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源出发,向善而行

2020-09-10郑俊治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0年31期
关键词:育人模式

郑俊治

摘要:“源善体验”是指自觉认同和躬身践行“源善文化”的一种特色育人模式,它要求育人要从“源”出发,做到“源头正确”,让教育真正回归其本质、本真与本色,回到它的原点、规律与常识上来;向“善”而行,做到“善果分明”,让育人行为达到“使人向善”的结果,并且得到丰富而清晰地表现出来。

关键词:源善文化;源善体验;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1-280

水资源是河源最突出的优势资源,“源善文化”是河源最具特色的本土文化。“源善文化”广义上是指“客家古邑、万绿河源”区域范围内由水文化衍生出来的以“源”为标识、以“善”为内涵的地方特色文化的总和;狭义上是指一切重视教育教学的源头发端,以教育教学的各类“源头”为出发点、依据点开展的一系列“使人向善”的教育活动与行为文化。“源善文化”涵盖着对教师、对学生做人、做事的要求:从源出发,向善而行。

一、何为“源”?

“源”乃指水流所从出的地方,本义为水源,源泉。“源”比喻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先始依据和掩盖在事物表象之下的真相本质,主要指事物、过程、现象的最初“源头”与本真意义。

广州大学附属东江中学是河源市东源县的一所按国家级示范性高中标准创建的一所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设施与环境一流的示范性中学。学校地处绿都河源市东源县东江河畔,一进校门首当其冲的就是一汪湛蓝的方形水池——“百源池”。这便是东江中学“源善文化”的初始“源”。“百源池”隐含着“汇百源成江河、集小善成大善”的东江精神;更寓意着东江校园乃“源善文化”发源之地,东江人梦想开始的地方,学校理应培养学生“学源远流长文化、修饮水思源品质、长探源求知能力、成本正源清人才”的核心素养。东江楼宇之“源”有源善综合楼、顺源艺术楼、启源实验楼、探源实验楼、思源食堂、绿源餐厅、源善书屋等;道路之“源”则有本源大道、福源大道、康源大道;东江文化之“源”有:中国传统文化之“源”——“仁和长廊”(镶嵌中国名校簡介和校训、中国文化名人名言);西方先进文化之“源”——“德赛长廊”(镶嵌有世界名校简介和校训、西方文化名人名言);客家文化之“源”——围龙屋(源善综合楼)、四合院(教学楼、宿舍楼)、窗花墙、金摇篮、大脚印等客家人文景观,无不浓缩“源”之精华,尽显中华源文化和河源地域文化之特色。

学校课程之“源”——“百源课程”,既涵盖了国家设置的学科“本源性”课程、学校开发的体艺“拓源性”课程,更有区域认同的超常“创源性”课程(广附班、国防班、创新班、源本善班等)。“源善课堂”教之“源”则有“课标源、教材源、学情源”,更有“承接源、辅助源、契机源”等;学之“源”既有“目标源、方法源、动力源”,更有“问题源、情境源、生活源”等。教学过程之“源”有寻源定向(学情溯源、目标定向)、汇源自能(问题汇流、自主学习)、宏源共生(互动研讨、合作分享)、探源至清(质疑探究、精讲点拨)、固源至深(练习巩固、限时提能)、拓源至远(拓展迁移、总结提升),更有开源激学、思源问学、汇源助学、探源展学、拓源用学、溯源复学等。而“源善课堂”的理论之“源”主要有:孔子启发式教学、张熊飞诱思探究教学法、成长型思维、探源型思维、金字塔学习法、布鲁姆目标分类法、郭思乐源流式教学、项目化学习法、彭小明溯源教学法、探究式课堂教学、“引导—发现”教学模式、渊源学、内源发展学等,可谓教育教学涌动“源头活水”,为生命注入“源源不断”动力。

东江中学之“源”,尽显河源东源的山光水色:一个“源”字,体现东江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文化风采;一个“源”字,彰显出“做源头正确的教育,育善果分明的人才”的教育理念;一个“源”字,蕴含了“探究万物之本源,达致人性之至善”的核心价值观。东江中学之“源”是河源市最具特色的“本源文化”[1]的缩影,是全市所有中小学唯一凸显本源文化的品牌学校,必定“源头一方水,万绿出河源”,成为河源市最富有文化底蕴的窗口学校,客家古邑的一株教育新葩。

二、何为“善”?

“善”实乃“若水”之“上善”本质,赋予吉祥美好之本义,指人性中一切光明美好的正面品质与理想特性,“善”不仅是道德意义上的善,更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的理想状态,它包含着知识、文化、能力、品质、智慧等我们教育中一切光明美好的追求。

东江楼宇之“善”有:崇善教学楼、集善教学楼、致善教学楼;校道之“善”有:本善大道、善策路、善学路、善思路、善行路、善待路、兼善路、尽善路、美善路。东江育人理念之“善”提炼为:溯源教育本真、培育至善公民,即培养立足于二十一世纪现代社会(“主体善”)与人和谐发展并推动社会进步(“客体善”)的现代公民。而德育之“善”包括培养学生的认知善(客观公正、理性判断),情感善(爱心包容、重情忠义),意志善(自我管理、责任担当),行为善(互惠利他、报效家国)。教学三维目标的之“善”包括知识善(正确完善的知识体系),能力善(善学善用的实践能力),品德善(善良美好的道德品质);学习方式之“善”包括主体致善(个体学习,自助提升),客体致善(互助学习,助人成长),团体致善(合作学习,团队成长),公共体致善(全体学习,共同提高)。而生命成长之“善”则包括生存善(珍爱生命、健康生活)、发展善(生涯规划、适性发展)、愉悦善(悦纳自我、愉悦他人)、圆满善(自我完善、福慧丰盈)等。无不体现“千教万教教人向善、千学万学学做善人”的育人文化。

东江中学十年办学之“善”,即是从2009年创办伊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的直接指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克服了初创期生源基础薄弱、条件不完善、教师队伍年轻等诸多困难,由前五年的“建立秩序、形成规范”过渡到后五年的“打造品牌、全面提升”,如今已初步形成了“源善教育”特色品牌,即“源头清楚正确,过程简洁流畅,方法充分优化,符合教育规律和学习者的身心成长规律,能够实现教育效果最优化”的教育(源头要善[源清],过程要善[流畅],结果要善[至善]),或者说“源善教育”是指关注教育的源头和善果的必然联系,以受教育者的“源头”为依据点、出发点,开展的一系列“使人向善”[2]的社会实践活动。诸如源善积分制、全员育人、学生行为扣分、申诉及开除跟读制、主题教育制、体育运动俱乐部、两节两会等。“源善教育”是一种教育的理想追求。

三、何为“源善体验”?

“源善体验”是指东江中学全体师生自觉认同和躬身践行“源善文化”的一种特色育人范式,它强调育人要从“源”出发,做到“源头正确”,让教育真正回归其本质、本真与本色,回到它的原点、规律与常识上来;向“善”而行,做到“善果分明”,让教育达到至善的结果,并且得到丰富而清晰地表现出来。具体体现为每一个东江人以今天为源头,以自己的现状为源头,不自卑,不懈怠,天天努力,天天进步,争做最好的自己,沿着美好与光明这一“至善”的方向,努力前行,实现最好的結果。

“源善体验”是一种“开源式”的先始行动,强调先始依据、目标梦想、方法计划的重要性,凡事要对准目标和元点,精细考量、做足准备、预设铺垫、前置规划等。

“源善体验”是一种“自源式”的个性成长,强调每一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地的,每一个人都可做最好的自己,均要学会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养成,自我超越,同时强调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相比,每天进步一点点,不断完善,不断超越;

“源善体验”是一种“正源式”的价值体验,强调每个人该应寻正理、走正道,追求光明美好的价值,做正面、积极、阳光、富于天性的自我,找到自身存在的正面价值和做人应有的自信;

“源善体验”是一种“思源式”的成长过程,强调不忘那些让人感动的美好源头,自我反思,明确天赋只是起点,人的才智通过锻炼可以提高,只要努力就可以做的更好,把每一次挫折失败,都看做是提高自己的机会,从而不断进步、不断完善;

“源善体验”是一种“聚源式”的互助行动,强调亦师(源善)亦友(善友)的师生观,“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每一个人在课堂中都可“相观而善”,成为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源师”,同样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发现问题、求助他人、向人学习的“善友”;

“源善体验”是一种“探源型”的思维过程,强调以探索事物本质为目的,为了更好地重新获得新的结论,一定程度地离开现有水平的认识结论及其理论体系,将问题溯回到原始的更为本质的实体或规律上进行的考察和研究,从而达到通过对事物本质的重新认识,使学习问题得到较正确的解答。

“源善体验”是一种“拓源性”的课外实践,强调通过学生社团、游学、社会服务、实践和劳动,增强自我成长和学习体验,用各种课外活动“体验”去养成学生的素养。

……

总而言之,“源善体验”是指一切重视教育教学的源头发端,从源出发、逢源而为、依源而行,实现“完善知识、完善能力、完善人格”的行为范式。“源善体验”不仅适合在学校课堂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也可以在课外体卫艺等实践活动中研习修行,更可以在家庭和社会中广而行之,感染他人与社会。

问渠哪得清几许,只有源头活水来。探源十载芳满园,致善不息誉东江。我们东江人已融入东江河、源头水、万绿湖的至善品格。“从源出发、向善而行”的成长理念已植入每位东江人的心中,只要大家都来实践“源善体验”,东江中学的源善教育定会取得有理想的育人效果,源善教育之花必将在南粤教育百花园里精彩绽放、馨香致远!

参考文献

[1]孔晓宁.河源本源文化惊探[J].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12(06).

[2]南丽.教育就是使人向善、向上——访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田保华[J].中国德育,2011,6(12):50-53.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附属东江中学

猜你喜欢

育人模式
网络武装高中德育助推育人模式转型
高职院校“双导师”育人模式构建思考
构建育人模式转型下的生物课程体系
论学分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构建协同资助育人模式的路径分析
职业能力业绩化: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的问题和育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