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探索

2020-09-10王增芬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可视化

摘  要:先进的教学理念是保证教学改革创新发展方向的重要前提,行动导向教学实现了由以教师、教学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理念转换,教学方式从“教知识”变为“教方法”;教学设计关注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和学得怎么样,尤为重视非专业能力的培养,如职业道德、责任意识和合作意识等;教学实施强调“可视化”,认为非专业能力同样可实现“可视化教学”,较好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常见的“教”与“学”脱节问题。本文在系统地梳理了行动导向教学核心理念的基础上,基于高职教育和高职学生的特点,初步探索并形成了行动导向教学法与高职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结合的思路。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行动导向教学;可视化

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行为科学迅速发展,人们发现“教学也是一门科学”,不仅应该有科学的依据,也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在研究哲学、社会学和教学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同时,人们也在思考如何运用观察和实验等科学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20世纪80年代,“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逐渐发展为德国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一种现代化职教模式。其重要的代表人物德国职业教育专家托马斯·胡格教授(ThomasHug)及其团队从行动导向的研究视角对职业教育模式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开创了“胡格模式”,成为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助推器。行动导向教学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和依据,以“行动”为导向,重构了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生关系、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情境创设、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将“可视化”贯穿于教学始终,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动,从传统教学中单一的知识性学习向知、情、意、行多维人格的协调发展,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课堂教学形态。借鉴行动导向教学的核心理念与教学实践经验,创新与构建高职教育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视域。

一、行动导向教学的核心理念转化

行动导向教学是指導和组织整个教学设计、实施过程的一种模式,教师通过“信息、计划、决策、实施、坚持、评估”六个步骤,让学生在周密的计划中“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实施计划、评估计划”,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理解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获取职业技能,从而形成自己知识和能力。[1]行动导向教学将“可视化”贯穿于教学始终,强调让教师看得见学生的“学”,学生看得见教师的“教”。可视化教学即通过联想、引申、通感等方式,将抽象的理论性知识转化成相关具体形象的学习活动、知识体验和视觉图像等,以促进知识的获取、传播和共享。行动导向教学顺应了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使教与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性人格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一)由威权式“教”向平权式“学”为中心的转变

行动导向教学认为教育要为年轻人应对未来的生活挑战提供“有用的工具”,强调职业教育应该围绕其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教学理念要遵循“让学生全员全面积极地参与、以行为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2],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培养每一个学生。强调教育工作不等同于上课,教师“多教”会阻碍学生的学习,教师的职责不应局限在教授知识,而更多的是组织学习,要相信学生具备理性、自主学习和自我否定的能力,给学生更多地尝试、组织、思考、探究的时机。在组织教学或学习活动中,强调学生应该被置于活动中心,项目是课堂驱动的“剧本”,教师要成为“导演”,学生不是“观众”而是“演员”,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需要细心观察学生学习的反馈情况,关注如何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和培养完整的人格。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学习和情绪密切相关,学生不是机器,需要积极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关系也会成为学习的动机、纽带和动因。行动导向教学的重心因此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威权式“教”转向了平权式“学”。

(二)由“教内容重灌输知识”向“教方法重培养能力”为中心的转变

行动导向教学认为,根据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更基本、更重要的能力即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将取代专业知识的统治地位,职业教育要以提升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解决任务和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考虑,如何培养学生从以前完成单一标注的重复性工作逐渐演变为完成综合性工作任务。胡格教授认为,在当今社会向知识和信息社会转变的背景下,为了适应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需求,学生必须具有职业行动能力,它是由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构成的。专业能力不仅包括直接与职业有关的知识、技能,如理论知识和实践中形成的对材料、机器、设备、工具等操作技能,更应该包括知识的迁移能力;社会能力涉及责任、合作、宽容度、冲突解决、团队意识、礼貌、行动、反馈和解决方案等等;方法能力要求学生在新的工作、学习领域中,能够认识任务结构、运用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评价问题和决策问题,独立地将已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没有预先给定解决方法的特定的学习任务中。其中,方法能力是最核心的能力;社会能力贯穿于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始终,它有助于更顺利的团队合作并解决问题;而专业能力是载体,从易到难,以项目的形式呈现,确保能解决职业任务。胡格教授强调教师不仅“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方法”,他致力探索一种侧重于学生能获得什么和他们能做什么的培养模式,他认为信息瞬息万变的今天,专业知识的学习甚至要让位于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学习。教学目的由专业学习转向学生的全人格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即有条不紊的安排并按照工作计划,完成工作任务的实施,对其结果进行核查和监督,以确保工作质量。

(三)由“静态应然的宣讲式教学”向“动态实然的建构式教学”为中心的转变

行动导向教学强调教育工作者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来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胡格教授强调学习是学生根据原有的经验和知识主动选择和处理外部信息,从而意义构建新的经验和知识体系的过程。他主张通过整体、自我负责的、行动导向和过程导向的学习以掌握职业行动能力。首先,教师要通过“情境”“会话”“意义建构”“协作”等手段促使学生对新知识进行主动选择和建构。推进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学材”为中心,教师可以在框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自由决定“学材”的形式,建设模块化、项目化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其次,学生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具体的行为进行驱动。胡格教授认为专业能力是载体,是确保能解决职业任务的能力,任何能力的培养需要融合到各自专业的教学中。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专业知识为载体,设计一些重大的问题或任务,将大任务分解成小任务,分层次地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六个阶段(或环节)给学生下达行动导向的学习任务,每个环节都有学习目标、能力达成、工作方法及完成的时间要求等,教师要运用适合的教学策略和多样的教学方法,支撑并驱动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构建和解决问题,并及时地进行反思与调控,充分掌握并获取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技能、独立解决问题和任务的能力。再次,要实施可视化教学。让教师能够看见学生的“学”,学生看见教师的“教”,促使学生逐渐成为自我教育的老师。最后,“团队学习”是基本的活动方式。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基于项目的任务学习,通过实验实训、小组讨论、项目竞赛和成果分享等形式在“学中做、做中学”,以充分激发学生的课堂获得感。

(四)由“单一静态考核”向“多元动态考核”为中心的转变

行动导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成果评价,以实现“以评促学”目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以教师为主,主要考察教师风度、课堂知识点含量、语言组织、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等。今天如何评价好的课堂教学?行动导向教学提出了“三有”(即有用、有趣和有效)的课堂评价标准。有用是指教学内容要摒弃过多的理论知识和过深的专业技能,围绕基本的专业技能来展开,保留真实有用的内容;有趣则是通过在课堂上组织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吸引每位学生积极参与;有效主要指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沉淀之后,学生具体的进步或持续的发展。对此,行动导向教学主张多元化、可视化评价。多元化评价包括主体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手段与方法多元化等,强调只有采用以终结性考核为主,过程性考核为辅,自评和他评兼而有之的多元化评价,由关注教学内容投入转向关注学习成效,关注主观感受到关注实证,关注典型案例到关注全体,才能实现评价的真正价值,培养出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可视化评价即学生成果的呈现与评价,采用思维导图、卡片学习以及知识海报等可视化形式,使学习成果得到固化和展示;通过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开放式走廊评价等方式,及时评价和反馈学习成果,强化学生的知识记忆和思维训练,层层推进,以促进学生进步与发展。可视化评价注重学习成果的固化,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也可提升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行动导向教学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践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政治和意识形态教育、思想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3],因此,要想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把“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样教?”等问题理清了。一方面,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有着高等教育的共同属性,都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和接班人的重任;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又有着显著的特色即重实操和技能,这就要求高职思政课在坚持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导向的同时,也要坚持职业价值导向,要以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为目标,突出职业素质和工匠精神的培养。行动导向教学的核心理念与高职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导向高度契合,它为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启发。

(一)回归主体性需要,培养学生整体的职业行动能力

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的束缚,目前仍有部分思政理论课教师未能摆脱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影响,而忽视和弱化了学生在“课程学习”和“课堂学习”的主体性需求,即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本质活动是对象性的实践活动,人正是通过实践活动把自己的主体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而使外部物质世界具有了属人的性质。”[4]人的这种通过实践来主动地认识、选择、接受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性和目的性,在哲学意义称之为“人的主体性”。思政课教学应该回归学生主体性需要,教师需要在对学生专业、职业发展阶梯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基于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理论体系,运用多种灵活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如“通过设置项目任务或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体验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实现真实的感悟内化,且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正视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的能力”[5],引导学生将理论形态的教材教学知识体系与现有的认知结构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以激发其主体意识和学习动机,促进其从感性认识和现实实践出发深化对理论问题的思考和理解。从而找准其自身问题,在释疑解惑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法律素质,提高其职业行动能力,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和发展性人格。

(二)分解三级能力指标体系,设计行动导向的模块化教学内容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教材,由中央组织全国优秀的专家编著而成,集权威性、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于一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理论体系及其逻辑结构无疑是科学而严密的,然而教材的意识形态性、政治性、理论性、科学性较强的特点,导致教材所指向的价值认识和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高深又抽象,难以具体操作和落实,且教材体现的能力点存在重复现象,如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理想信念、社会责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因而首先要对课程目标及其所指向的能力进行分解和细化。课程目标应与所属专业能力指标相呼,力求明确、清晰且具体。思政理论课程目标要对应职业行动能力指标和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可以设置3-5项一级能力指标点,每个能力指标点可以对应四门思政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设定为70%以上的学生能够完成,二级能力指标数量以4-6项为原则(特殊指标除外),不宜过多或过少,涵括认知、态度和技能三个领域,与之相对应的三级能力指标可以设置若干项,应精准掌握动词,细化能力和层次的用词(可参考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用词),同一领域的相同知识向度仅呈现最高阶动词,较低阶动词无需呈现。其次,以职业行动能力为培养导向,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重构。在全国统编教材内容不变、学时不变前提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想行为轨迹,围绕单元教学任务,结合学生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对教材中的知识和能力点进行设计,编写出与行动导向教学法相匹配的系列教学专题、学习活动及其方法,创制教学任务书,将思政理论课的能力指标融入专业学习要求和人文素养的培育中。

(三)遵循“六步教学法”,组织行动导向的教学与学习过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每个单元设计的教学活动,围绕“三个明确”(即明确阶段学习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目标、明确学习情境、明确学习方法)的目标,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个阶段(或环节),对每个阶段要达成的能力进行分解。在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一个学习项目,不是教师给出和确定组织措施,而是组织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独立的制定计划、组织学习过程、制定评价标准并检查学习成果,引导学生彼此之間对学习过程和成果负责,激发学生提出多种建议,而不是只有一种答案。在整个过程中老师主要是观察而不做指点,除非发生安全性问题或昂贵的设备会被损坏,教师才给学生指出错误,告诉其正确的做法。老师观察什么呢?并不是评判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主要是观察学生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达成情况,从学生的角度把握学习任务的数量和难易程度。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主导,让学生在做中和辩中学,在解决复杂问题或任务过程中,不断反思学习和改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计划与实施,完成完整行动过程中的学习活动后,学生也由此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四)以学习成果为导向,实施动态的多元化教学评价

伴随着学生学习模式的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构建与之相匹配的课程评价体系。基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数理逻辑等知识能力不如本科院校的学生,但他们却拥有很强的形象思维能力。这既是他们的弱势,也是他们的优势”[6]可视化评价以学生学习效果为导向,以终结性考核为主,过程性考核为辅,自评和他评兼而有之,尽量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分解和细化为可观测、可评价的指标点,以达到促进课程教学,提升自信心和成就感,提高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培养出适合企业岗位胜任力的应用性人才。它采用多元主体进行评价,如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其中,学生评价侧重于将自己或小组学习成果,对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四个环节中要完成的各项任务进行检查和验证,以检验学习成果的达成度和合理性。小组制作学习海报过程中同时也反映出了专业能力之外的非专业能力;小组互评侧重于学习成果的任务达成度和创新性的分析,每个小组的可视化成果不同,体现了小组的个性和不同的理解,每个小组有自己的特点,每个人采用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对于信息的理解不一样,用适合自己小组的方式表达出学习内容;教师评价在整个过程中不必关注细节,只要关注学生表达的逻辑关系,通过所展现出来的图,即可大致把握学生的掌握知识的程度。并将图以一定的形式展览出来,可以激励学生再学习,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强化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能够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成就感。

三、基于行动导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的举例分析

(一)以“行动”为导向整合课程的教材和教学内容

2018年版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十章第三节的内容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且逻辑体系都是围绕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践行”展开的,主要是从认知层面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很多内容都是重复的。以行动为导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首先要整合两本教材中关于这一专题的教学内容,编写教学专题、确定教学项目、学习活动及其方法。

(二)以“行动”为导向分解能力指标体系

对学生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性、意识形态性、理论性比较强,知识具有抽象性、思辨性的特点,使学生难以观察、理解、体验和落实。依据行动导向教学的理念,要想实施有效教学,必须将社会主义价值观进行分解,细化成学生可体验、可操作且教师可观测、可度量、可举证的三级能力指标体系。见表一:

(三)以“行动”为导向精心设计教学和编制课堂任务

根据行动导向的能力指标要求,要把“以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贯穿教学始终,围绕每项价值观的能力点设计教学任务、开发教学内容,要求把“答案”变成“问题”,将“问题”转化成学习行动任务。教学设计的前提是在不脱离教材体系的基础上,将其转化成通俗易懂的教学体系,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然后要运用适合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进而把教学内容上升到思想体系,帮助学生除了能学到知识,还能产生情感认同、理性认知,能够提升他们的意志力和实践自觉,做到知、情、意、行统一发展,实现从有效教学到高效教学再到魅力教学的转化。

(四)以“行动”为导向实施课堂教学及其评价

在新媒体环境下,可运用蓝墨云班课、学习通等APP功能,使制定任务、下发任务、检查任务、评价任务的 PDCA 循环能够在随堂“行动”高效完成。课上,为学生提供与完成教学任务相关的学习材料,创设学习情境,组织学生探究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引导学生关注与教学主題相关的体验与感悟,在对“问题”的探讨与追问中建构思想,激励学生团队大胆探索和尝试,及时给予心理、方法和价值引导;指导学生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改进计划、完善方案和拓展思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实现“在做中学”,不断地反思和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课上另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成果评价,根据情况选择多元性和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对行为导向教学的目标、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关注学生价值观、行为和能力的生成与变化,使学生的认知、情感、能力和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以综合提升。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行动导向教学的核心在于“调度”“激励”“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教学是一门科学,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是把握学习规律,学习理论是第一性的,教学理论是第二性的,教学理论是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派生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能力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学习领域”课程:概念、特征与问题——关于德国职业学校课程重大改革的思考[J].外国教育研究,2003(01):27.

[2][6]张婕英.行为导向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教学设计与实践[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6(12):80-83.

[3]袁江.基于多元智能的人才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01):1.

[4]央视网.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18)[2019-11-20].http://news.cctv.com/2016/12/08/ARTIihpHZs56dGPSnK5b5x5y161208.shtml.

[5](德)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著.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荣震华,李金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35-236.

[7](美)玛丽·凯·里琪,著.可见的学习与思维教学:让教学对学生可见,让学习对教师可见[M].林文静,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

[8]徐龙.行为导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关于教师与学生行为优化的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韩谦

作者简介:王增芬,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博士。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高教立项课题“新媒体环境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变革研究”(课题编号:D/2018/01/60);2017年度江苏省教育系统党建研究会立项课题“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17JYDJ-YB0060)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行动导向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可视化
数据可视化设计在美妆类APP中的应用
思维可视化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共形映射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共形映射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行动导向理念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高职院校行动导向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经验研究
行动导向教学在中职会计课堂中价值与运用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