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真实性角度反思一则社会新闻引发的民事诉讼

2020-09-10潘正茂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0年44期
关键词:民事诉讼真实性反思

摘要:以笔者亲自采写并引起民事诉讼的一则社会新闻为例,分析和反思存在的各种问题,得出深刻的教训。强调必须坚守新闻真实性这条生命线,新闻采访必须全面深入,新闻写作的遣词造句必须慎重严谨。提出急于求成是初为新闻写作者的大忌,新闻采写要树立风险评估与规避意识。

关键词:社会新闻;真实性;民事诉讼;反思

社会新闻是涉及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风貌的报道,尤以社会道德伦理为基础反映社会风尚的新闻为主。社会新闻注重以人为本,是以社会伦理道德为基础对现代社会的解析和对不同形态的人性展示,是反映生活、意识、问题、现象,有深度、有教育、有传播意义的事实新闻报道。社会新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社会性、真实性和教育性[1]。笔者以其曾采写的一则社会新闻所引以的民事诉讼为例,主要从真实性角度进行反思,得出深刻的教训。

一、基本内容与民事诉讼过程

社会新闻因其社会性特点,受众面广,传播速度快,极易引起共鸣。尤其对于社会问题的报道,其人其事无疑会对所涉人物形成强烈的针砭,所以采写与发稿都必须慎重。下面是笔者于1990年10月15日发在某晚报上的一则社会新闻:

行凶杀人郞婿如“狼”

9月20日上午,一位捧着血淋淋右手的老人,在极度痛苦的呻吟中被人扶进了某某医院。老人名叫杨某某,今年73岁。其女婿伍某某,长期不务正业。8月19日,伍又因作风问题受到妻子的指责,夫妇俩大吵起来。杨某某老人因看不惯女婿的行为,出面责怪了几句。女婿怀恨在心,遂起歹意,于第二天早晨,将柴刀藏在身后,乘老人不备,在其右手上猛砍了一刀,伤口长达6厘米长,当时血流如注。公安机关闻讯赶到现场,目前此案正在调查之中。

两年之后的1992年3月的一天,笔者突然收到法院的一份《民事诉状》(副本)。正是这则社会新闻中的那位女婿将笔者和报社诉诸法庭。原告对新闻内容进行了全面反驳与否定,认为新闻内容与事实完全不符,存在严重的“无中生有”“夸大其词”“不实描写”。要求法院责令被告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事情发生后,法院派人与笔者交流,想协商处理。但笔者最先认为事实依据充分,决定应诉,但因已找不到确凿证据而放弃。最终通过法庭协调,由笔者出具了一份相当于承认报道失实的说明,并交了40元诉讼费而了结。

二、问题反思

反思这则《行凶杀人郞婿如“狼”》的社会新闻,其主要内容反映“杀人”这个基本情节,并附带引出“杀人”者“长期不务正业”“作风问题”等普遍受人关注的伦理焦点,无疑对一个人的操守具有很强的杀伤力。如果事实失真,必然引起轩然大波。好在当时尚无网络传播,若放在时下网络发达时代,所造成的影响不可估量。仔细分析反思,该新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基本事实未加核实。凡涉及问题性的社会新闻,如打架斗殴、伤人杀人等问题,一般应以公安机关介入时的结论性笔录为准,或以多方求证的无可辩驳的事实为依据[2]。但该新闻只是凭“杨某某”老人的口述,关键是并未对这份口述所涉及的事实经过进行调查核实。引发诉讼后,笔者曾经过多方寻访,找到了这位老者,但他以年老、记忆模糊为由,拒绝回答任何问题。

2、偏听偏信。偏听偏信是对待任何事物公认的错误态度,新闻写作尤其不能如此[3]。当年笔者父亲因病住院,正好与“杨某某”老人同一病室。见老人因伤行动不便,且当时不见有亲属服侍,笔者便帮其打洗脸水,拧好手巾,并买早餐给他吃。笔者的善意打动了老人,他便说出了受伤经过。笔者十分同情老人遭遇,决定打抱不平,并在同情心的驱使下,完全听信了老人的一方之词。即使在诉讼之后,老人的女儿、孙女找到笔者倾诉,其观点也明显站在笔者一方,但为时已晚。如果当初笔者能够在第一时间找到这母女俩核实,事情准确性便会得到有力印证。法律与新闻一样,只相信事实真相。

3、观点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同情是善意的出发点,但盲目的同情有时会事与愿违。笔者当时刚刚参加工作,年少气盛,社会阅历浅,因同情弱者拍案而起。在该则新闻的行文观点中带有明显的个人主观色彩,恨不得将伤人者说得一无是处。所以便将口说无凭的“长期不务正业”“作风问题”等作为新闻事实依据。

4、行文夸张。新闻不同于文艺作品,除新闻通讯之外很少采用修辞手法来表现。即使是新闻通讯也强调少用、慎用修辞手法[4]。而《行凶杀人郞婿如“狼”》这则社会新闻中,标题采用了比喻手法,虽然排列整齐,意思明了,夺人眼球,但明显夸大其词,与事实不符。又如“猛砍一刀”“血流如注”等用词,也存在夸张成份。再如“怀恨在心”“遂起歹意”等用词属于心理猜测,纯属主观臆断。

三、教训

新闻失真造成虚假新闻,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纯属虚构的所谓新闻;另一类是未加核实的新闻。无论哪一类都属假新闻。假新闻害人害已,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5]。还有的假新闻撰写人因此而被判刑,这方面的教训十分深刻。

1、必须坚守新闻真实性这条生命线。真实性是新闻的灵魂和生命线,只要偏离了真实就不能成其为新闻。新闻的真实性必须达到三个要素,即细节真实、整体真实和本质真实[6]。《行凶杀人郞婿如“狼”》这则社会新闻中的细节、整体和本质都存在失真的成份。根据原告民事诉状陈述,并经法庭调查认可,并非女婿用柴刀砍伤岳父,而是岳父向女婿丢出一只空啤酒瓶,打在楼梯扶手上反将其右手划破。整体事实与新闻稿内容完全反转。同时,称派出所民警当时确实赶到了现场,经察看后排除了柴刀伤人的情节,也未对女婿作任何处理,这与新闻中事实经过和“目前此案正在调查之中”的模糊概念等在细节上明显失真。

2、新闻采访必须全面深入。这是新闻记者和所有新闻写作者的基本素养和职业操守,也是保证新闻真实性的有力措施。如何做到全面深入采访,除了要勤奋和克服各种困难以外,特別要注重采访的方法。如伤人、杀人等案件的采访,一是必须与双方当事人见面;二是要采集证人证言,对目击者进行采访;三是如有公安机关到场,必须采访公安人员,并仔细查阅办案笔录等资料。而《行凶杀人郞婿如“狼”》的新闻,无现场采访,无证人证言,无公安办案资料印证,仅凭当事人一方之词为依据,偏听偏信,自然难以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3、急于求成是初为新闻写作者的大忌。对于初学写作的人来说,都有一种急于求成,甚至急功近利的毛病,总想尽快在报刊上看见自己的名字。从个人的成长进步来看,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在报刊上有名是激发写作热情、提升写作水平的一个有效而快捷的办法。但为了有名、扬名而违反基本规律的写作,只能换来骂名和臭名。笔者当年刚刚参加工作两年,总想着尽快证明自己的能力,只顧满腔热情的释放,而忽略了对事物真实性的考究。

4、遣词造句必须慎重严谨。新闻的遣词造句与公文有相似之处,特别注重逻辑思维和用词的准确性、严谨性。新闻与文学作品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要慎用、少用或不用文学修辞手法,更容不得情节的虚构、猜想和观点的臆断[7]。新闻必须以有根有据的事实真相、雄辩的思维逻辑和揭示本质的正确立场对事物予以客观的展示。任何夸大、遮掩或猜测等不实描写都是对新闻真实性的否定。

5、要有风险评估与规避意识。一是要作好采访前的准备。用什么采访路线,采访什么人,重点是哪些,站在何种立场,值得注意什么事项等,都要仔细考虑,做好攻略[8]。二是要依托结论性资料。对案件类的采访,要找到公安等业务部门的笔录、调研报告、案卷等结论性资料,以此为基准,以防变调走样。三是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握时代特征,紧跟时代步伐,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表明正确立场,努力弘扬主旋律[9]。四是要遵循新闻基本写作规律。认真学习和把握新闻基本要素,不断丰富新闻写作知识,遵守新闻常识。坚持真理,揭示本质。五是要尽量规避风险。坚持以人为本,尤其对一些凶杀案件、重大事物等,要多从伦理角度考虑受众和当事人的心理感受[10],不必对血腥场面作过细描写,有时可对真实姓名作技术处理。同时,要对有关新闻采访的证据资料进行保存,既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也备事情变故、反转时的应急之需。

四、结语

新闻的真实性越来越受到各种因素的挑战,保持初心,正本清源是新闻采写的基本根基。在新闻采写中,只有勤奋务实,遵循规则,提高素养,坚持真理,弘扬正气,揭示本质,规避风险,才能写出经得起检验、受得住考验的好作品。

参考文献:

[1]宋小卫.坚持新闻真实性初心——假新闻治理的背景及原因考察[J].报林,2020(04):16-18.

[2]高蕊.浅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J].数字传媒研究,2020,37(08):30-32.

[3]迈克尔·林奇,萧俊明.虚假新闻与真实性的未来[J].第欧根尼,2020(01):1-17+162.

[4]吴淑云.新闻写作的真实性与文学性[J].记者观察,2020(18):98.

[5]王艳丽.记者如何保障新闻的真实性[J].青年记者,2020(14):60.

[6]李越,李泽敏.浅析媒体报道的新闻失真现象——基于新闻媒体道德分析5·24南昌红谷滩杀人案[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07):77+86.

[7]任姗姗.论新闻与文学真实性的区别——兼论坚持新闻真实性的意义[J].记者摇篮,2020(04):11-12.

[8]谢耘耕,李丹珉.传感器新闻的发展与风险规避研究[J/OL].新闻界:1-7[2021-01-03].https://doi-org-443.webvpn.nefu.edu.cn/10.15897/j.cnki.cn51-1046/g2.20201228.001.

[9]吴晶,叶冲.“三文鱼事件”中的澎湃新闻网——基于风险时代的视角[J].新闻论坛,2020,34(05):99-102.

[10]邓显军.浅析政务新闻的写作规范与风险规避[J].记者摇篮,2020(07):59-60.

作者简介:潘正茂(1968.4-),男,湖南岳阳,学校:岳阳职业技术学院。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 414000)

猜你喜欢

民事诉讼真实性反思
Van lier真实性原则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民事诉讼中的近亲属拒绝作证权
浅谈我国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
导流罩式水平轴水轮机实验设计
法律移植视阈下英、德民事诉讼制度在山东租借地的“本土化”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雕塑真实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