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生态文明的展览展示与文化内涵研究

2020-09-10张庆

商展经济·上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时代精神

张庆

摘 要:黄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整体发展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环,其涉及诸多学科,诸多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对黄河文化的历史解读,提炼出黄河文化生态性、融合性、开放性的时代精神。在进行对黄河文化传播约束因素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黄河文化传播途径的建议。

关键词:黄河文化  时代精神  黄河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被作为“五位一体”战略目标之一,中国积极地探索生态文明现代化道路。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出一个重大国家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黄河作为教诲与养育了无数华夏儿女的母亲河,也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载体。黄河文化时代精神的提炼与传播问题也成为相关学者研究的重点问题。

1 黄河优秀文化蕴含的时代精神

1.1 黄河生态文化精华——天人合一

早期的中华文化即黄河文化,是依赖于农耕作为生产发展方式的,黄河流域的先民自古便懂得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通过利用自然规律获取更多的发展资源,同时也总结出许多关于生态方面的独特理念。农耕生活要求顺应自然规律,黄河流域先民们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了天地人的独特生态理念,划分节气来指导农事的天时理念、物尽其用,崇尚节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等。这都体现了黄河文化中独特的生态观念,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状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本就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类维持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就是在打造一片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

1.2 黄河融合文化——民族大统一

“在尧舜禹时代,黄河流域水害频发,受水灾影响的部落逐渐聚集于适宜农桑的地域,原始封闭的氏族逐渐联合形成部落联盟共同应对水害,并诞生了管理需求和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中华民族在历经5000年的历史中不断地融合周身的一切来壮大自己,发展自己。在经历过炎黃时代的上古部族交融形成了根深与中国人价值观念的“炎黄子孙”理念。在东周时代,诸国战乱,百家争鸣,这一次各诸侯国的强烈碰撞与融合诞生了第一个封建王朝,也完成了中华民族在更深层的融合。迈入魏晋南北朝时更使得周边各民族文化与黄河文化产生多重对话,完成更多元的,多层次的文化与民族融合。在多次的融合过程中,黄河作为文化的见证者、承载者与传播者融入了如今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

1.3 黄河开放文化——陆上丝绸之路

黄河文化在诞生之初就具有地缘性质,后期更是在与周边国家以及其他大陆国家的沟通交流中不断发展。所以,黄河文化天然便带着开放的因素,有着属于自身独特的开放文化。“早在汉朝,汉朝的中央政权就曾派遣张骞、甘英等出使西域,开辟从长安(今西安)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建立起大汉王朝与西亚和欧洲的经济、文化、政治等联系”。丝绸之路的诞生使得黄河的开放更为世人所见识,也使黄河文化具有那个时代特性的开放文化。黄河的开放文化是动态的,也是在不同时期与不同主体交流沟通中所确立、所阐释的。黄河文化从开放中获取新的能量,也向世界展现着自身的开放与智慧。现今“一带一路”的价值理念也不失为是对于黄河开放文化的现代阐释与解读。

2 黄河文化传播的约束因素研究

2.1 面对多元文化带来价值理念冲击的应对方式不足

多元文化的冲击对主流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黄河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不同价值理念的挑战。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黄河文化应对方式不足,滞后也导致了理念上对黄河文化认知不足的问题。首先,在信息化时代,随着国内外各种主文化、次文化的传播,国内个人主义兴起。作为有集体主义思想的黄河文化不可避免地被打上“守旧”“古制”的标签,这些片面地解读导致了黄河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呈现边缘化态势。其次,黄河文化对多元文化融入主动性弱。多元文化代表着更多的交流沟通,深度挖掘黄河文化内涵的机会。黄河文化挖掘工作不足,各领域专业人员不够,导致黄河文化的解读呈现主次颠倒态势。被其他思潮或者主义如“复古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功利主义、经院主义”等进行非理性解读。这些非理性解读在黄河文化传播中极易对大众理解黄河文化带来阻碍与误导。

2.2 黄河文化阐释不足,碎片化解读过多

黄河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工作已经展开,但目前仍存在“一家之言”的问题,对黄河文化现代性阐释不足,碎片式的解读也导致黄河文化呈现浅层化。首先,黄河文化是一种动态的,具有强大生命力与时代性的文化。在新时代,黄河文化更应该积极地与现实对话,进行更广泛的文化融合,不断进步发展,而不是一直滞后于对黄河文化的“照搬”解读。关注现实问题,利用黄河文化提炼出新的应对方式,完成黄河文化的现代阐释转化,这样更能体现出黄河文化生命力与时代性。其次,黄河文化包含着中国5000多年的文化传承,是一种完整的、复杂的、多层面的、系统的体系。在传播过程中利用碎片化,简短式、浅层次的解读有着一定的传播活力与独特吸引力。但是,长此以往对黄河文化的解读会呈现片面化、割裂化、浅层化趋势,使大众难以把握黄河文化脉络,不能掌握黄河文化精髓,阻碍黄河文化的传播。

3 黄河文化传播途径研究

3.1 统筹各地生态与地域文化,制造地域文化产品

优秀的文化同样需要优秀的载体来呈现,优秀的产品也更有利于黄河文化的传播。具体可以从消费心理、生态优势、独特产品三方面进行文化产品构建。首先,以黄河文化的核心价值为主,引起消费者的思想共鸣,通过消费者回馈分析,建立相关数据库,把握消费者心理做好初步推广。其次,以各地生态自然条件为基础,在展现地域文化的同时,不断吸收市场中不同产品的优劣来弥补当地产品的不足。“只有确立统筹兼顾的地域特色与市场需求于一体的品牌定位,树立独特的文化品牌形象才能在目标市场中不断提高黄河文化产品的美誉度”。最后,在推广过程中不断创新,形成既有黄河特色又能满足消费者欣赏需求的独特产品。如今黄河流域的文旅产品大多停留在“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性旅游和初级休闲型旅游层面缺乏深度体验型旅游产品。在产品设计时要注意融合大众审美与地域审美,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科学结合,把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科学整合,进而打造出重点产品项目,突出产品特色。有了优质的产品才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进行黄河文化的推广工作。

3.2 进行多元文化研究,划分层次传播途径

“如何发挥黄河文化的现实价值,关键在于我们应该如何从现实入手,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核心内涵,并结合新时代语境进行合理阐释与转化”。黄河文化在具体传播过程中需要面对不同的人群,使用不同的传播载体,这会涉及多领域、多层次的融合交流。

首先,要加强各领域专业人才建设,对黄河文化进行精确且多元的解读。黄河文化解读是一项专业性强、跨领域性广的系统研究过程,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工作。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借助高校及各研究所力量,联合形成多元研究。从不同层面解读出黄河的内在文化,這样才能体现出黄河文化的合理性、科学性。

其次,在使用传播媒介如影视传播、广告传播、公共节日形式传播等路径时,要以具体传播需要来进行内容优化。要在不同领域、不同内容中讲出共同的黄河声音,将现代文化、大众文化、流行文化真正地与黄河文化融合起来。通过开放的、多形式的途径传播黄河文化,做到黄河文化内容的真正优化。

最后,面对不同人群时,要善于向他们传播多层级的内容。通过研究调查不同人群喜好,建立完善的市场信息数据库,推广不同层级的内容。在传播过程中从传播内容到传播精神逐渐挖掘出不同人群的情感共鸣,提升黄河文化的影响力,逐步进行全面的黄河文化推广。

3.3 依托新技术,实现黄河文化传播效果最大化

黄河文化在传播过程中需要借助一切可借助的传播力量,传播媒介。加大传播新媒介的开发,借助多方面传播力量的推广都有助于黄河文化的推广进程。在中国进入新基建的时代,必可预见的未来是关于云智能、VR、5G等新技术的数字化时代。运用云智能来处理黄河生态统筹问题,利用VR来进行黄河形象的新型推广,利用5G的便利来实时直播推广黄河文化等都是可供选择的传播新途径。实现黄河文化“内容产品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的升级,满足多终端传播和多种体验需求”。通过借助新技术融合进未来纵深发展的社会,积极探索在信息时代破解难题的新举措、新理念,将黄河文化作为中国发展的智慧后援,也是黄河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新挑战与新机遇。

习近平说:“同志们!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非一日之功。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既要谋划长远,又要干在当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让黄河造福人民”。黄河战略是中国的百年大计,是中国现代化特别是生态现代化的重要部分。提炼出黄河文化的时代精神是挖掘黄河文化,弘扬黄河文化,探索黄河文化前景的重要步骤。将黄河文化进行多元解读,现代性解读既是黄河战略实施的理论需要,也是人们理解黄河精神,推动黄河战略的现实需要。

参考文献

程璐瑶,金彩玉.文旅融合助推黄河流域旅游高质量发展——以河南省为例[J].旅游纵览,2020(03).

邢祥,邢军.新时代黄河文化传播创新路径研究[J].新闻爱好者,2020(03).

谷建全.做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这篇大文章[N].河南日报,2019-10-28.

董成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解读和传承建构[D].泉州:华侨大学,2016.

韩佳佳.山东省黄河文化品牌塑造与对外推广模式研究[J].人文天下,2017(22).

邓喜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重意蕴[N].西安日报,2019-10-22.

苗长虹.黄河文化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N].河南日报,2019-11-01.

新华通讯社课题组.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要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

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水利,2019(20).

猜你喜欢

时代精神
浅析播音主持的时代创新精神
以“幽默”的方式在荒诞中保持平衡
女排精神闪耀时代光芒
《西厢记》中崔莺莺形象的时代精神
元杂剧恶妇形象下时代精神的折射
论《李尔王》中的“解体”与“重构”
兵团影视文学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价值
论法律评价的三种精神
全球化时代抒情诗人盼耕诗歌的几个主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