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偷自行车的人》视听语言解析

2020-09-10郁丽芳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3期
关键词:电影音乐

郁丽芳

摘要:《偷自行车的人》视听语听具有现实主义电影的典范性。贯穿始终的音乐和画外音在影片中烘托出了人物心境,同时也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有着暗示故事走向的作用。单一色彩中对于光影的使用突出表现了人物的心境,表现结局。大量的长镜头营造出了朴实的氛围,使得拍摄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内容也更加真实,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关键词:《偷自行车的人》;维托里奥·德·西卡;画面光影;电影音乐

德·西卡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他的三部电影《擦鞋童》《偷自行车的人》《温别尔托·D》被称为“现实主义杰作”。

作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经典代表作品,《偷自行车的人》无疑在电影史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部电影看似在黑白映画中显得平凡而单调,并没有丰富的、引人注目的色彩,但其在电影史上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影片以自行车为主线,影片通过讲述安东尼奥买车——丢车——寻车——偷车的经历展开拍摄,通过朴实无华的拍摄讲述着一个小人物的心境变化,同时引发了无数观众的内心共鸣。

一、以电影音乐和画外音表达人物心境与时代环境

(一)音乐

音乐作为电影中的一种语言,能够从“听觉”的角度调动人们的情绪,电影中对于音乐的使用能够从视觉以外的角度向观众展示更多的信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音画结合可以增强观众对于影片的感受,二者在电影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对情节的交代与推动

电影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表现方式开启,在一开始渐显的镜头组接技巧加之以舒缓而悲凉的音乐声,率先从“听”的方面向观众交代出了影片的时代背景。同时反映出了二战过后经济萧条的意大利现实面貌,城市中到处都充斥着贫穷的气息,工作难觅,失业的工人无处不在,表现出了当时工人们困窘的境地。同时,音乐在一开始便奠定影片悲惨的基调,表现主角悲惨的生活经历,是对主角现实生活的反应,更是对当时社会的真实反映。在开头便将观众带入到这一情景之中,使人有设身处地的感受,更容易引发观者共鸣。

里奇寻找白罗素帮忙时,贯穿影片的悲伤音乐转哀为乐,欢快的节奏与之前形成巨大的反差,为新人物的出现做出铺垫,同时也说明了这是里奇寻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白罗素在里奇找车的过程中给予了他帮助,也让看似凄惨的经历多了一丝温情。而当里奇与妻子随着人流走出白罗素一行人的排练地点时,欢快的音乐声在里奇与妻子落寞的背影中加强,乐声恰恰将里奇夫妇的失落映衬的更为明显,从听觉与视觉两方面放大了人物情绪,使得凄惨的基调始终贯穿着里奇一家。

2.对画面语言的衬托

电影开头妻子当掉自己的嫁妆床单,此刻贯穿整个情节的凄凉乐声为后文的“丢车”情节做铺垫,“买车”是“丢车”的第一步,买车推动着故事发展,是一切不幸的开端,同时,人山人海的当铺也将当时艰难的生存环境展现在观众眼前,让观众的心情在影片的灰色基调与凄缓的音乐声中更加沉郁。

里奇与妻子在当铺与柜台工作人员“讨价还价”时的巧妙取景将压迫感、窒息感表现出来——在一个小小的交易窗口中挤着里奇与妻子二人,作为主人公却只占取了画面的极小一部分,而大部分的画面则是当铺柜台以及工作人员的背影,二人饱受生活压迫,这一景别将小人物的无奈与悲惨体现的淋漓尽致。

里奇与妻子就像是生活在当时社会中的无数的人一样,被框在一个小小的“柜台窗口”内,而工作人员的“松口”则是象征着里奇短暂工作的开启,是一家人希望的起点,二人紧紧的盯着工作人员数的7500里拉时紧张而期待的目光揪动着观众的内心,让人感到同情,通过镜头与人物的神态引发观众强烈共鸣。在里奇去赎自行车时,工作人员抱着他们家当掉的床单走过,里奇即将得到自己的自行车时眼眸中所展现出的激动之情一挥即散,取而代之的是他对于床单“望眼欲穿”的神色以及因不安而不停搓动的手指......视听结合,对情绪的表达达到了双重效果,这一切的一切在音乐声中都显得出奇的悲凉。

里奇与儿子从偷自行车的男人那里失落而归时,悠长的音乐声显得阴郁而沉闷,实则是在暗示着里奇的心态变化,同时也是为里奇偷车的行为进行了初步的陈述。而在影片结尾,音乐将故事推向高潮,紧张急促与充满悬疑焦灼感的音乐在里奇决定偷车时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了里奇心理建设的过程以及他下定决心偷车时的紧张与不安,而这种不安也通过音乐传递给观众,给人一种他偷车会被人捉到的心理暗示,預示着情节的最终走向以及悲剧的发生。

3.展现人物内心

音乐能够轻松且直接的向人们表达某种情感,我们能够通过音乐的急缓轻而易举的分辨或悲或喜的情绪,听觉与视觉的结合更是能将观众的感官放大,使得人们对情绪的感知更加灵敏。

在里奇找到工作回家告诉妻子自己需要一辆自行车否则这一等待两年才得到的工作将化为泡影之时,妻子进入屋内,此时的乐声持久而悠长,起到了挖掘人物内心以及联系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既表现出了里奇内心的无助与失望以及妻子此刻内心的思考与煎熬,也再一次将他们艰难的现实生活展现出来,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化。

4.增强剧情的戏剧化效果

影片中的音乐特点鲜明,年代感极强,且贯穿始终音乐与台词相比,具有更加明显的戏剧性表达能力。几乎贯穿着整部影片的背景音乐有着增强剧情戏剧化效果的作用,奠定了与其他影片不同的基调,也为影片营造出了独特的氛围。

(二)画外音

影片中的画外音通常是表现嘈杂的环境——里奇一行人到自行车市场寻车的时候,嘈杂的争吵声与交谈声此起彼伏,让听者心情十分焦躁,这既展现出了真实的场景,又从听觉方面表现主人公的心情。同时,画外音有助于将某一场景表现得更加真实,有让有人仿佛置身其中的真实感。

嘈杂的声音也能与人物的感受进行客观对比,里奇丢车的凄凉与嘈杂的环境音同时出现,使得一种“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的凄凉之感油然而生,通过对比,将里奇的悲惨形象刻画的更加深入,也使得里奇的内心变化和影片结尾的偷车行为显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二、镜头与画面语言

(一)镜头语言

镜头语言是电影中最直观的视觉表现方式,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镜头语言是形象化,具体化的,是最直观的表现。镜头语言可以直观的传递某些信息,能够赋予观众以最真实的感受。

1.长镜头对于人物情感具有真实表达性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的特征之一是用影像向观众呈现出现实生活的真实性特点,而“长镜头”的使用更能凸显这一特征。

在《偷自行车的人》中,对于长镜头的使用十分频繁——主人公里奇第一天上班时自行车便被人偷走,里奇自行车被偷之后,影片运用了远景俯拍的长镜头。导演将摄影机扛到大街上,采取最真實的拍摄,对街道的场景进行了了最真实的呈现,故事情节显得真实而具体。镜头随着里奇的奔跑而移动,“移镜头”的使用使画面不再是平淡的叙述,反而具有了强烈的冲突感。同时,运动的画面能够表现出不安定的感受,这是对里奇内心的真实写照。而后镜头切换为固定视角的上移镜头,这一镜头展示出了街道的全景,表现了嘈杂的环境,里奇在画面中逐渐远去的背影以及踌躇的样子表现出了小人物的悲哀,让观众对被偷车后的主角产生同情。

作者采用“蒙太奇”的方式表现里奇未抓到偷车贼失望而归,在这其中导演采取了“化”的镜头组接技巧,略去了里奇从街道上回到工作时的地点这一过程,单单选取是在镜头的化出与化入中便将这一漫长过程简单化,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可以让观众发挥自己的想象来将里奇或是失魂落魄的,有着无尽懊恼的这一过程补充完整,虽是“留白”,但过程仿佛让人感到历历在目一般。

2.特写镜头中蕴含细腻的情感线索

在里奇寻找白罗素帮忙时,二人的对话以面部的对切特写镜头展现,将二人的面部表情清晰的展现在观众面前,在此刻,我们看到了里奇眼中的落寞与不安,以及寻车的决心,为寻车的曲折过程做出铺垫。

里奇一行人寻车过程中,对一排车的局部特写镜头通过镜头的推移展现在观众面前,直观的向人们展示了自行车的多以及寻车的不易,同时也在间接告诉我们找车的过程是十分漫长而曲折的。而此时对于人物面部的特写镜头运用跟镜头来拍摄人物面部,以动态的方式展现人物面部,将人物的情绪放大,布鲁诺紧缩的眉头将“小大人”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化。

3.景深镜头语言的表意性

里奇与警察在偷车的男人家中交谈的时候的景深镜头的使用十分巧妙,从一个窗户映照另一个窗户内的情景,对面抱着孩子的女人在虚化的背景中关上自家的窗户,扮演着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物形象——这是对里奇悲惨生活及孤军奋战的漫漫寻车路的真实写照,是对冷漠的人性的反映,也是对现实的讽刺。

(二)画面语言

1.画面语言的叙述性

在里奇一行人到车市寻车无果,坐在车上回家时,雨水滴落在车窗上,又何尝不是滴落在了里奇的心里,一滴滴的浇灭着他的希望。二人在雨中前行,与此时无数逆向而来的骑自行车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嘈杂的躲雨的人群体现着小人物的苦苦挣扎,表现着生活的不易,而里奇父子却在沼泽之中踌躇,屋漏偏逢连夜雨,多么令人心酸而无奈。

当里奇对偷车的男人无可奈何的时候,他漫无目的的走在街头,此时使用了蒙太奇的剪切方式,并且通过镜头的化出与化入,将两个景分别开来。而此时的一辆汽车恰好从里奇与儿子的中间开过,这是里奇与儿子之间产生隔阂的预兆,短短的几个镜头频繁的使用了化入与化出的镜头组接技巧,巧妙的表达出了里奇或许在偷车前进行了长时间的内心斗争。在里奇偷车被捉时,一辆电车恰巧经过,再次将里奇与儿子相隔开来,此时的电车与之前镜头中的汽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将里奇父子内心的悄然变化展现在了视觉画面之中,其间的隔阂也随着时间的流逝与情节的发展而加深。

2.画面语言的美学寓意

里奇与儿子布鲁诺在找寻自行车的过程中跟随老人进入教会,其中分粥的镜头与《最后的晚餐》构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通过借鉴名画的构图,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性。

三、单一色彩中的光影语言

作为年轻一代,我们对于黑白影片的观影经历少之又少,“色彩是一门视觉艺术,根据再现美学原则,视觉艺术的本性应是物质现实的复原,强调视觉真实性;而根据表现美学原则,视觉艺术的图像则更重视表现心灵几激发心灵的功能,注重视觉表现性[1]。”通常来说影片中的色彩语言能够十分直观且毫不费力的向观众交代某些内容——比如说影片基调、环境、氛围、人物的心境等等,同时也能够给人带来视觉与审美上的享受,让人产生不同的情感和想象。而对于黑白电影来说,对于这一方面的交代相对较弱,观影角度上也略显单调,但是却能够让人集中于某一具体问题展开思考,对某些具体问题的深入研究,而不是用发散性的思维关注影片中五彩缤纷的颜色。

光影在电影中发挥的作用绝不单只是表面化的,光同样可以作为一种叙事语言存在于电影之中,光影可以作为一种电影语言存在,具有叙事和表意的作用,为艺术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一)表现人物心境

里奇骑着自行车载着妻子从小巷中走出时,光影将画面分为两个部分——影子象征着黑暗与内心的阴霾,而阳光普照之处则代表着光明与希望以及心境的明朗,里奇载着妻子从被房屋影子所“覆盖”的“黑暗”之中走“光明,”也表明了二人此时对于里奇工作后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在里奇与儿子从餐厅出来后,二人的奔跑的背影迅速的融入到了高大房屋所映衬出来的影子内,里奇的“快乐”转瞬即逝,埋葬在了餐厅中,短暂快乐后的寻车之旅再度展开,而此时里奇的内心已经悄然转变,由原来的反感妻子寻找神婆到带领儿子前往神婆的屋内,里奇从阳光下走到阴影中,这也是他“堕落”的开始。

这两个情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情节细微且贴近生活,突出表现了小人物的凄凉,清晰而明了的向观众展示出了里奇的内心变化历程,显得无奈又心酸,让人不禁产生惺惺相惜的同情。

(二)突出场景气氛效果、强调被拍摄的主体

里奇与儿子从偷自行车的男人家中街道出来的时候,男人的邻居们站在角落的阴影之中,只有里奇走在阳光之下,光影将画面分为两个部分,同时也是将人物分为了两个部分,将偷自行车的男人与邻居们的“狼狈为奸”表现出来,也将里奇心中的阴霾反映在了画面中。

同时渲染了阴暗的氛围,是对人物的反映,也是对人性的讽刺。明亮的光线犹如舞台上的追光一般,将里奇突出表现在画面中。通过光影语言讲述出了残酷的现实将里奇压得喘不过气来,让观众从视觉上直观的感受到了里奇内心的无助。

(三)预示情节走向,表现结局

在影片的最后,里奇偷车无果,伴随着悲伤悠长的音乐走在街道上,凄凉落寞的背影逐渐远去,整个画面的黑白色调对比十分微弱且整体呈暗色调,表现出了布鲁诺此时内心的灰暗与落寞。

父亲的形象在小布鲁诺心中轰然坍塌,也表现出了里奇因被儿子看到自己不堪的一面而在内心深处产生的阴郁,一个被生活压迫的无法喘息的弱者形象栩栩如生。二人的背影逐渐隐匿在无数的人群之中,让观众对他们后期的生活留下想象,影片在高潮中结束,让人感到醍醐灌顶,意味难平。

对于黑白电影来说,没有了色彩反而具有另一重美感,有利于影片对于意象的表达,并且能够从中透露出一种平淡朴素的美感。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更加具有细节化,情感的交代也更加细致入微,同时也有助于对影片“年代感”的表达。

四、结语

《偷自行车的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里程碑之作,它与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成就了彼此。德·西卡导演对于拍摄方式的改变让人们对电影有了新的认识,也产生了新的观影体验,导演通过客观的视角展示主观情感,他善于通过镜头讲述故事、抒发情感,影片中对于画面光影、电影音乐、镜头语言等的使用都是故事的载体,情绪传播的媒介。

参考文献:

[1] 伊顿·约翰内斯(瑞士):《色彩艺术》,杜定宇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8,第3页。

[2] 陈宇锴,王志敏.电影鉴赏指南[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作者系河南大学美术学院2018级美术学专业本科生。指导教师:杨宏鹏)

猜你喜欢

电影音乐
电影音乐主体性对电影情节的刻画与塑造
电影音乐主体性对电影情节的刻画与塑造
电影音乐主体性对电影情节的刻画与塑造
青春外衣下的生命思考
浅谈陈凯歌电影音乐中的民族特色
关于影片《赎罪》的艺术批评
赏析电影中的音乐
新中国成立后六十年电影音乐文化内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