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化媒体情绪传播“软影响”的探究

2020-09-10王佳瑞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传播策略

摘 要:不同于官方媒体传播内容相对理性,社会化媒体在传播内容上有较明显的情绪化。情绪化传播有其独立的传播路径,通过“软影响”潜移默化地将信息传达给受众。人们在享用多元互动传播机制的同时,也逐步遭受着情绪传播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文结合情绪传播理论和热点事件对情绪传播进行分析,并指出突发事件情绪传播主流媒体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情绪传播;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3-0098-01

人们使用社会化媒体创建与他人的联系,使用门槛低,普通受众也可以在社会化媒体上分享信息、发表意见,社会化媒体日渐成为人们接收、传播信息的主要渠道。而情绪则是人类一种短暂、高强度、主要受外部事件影响而产生的突发性生理反应,[1]艾克曼提出5种核心情绪:快乐、悲伤、愤怒、恐惧和厌恶,社会交往中常常穿插着这些情绪,情绪由此也获得了某種社会意义。情绪传播则指的是个人把对事件的情绪、态度传播给他人。

适度的情绪传播在社会化媒体有利于群众舆论监督事件的有效解决。但由于社会化媒体信息大多是用户生产内容,传播主体复杂,传统意义“把关”很难筛选出所有情绪化信息,过度的情绪化传播则会让普通受众为谣言“做嫁衣”,不利于探寻真相与组织权威性的树立。本文通过探究社会化媒体情绪传播的“软影响”,即对受众态度潜移默化的影响,找到突发危机事件情绪传播主流媒体的应对策略。

一、为什么会出现情绪传播

并非社会化媒体上所有的信息都存在情绪化传播,情绪传播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客观因素,明晰情绪传播发生的原因有助于从源头发现、引导传播过程。

(一)突发事件非理性

公共突发事件很容易触碰公众的敏感神经,公众参与事件的评论、转发都带有很强的随意性,而缺少对事件本身真实性的考究。郑昱在研究中指出,突发事件中,网民会激发焦虑、愤怒、恐惧等各种情绪反应,其中,自然灾害事件中紧张情绪比例最高,社会安全事件和公共卫生事件中敌意、愤怒情绪比例最高。[2]例如,在“西安奔驰女司机维权”事件中,网友为店家质量而愤怒,为女司机执着维权而称赞,后经查证,当事人却是拖欠百万债务,信息的不对称使网友在其中呈现出非理性的一面。

(二)信息传播辐射性

事件发生后,事件的输出者会以自我为中心进行传播,米尔格兰姆的“六度分隔理论”揭示出了这种依靠人际紧密连接形成的网络互动关系。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与人拥有更紧密的连接,情绪传播也就更具便捷性。

(三)舆论带动循环性

李普曼在《舆论》中说道,舆论和民意是能够被引导的。社会化媒体情绪传播通常会在评论及网友自发的转发中表达,同质化情绪得到认同后,形成的舆论夹带情绪引导传播出去。根据社会情绪分享理论,事件发生后,人们倾向于向别人诉说、谈论这些情绪事件以及他们的感受,而人们在分享消极情绪时,人们也将再次体验与之相对应的消极情绪。信息输出者将愤怒传递给其他人的同时,自身也将再次体验这种情感。循环往复,社会化媒体上的信息会广泛地带有情绪化。

二、什么样的网民容易被情绪传播

媒介素养较高的网民在面对社交媒体的情绪化传播时存在一定程度的怀疑,面对发生的事件,他们思考过后再发表意见。而现实中也的确存在尼尔波茨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到的“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的人,[3]人们接受便捷信息时也可能被情绪影响放弃对真相的思考。

(一)媒介依存症

社会化媒体强烈影响人们的信息接收渠道,甚至是生活方式,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媒介依存症。在日常生活中,有媒介依存症的网民通常的行为选择和价值导向都要从媒介中找到依据,满足于媒介中的社会互动,回避现实中的互动,由此形成孤僻的性格。面对带有情绪化的信息时,媒介依存症者会在互联网中印证信息,从而获取更多的情绪。

(二)信息认识先入为主

面对带有强烈情绪化的信息,一些习惯先入为主的网友则更容易被感染。例如,在“重庆公交车坠江”事故中,公交车黑匣子未找到前,无论是媒体报道量、新闻点击量,还是网民热评度,对“女司机”的指责均呈上升趋势。后来视频显示可得是乘客与司机激烈争执,互殴致车辆失控坠江,之后媒体的视角悄悄改变,但网民的态度却无明显变化。由此可见,网民对社会化媒体上的信息接收带有情绪化认识,先入为主的思想很难改变。

(三)信息认识碎片化

社会化媒体信息满足了大多数人的需求,但也会限制知识的系统传播,使知识信息呈现碎片化。人们依赖于浓缩、有价值信息的获取,而懒于对整个知识体系的探索,长此以往,会失去综合思考的能力。面对情绪传播的信息,人们满足于关键词、结论的获取,未完整地了解事件,情绪则很容易代替“懒思考”隐瞒真相。

三、情绪通过什么路径传播

情绪传播在社会化媒体上主要依靠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进行传播。其中,情绪的表达则通过身份共意、情景共意、地域共意的路径进行,结合日常人际关系互动的口语、视觉冲击力强的图片、情节起伏大的视频等,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化媒体传播中不分主次的信息传递和互动行为。

(一)身份共意

在社会化媒体的环境中,身份共意在情绪传播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所谓身份共意,指的是基于现实身份感情共意的人际互动关系,人际间的语言与情感互动就能进行情绪传播。社会化媒体为人际交流互动提供了便捷性,信息传播中感性和情绪的内容较多,转发者将情绪不断加入其中,通过社交媒体的不断转发、评论,相同情绪的人就形成了身份认同群体。

(二)情景共意

社会化媒体中“故事”类信息通常传播较广,人们通过其中的情景发展表达不同的情绪。例如,热点事件“江歌案”的负面情绪占主导地位,大多数认为刘鑫严重违背道德底线,利用新浪微博以辱骂的方式宣泄情绪,最终刘鑫的微博关闭,这是社会化媒体言论自由,情绪在情景共意中过度传播的不良影响。

(三)地域共意

社会化媒体拉近地域之间的距离,使不同地区的人们交往更加紧密。然而,网友更关注离自身地域范围较近或留有深刻印象的地区。根据群际情绪理论,当个体认同某一社会群体,个体对内外群体的情绪体验较强。网友在社会化媒体上依据自身定位接收到地区相关信息,从而更容易形成群体情绪集合的地域共意。

四、突发事件中情绪传播主流媒体的应对策略

在社会化媒体下,构成信息的事实和结论是基础,情绪(价值或情感)才是信息传播强有力的发动机。突发事件本身具有重要性、敏感性、公共性等特点,社会化媒体上涌现的各类评论很容易达到共鸣,而民众恐慌心理、社会情绪达到高涨的状态也会使普通受众失去对周围信息的理智判断。

主流媒体应该首先从新闻的真实度进行考量,为受众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并借助社会化媒体传播社会正能量,满足人们对突发事件进展的信息需求。对于特殊时期的谣言肆虐,主流媒体应当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及时消除各种谣言,稳定社会情绪。面对情绪传播过度的新闻信息,主流媒体核实真实性后应设置相关话题,吸引网民进行互动讨论,公开信息,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引导舆论走向,建立组织的权威性。

五、结语

情绪传播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种“软影响”在社会化媒体上能有效地刺激公众的神经。情绪传播也是把“双刃剑”,有时可以通过社会互动检测公众的心理诉求,让公众形成参与社会活动的自觉性。主流媒体应该把新闻真实性作为信息发布时的第一原则,摒弃“重情绪、轻事实”的传播方式;只有承担起引导社会舆论的重任,才能建立合理现代化的网络社交空间,从根本上有效应对情绪传播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唐雪梅,朱利丽.社会化媒体情绪化信息传播研究的理论述评[J].现代情报,2019,39(03):115-121.

[2] 郑昱.突发公共事件中舆论信息传播倾向的影响因素——基于民众负性情绪的研究视角[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7,40(07):80-87.

[3]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中信出版社,2014:13-23.

作者简介:王佳瑞(1996—),女,甘肃兰州人,硕士,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

猜你喜欢

社会化媒体传播策略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电视新闻节目借力微信平台的传播策略研究
社会化媒体中的“戏谑化”倾向研究
社会化媒体的传播模式分析
浅谈企业社会责任的品牌传播
探析公益节目《等着我》的传播策略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从通道过剩走向品牌价值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湖北采花毛尖的社会化媒体营销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