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特色与国际礼仪的融合及其比较分析

2020-09-10刘霖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3期
关键词:基本原则特性

刘霖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飞速发展, 全球化已经成为现实。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自外于全球的经济、政治及环境治理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国家间的联系与交往达到了有史以来最为频繁的顶峰。那么如何在频繁的对外交往中,出色的运用国际礼仪而又不失自身的民族特色的来展示自己国家的风度呢,如何在不违背国际礼仪的基本原则下实现自身的民族特色与国际礼仪的融合呢,如何实现外交礼仪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对立统一呢。

关键词:国际礼仪;基本原则;特性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时代大潮中,外交及外事活动一应该既符合国际礼仪的基本原则,又能展现国家自身的民族特性。而想要达到这一要求,应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以实践为基础,从辩证的角度,运用对立统一的规律,在“扬弃”中,使得国际礼仪的普遍性与本民族礼俗的特殊性相结合,并且使得其不断发展,自我完善。

一、国际礼仪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在进行国际交往活动时,应当懂得、学会一些国际通用的礼仪知识。“礼”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时的一种行为规范。人们相互来往,要讲究礼节,注意礼貌,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行、事,使社会生活有秩序地、和谐地进行。我国现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实行的全方位的开放政策,正在迅速进入国际社会、国际市场。从中央到地方,从领导到基层,各个行业、各个阶层都有数不胜数的对外接触的机会。懂得国际通用的礼仪知识, 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普及国际礼仪的一般知识,是对于我们发展国际交流是一项迫切需要。

国际礼仪是国际交往中的一种行为规范。它较之一个国家内的礼仪规范又发展了一步,而逐步为大多数国家所公认和接受。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国际间的交往已有很长的历史。在长期国际交往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许多国家间通行的国际礼仪。现代的国际礼仪正是历史上国际礼仪的继续和发展。

二、国际礼仪的基本原则与民族礼俗的特殊性

首先,国际礼仪中最重要的是主权平等原则。“主权原则是国际法最重要的基本原则”,同样也是指导当代国际礼仪实践的基本原则。所谓主权,一般被认为是国家所具有的国内最高和对外独立的权利。主权平等原则是主权原则的自然延伸,主权平等简而言之就是国家不论大小,在国际社会中均享有国际法意义上的平等的权利。

其次是对等原则和平衡原则,既在国际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规格对等、身份对等、优遇对等。如相互交往的双方人员,其身份,职务或级别应大体对等。这其中也包括外交报复性措施,如甲国驱逐乙国外交官,那么乙国也驱逐甲国外交官。而平衡原则,也为无差别待遇原则,不歧视原则。它是对等原则的进一步延伸。

再次是,次位原则。次位也称次序,其含义为“在先权的次序”,是指在国际交往中对出席活动的国家、团体、各国人士按照某些规则和惯例进行排列的先后次序。在位次的安排上,国际上通常有以下多种方式:一是按身份与职务高低排列,二是按字母顺序排列,三是按时间排列,四是按“右为上”原则排列,五是按顺时针排列。此外还有按“无序”原则排列,如圆桌会议等。

最后是人权原则,人权是指作为一个人所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联合国宪章序言部分明确写有“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人权原则在国际礼仪上的体现是多方面的,如人不应因性别、种族、信仰等被歧视;人的安全和健康应该等到保证;人的社交人格被尊重;人不受恐惧和骚扰;老人、妇女、儿童受到保护;女士优先;男女平等;尊重个人隐私等等。

礼仪是一种人们在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互致友好、尊敬等信息的符号系统。其意义在社会生活与交际活动中通过约定俗成的方式取得。礼仪作为一种规约人们行为的非正式的规则系统—这些标示出来的民族的认可方式,使遵行的人得到奖赏,反之则遭受惩戒礼仪的狭义指风俗、习惯、禁忌等民俗礼规,即礼俗。随着社会发展和现代文明的进程,礼仪也在流传中演变,消亡和复合。同时礼仪本就是一种符号,只要一定范围的人认为其具有某种意义就可以,这正是各民族都能在其内部交往中把一些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的礼仪形式承继下来的重要原因。因此,当人们碰到这样一些与自己国家迥然不同的奇风异俗时,应持宽容和理解态度。

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礼仪,在保持本民族传统的同时,又应该在相互间的交往中同化和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国际礼仪。因此,在对外交往中,一方面是要充分尊重宾客所在国、所在民族的传统礼俗;另一方面要自觉地依据既定的国际通行礼仪和国际礼遇惯例行事。在对国际礼仪进行分析时,必然涉及到礼仪的兼容性、通行性和国际性等特征。我们在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礼仪,摒弃一些已丧失生命力的、保守落后的礼仪形式的同时,被动地同化和主动地汲取国际上较为通行的并能为本世纪民族人们所接受的礼仪形式,使之融入并成为所遵行的礼仪。

当今世界的礼仪也同样呈现出多元化和统一性并存,民族性和世界性共处的局面。在国际交往频繁,世贸范围日广的今天,民族礼俗既属于本国和本民族,也属于世界各国,具有国际性。在国际交往中,各国、各民族的礼仪在被相互欣赏、了解和认可之中,也被兼收并蓄地融合进本国和本民族的礼仪。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中国不断融入国际社会的同时,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国际礼仪问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各国问国际礼仪交流日渐密切,礼仪也在不断地丰富与发展。人类世界是一个多国际礼仪规范的社会,国际礼仪认同或求和的接触往往会成为不同国度达到“求同存异”或“和而不同”的共识的促进剂。尽管世界上国际礼仪仍然存在着差异性,由此使相关国际礼仪在一些国家或地区成为社会矛盾的因素。但从整体上看,国际礼仪发展的主流仍然是促进世界贸易、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砝码。

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正确处理国际礼仪与民族特色的关系

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心理素质等方面各有其特点。无产阶级政党历来重视民族特点,主张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各民族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从国家的层面上看,国际礼仪象征的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尊严。无论是与个人交往或是与官方的对外交往中,要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整体形象,个人行为直接影响或决定着彼此的印象与评价。当今世界各民族之间相互往来和相互交流不断加深加强,也会对各国的民俗习惯和礼仪形式发生重要影響,从而出现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现象。民俗礼仪的传承性和发展性是相辅相成的,其中繁琐的、铺张的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礼仪形式迟早要被淘汰,符合国际惯例和当代文明相适应的礼俗被 不断发展创造。

新型的大国外交,需要我们考虑自身因素和自身的文化特质,这其中既有国际礼仪的普遍性又有中华礼仪的特殊性,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在国际礼仪普遍适用的基础和前提下,结合中华民族优秀的礼仪传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以实践为基础,把握国际交往中礼仪发展的规律。用“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态度来对待中西文化礼仪,探寻其二者的互通性。

参考资料:

1. 周鲠生:《国际法》,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75页

2. 王春,郑晓燕.浅谈涉外礼仪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高校讲坛,2008

3. 王奕.略论涉外礼仪中的几个核心要素,湖湘 论坛,2009

4. 马越,温丽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06年宁夏人民出版社

5. 江山,浅谈外交礼宾在涉外事务中的作用,外交学院院报,1998

猜你喜欢

基本原则特性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Quick Charge 4:什么是新的?
探究以现代法治精神推动行政诉讼法修改
关于创新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浅议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
论网络言论自由的限度及其基本原则
如何推动企业文化的实施落地
中国十八大名酒的度数和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