加精彩。

章节的划分和题记,使宏大的主题和较长的篇幅得以点睛,使读者更便于阅读,使文章更好地达意传情。

2011年10月5日,13名中国船员在湄公河泰国水域被枪杀。一时间,惨案震惊世界。紧接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跨国缉凶感动中国、感动众人。

2013年年初,湄公河“10·5”专案组获得“感动中国”2012年年度特别奖时,笔者根据报社安排写了反映专案组艰苦卓绝办案过程的述评。湄公河“10·5”专案从案发到案件审判、主犯被执行死刑,近3年的时间,笔者一直全程参与报道,掌握了大量的采访素材,见证了很多历史时刻。在写此文时,笔者经过深思,认为这起举世瞩目大案的成功侦办,靠的是国家力量的强大,靠的是中国警察守护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强决心。笔者决定围绕这个主题进行写作,于是文章开头用题记进行点题:

国家力量的彰显,往往是以历史事件为标志的。

重大的历史事件像窗口,展示了国家力量;像燧石,点燃了国家力量;像熔炉,锤炼了国家力量;像磁场,凝聚了国家力量;使我们对国家力量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高度。

2011年10月5日,一起发生在湄公河的惨案震动中国、震惊世界;随后,一场举世瞩目的跨国大缉凶行动感动中国、感动国人。

十多月来,为了缉拿命案凶手,为了给遇难中国船员家属一个负责任的交代,这其中有多少艰难困苦,道不尽,但始终有一种精神令人鼓舞,始终有一种力量让国人振奋——这精神,是中国警察除恶扬善、伸张正义的强大精神;这力量,是中国政府保护自己公民生命财产的坚定决心。

题记与述评的标题《湄公河“10·5”案专案组:壮我警魂 扬我国威》正好呼应,点题说明了案件侦破,体现的是国家的力量、正义的彰显。

四、结语

要写好新闻述评,笔者认为,要注意日常积累,要做功夫在诗外的工作,有了厚积,才能有写作时的薄发、有感而发、有的放矢。平时,要做一个有心人,笔者一直认为,记者要有当资料管理员的习惯,看到好的报道、版面,随手收集下来,及时进行分析研究,吸取精华活用于日常。新闻述评的写作同样如此,要注意收集有关素材,注意收集《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发表的典型述评稿。笔者专门建了一个文件夹,把平时认为写得好的新闻述评进行收集归类,目前有近200篇新闻述评,平时有空就翻看这些述评,研究文章的结构、思路、素材的选用等,一些经典的词句摘取出来,供以后写稿时参考。除了新闻述评文件夹外,新闻版面、时政报道等也注意及时收集。

除了及时收集研究典型新闻述评外,相关主题素材的收集也要掌握方法。当接到一个主题新闻述评写作任务时,就要收集有关素材,笔者首先会在本报资料库里把相关时间段内的有关报道全部收集归纳出来。除了本报资料库外,笔者会再从网络上查看其他媒体的相关报道,从中延伸思想,寻找写作的亮点。素材收集完毕后,笔者会进行速读和分类,通过素材的分析,文章的写作思想就会越来越清晰。框架的搭建是在素材的分析基础之上进行的,每个作者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谋篇布局的切入点不尽相同,素材掌握的厚度、思考的深度、语言的力度不同,所呈现出来的文章和给读者的感受也不同。总而言之,新闻述评写作,要寻常多思量,主题巧切入;妙手著文章,功夫在诗外。

参考文献:

[1] 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03.

[2] 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86.

作者简介:丘勋锐(1981—),男,海南澄迈人,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新闻系,研究生,硕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人民公安报社总编室副主任、主任记者,主要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实务,政治传播学。

猜你喜欢

谋篇布局写作
利用思维导图训练小学生谋篇布局的习作能力
《祝福》的叙述艺术探析
试论中专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
中国古代与现当代语境下的语文写作教育观比较研究
浅论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巧用教材阅读文本,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
培养学生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