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华基础软件促进中心:致力产业促进 润育更多开源人才

2020-09-10薛佳怡

在线学习 2020年2期
关键词:产教开源校企

薛佳怡

从教育学院到促进中心,普华基础软件促进中心的职责定位从单纯的知识普及升级到产业促进。普华基础软件促进中心总监贺唯佳认为,校园不应是企业老旧产品推销的货场,企业也不是院校的赞助商。产教融合是一个长期任务,需要不断完善前行,不应该只是企业单方面的任务;院校是培养新知的天地,产教融合应该更多地在院校进行,而不是依赖校外高费用的补习来实现。

“在国家战略的引领下,‘通过高品质的培训与技术支持服务,提升应用技能,创造用户自身价值’,是职业教育追求的目标。”普华基础软件促进中心总监贺唯佳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向职教行业释放了利好的信号。“产教融合是大势所趋,但同样任重而道远,不断完善方能前行。产教融合不只是企业单方面的任务,院校作为培养新知的天地,应为产教融合提供更多基础性的支撑。”

多方协同 共推产教融合

记者: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释放了什么样的信号?对企业来说有哪些影响?

贺唯佳:在一些校企的交流、招聘活动中,企业经常抱怨毕业生达不到岗位的需求标准,无奈之下只能通过再培训来筛选适宜的岗位人员,这必然导致下岗再就业。大型企业可以先小网眼“捞鱼”,再大网眼筛选,但虚幻的就业率、一年后的大量转岗以及“用非所学”等现实问题,造成损失的不仅是各方付出,还有员工的时间。院校呼吁企业发布用人标准,学校照此标准培养,这虽然看似简单,但企业之间的需求差异实难操作,需要职能部门的协同推进。

教育部、工信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将通过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实现产教融合、优势互补,推动高质量人才发展机制形成。人才最终要用于产业发展,产教融合需要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双向协同推动。

《实施方案》在人才培养的改革机制上,鼓励院校与企业、行业、园区相结合,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技术课程、实习、实训和技术评价标准,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比重。事实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们去西门子学习职业教育时,就发现他们已经非常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面对国家信息化技术应用创新战略,2019年年初,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普华基础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组建“企业数字化自主可控服务联盟”,推动品牌协同、校企合作。2019年7月,联盟正式成为中国电子商会自主可控技术委员会第一工作组。2019年年末,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教育培训委员会成立。面对国家战略,协会结合信息化产业的发展,推动相关产业人才岗位技术标准制定,协同产业伙伴借助园区资源优势,推动相关产业技术的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工作。

以往各企业相對独立、松散的技术培养以及校企合作,都会面临院校和企业间的选择问题,而资源整合、品牌协同、职能部门与园区等资源的有效引领和利用,势必会有效、合理地利用资源,这也是校企各方都希望的产教协同良性有序发展。

记者:您如何看待信息技术行业的市场状况?

贺唯佳:回望产业历史,信息技术发展改变了产业技术的视角。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驱动下,信息技术的应用已不再是单独的学科技术,它已融入民生与行业技术的方方面面。

从以往对海外信息技术市场的崇拜,到今日国之技术的崛起,这是发展的必然。在支撑信息技术的芯片、OS以及各项基础支撑软件技术上,我们依然相对落后。因此,在学习、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创新是关键,这也是当今国家信息技术产业市场的主旋律。

记者:这样的市场背景会给人才培养带来哪些影响?

贺唯佳:在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背景下,我们不能闭关自守、固步自封,更需要冷静思考。在完善自我、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学习、消化先进的业界技术,以广博务实的心态,面对产业技术需求和发展,这是基本的要求。

在我的职业培训生涯中,特别是在了解欧美等国家的职教理念后,对“通过高品质的培训与技术支持服务,提升应用技能,创造用户自身价值”的服务理念印象深刻。产品技术和培训对象的结合,目的是帮助用户创造出新的价值,因此,培训服务既要把握国家产业发展政策,也要通过产教融合机制,感知产业技术脉搏,加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训练。

从学院到促进中心是时代所需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普华基础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教育学院的基本情况。

贺唯佳:我们这个教育学院其实是一个协同服务体系,单凭一个企业的培训服务,做不到常规化的学院办学。在与院校合作的过程中,我们通过这个接口,将产业的技术需求与态势,传递到各合作院校的一线教学队伍中,他们再根据各自的理解和课程规划,予以普及。

记者:学院的定位是怎样的?它在普华基础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贺唯佳:开源世界博大,不仅技术已成为今日产业中坚,其纵横捭阖的内涵,也是推动技术创新的源泉。今天的开源文化世界已经生机勃勃。

2014年,我们在中科红旗的开源事业遭遇了一场重大磨难,但开源教育并未因此停止,在一批老战友的协助下,团队融入到普华,继续开源教育的耕耘路。普华隶属于中国电科,其创建者和主要人员构成都是早年的中科红旗老战友,大家有着共同的理念。

源于集团的战略责任,普华毅然决然举起了续写开源技术的大旗。源自开源,反哺开源,也是团队的理念。我们在部门称谓上,由原来的“教育学院”升华为“促进中心”,更加强调产业双向促进。基于开源文化的技术应用,早已不同于2000年中科红旗的荒漠时代,如今已向基于大数据的云业务支撑体系快速挺进。文化与技术在校园中也不再陌生,各个院校的信息化课程都设置了相关课程。

因此,“促进中心”的“促进”二字是时代所需,从单纯的知识普及到产业促进,这是我们工作责任的变化。院校不仅需要研习基于开源文化的产业技术,还需要融入产业大潮,进一步升华自我,润育更多具备开源文化理念的创新型技术人才。

记者:具体来说,促进中心是如何促进产业发展的?

贺唯佳:院校的资源储备是一个大宝库,很多院校老师都会参与地方的一些产业推进工作。庆幸的是,新的产教融合方案会对这样的协作予以鼓励。以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早在2007年我们就开始了开源技术领域的普及合作。2014开源事业遭遇磨难后,我们开始了新的征途。双方的合作融入了校园“网络安全”“Linux系统技术”等课程建设。普华是从云产业技术起步的,所以在该校承接地区大数据资源建设项目时,普华的技术协作,保证了这一项目的顺利完成。

在普华承接的国电等产业项目中,经常会需要地区的技术服务工作,而具备相关技术基础素养的学员,可在老师的引领下,协同普华技术服务团队共同开展地区项目的产业服务,既可以锻炼、提升学员的技术素养,又能为企业人力资源的调配带来便利,这就是“促进”的实效。

譬如之前在与西门子的职教合作中,专业建设都在真实中展现。用户在这里接受技术培训,从CT医疗设备到大型及微型计算机,再到大小程控、自动工控等专业设备,都是真实的培训环境。首批教师都是经过海外受训的专职教员,在国内同样真实的技术环境中教授知识,众多不能出国受训的一线技术人员,则会以同等品质、更低廉的成本完成技能的培训以及享受后续服务,这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地方。

记者:学院的培训有哪些独特亮点?

贺唯佳:普华在开源领域已耕耘多年,其产品研发一直遵循“源于开源,反哺开源”的理念。同时,公司一直致力于开源技术的普及和开源人才的培养,依托“华梦全国大学生开源软件技术创意大赛”,每年通过几十场院校巡回演讲,为开源技术普及教育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华梦全国大学生开源软件技术创意大赛”从2007年开始筹划,到2019年已经连续举办十一届,这是学院的品牌之一。每年,我们都会将开源技术在产业应用中的技术趋势和理念,通过这一活动,在院校中普及推广。大赛中的技术贴近学员需求,并以任务的形式发散展现,参赛者需要将所学知识加上团队创想融合展现,老师们给予相应的指导,进而构建出一套适宜的项目方案。每年的师资培训都会将最新产业态势和技术,传递给一线教师队伍。通过新媒体线上的技术辅导,帮助学员感受并学习新知。行走于各地的校园巡讲活动,可以零距离地与院校老师交流产业动态,为学员传递新知。

这样寓教于乐的活动,历练着学员的翅膀。在他们步入工作岗位时,这些历练活动,会使他们更加真实地感知现实,成就自我。经过大赛的熏陶,很多学员能够在求职面试时侃侃而谈,我们为他们感到骄傲,这也体现了活动的“开源成就梦想,创新成就未来”宗旨。这些都是学院培养的亮点。

产教融合任重道远

記者:在校企合作方面,您如何看待当前国家大力提倡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贺唯佳:产教融合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不断完善前行,不应只是企业单方面的任务。院校是培养新知的天地,知识的传授应该更多地在院校进行,而不是依赖校外高费用的补习来实现。校企合作是双方互惠基础上的长远战略,不应只是单纯追求就业率和企业营销的短视诉求。各企业的技术需求不尽相同,因此,以协同产业的综合平台寻求不同素养能力的人才,会事半功倍。

产业技术不应只是某个企业的特定产品应用,需要通识知识技术与专用技术相结合。校园不应是企业老旧产品推销的货场,企业也不是院校的赞助商。像西门子培训那样的场景,一般院校很难实现,因为无法采购如此奢华的设备。如今,很多校企合作的项目,设备的更新都不是问题,可以通过合理的保障互利机制予以实现。学校无需承担高昂的成本,便可以获知最新的产业技术环境状况和企业的用人需求,在出校门即上岗的良性循环中保障毕业生的就业率。

针对如何满足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我认为人才的基础技能应在长期的校企合作中予以培育,技术创新需要双方认知协同,特别是需要一线师资的协同。

记者:从事职业教育三十多年,您如何看待当今职业教育的发展?

贺唯佳:我国的职业教育,历经风风雨雨,总体上朝着符合产业需求的方向行进,但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问题依然明显。

从部委关联的各级培训认证,到社会上五花八门的培训认证,如何规范与选择成了职教发展的重点,需要国家体系化地引导和规范。我认为,只有符合本真需求的培训服务,没有最好的培训速成服务。职业技术应用素养培训,应该是民生的基本战略。

猜你喜欢

产教开源校企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融合创新康复治疗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五毛钱能买多少头牛
2019(第十四届)开源中国开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