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西部地区“农村留守学生”教育现状的思考

2020-09-10童晓军

高考·中 2020年7期
关键词:留守学生教育现状

童晓军

摘 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变迁,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改变了世界。但也导致了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农村留守学生。

关键词:教育现状;留守学生

一、农村留守学生的理论界定

叶敬忠教授认为,留守学生指在被调查时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每年在外务工时间累计超过6个月,而被留在农村地区交由父母单方、祖辈、他人照顾或无人照顾的农村学生[1]。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学生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对于农村留守学生的定义,本次摸排的对象是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满十六周岁农村户籍未成年人 。”结合笔者工作实际,在本文中的留守学生指的是接受小学教育,父母在年初外出务工年末务工回家的

二、西部地区农村留守学生教育现状探析

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因为务工经济收入低和城市教育费用昂贵等因素,将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是比较理性的选择,所以产生了留守学生群体。由此引发了我国约6100万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2]。

(一)学校层面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县城教育资源的配置相对丰富,而农村地区教育资源配置相对匮乏和欠缺。由于农村工作条件和发展前景等方面的考虑,使得年轻教师不愿意留在农村,年轻教师数量少。教师基本上以本地教师为主,且年龄结构不合理。一个教师带数门课程,更有条件偏远的地方,存在“体育教师教学生英语”的情况。

重视文化课成绩,忽视学生心理健康。近年来,留守学生本身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但是农村教育目前只能满足文化课的教育,严重缺少懂得心理咨询的专业教师。一旦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教师们有心无力,爱莫能助,只能通知爷爷奶奶领回家。这种教育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是长远的。

由于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发展,当下很多农村留守学生都选择去县城接受教育,愿意留在农村接受教育的学生数量直线下降,且都是没有条件去县城。通过笔者的调查了解,笔者工作的乡镇存在一所小学8个教师6个学生的尴尬情况。这种现象加速了农村社会的萧条。而去县城接受教育的孩子又面临着租房“陪读”的问题,隔代抚养和隔代教育的问题不但没能解决,还带来了安全等方面的一系列衍生问题。

(二)家庭层面

监护人“重养而不重教”现象明显。农村留守学生基本上是隔代抚养,年龄差异过大,监护人文化水平偏低,只能保证孩子的衣食住行,而且存在溺爱孩子的现象,容易对孩子的过失过分宽容,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根据笔者多年与留守学生接触的实践经验,留守学生大多具有以下特征:由于缺乏关爱,在学习和生活中怕受到嘲笑,课堂上不愿意积极主动回答问题;缺乏自信心,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感。

虽然父母外出务工带来了家庭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隔代抚养和隔代教育对孩子的心理情感、学业指导和生活照料带来的问题确是负面的。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由于父母监护的缺位让部分留守学生面临着品行失调等隐患。

三、提高西部地区农村留守学生教育水平的对策与思考

纵观古今,横看中外,很多教育家都对教育的发展有过深入的思考。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认为教育应体现生活、生长和发展的价值,建构一种美好生活,教育要直接参与学生的生长过程。而当前留守学生的现状却与这种理念背道而驰。

很多当今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均衡发展是新时代面临的新挑战。而西部地区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显得尤为迫切。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情况,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来弥补短板。

(一)政府层面

习总书记强调:“健全留守学生的关爱服务体系,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3]。学生是祖国的下一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这个问题不容小觑。所以,政府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使得教育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在硬件上改善学校的图书馆、教室、操场、食堂等硬件设施;在软件上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出台有利于高校毕业生留在农村就业的政策,加大对农村教师的收入补贴力度,使年轻教师愿意留在农村任教,乐于在农村教育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在为农村小学的教师配备上优化教师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建议为每一所农村小学都配备一名心理学教师。

政府通过招商引资来增加本地就业岗位,吸引年轻夫妇回乡创业,工作。

(二)家长层面

父母要充分认识到隔代抚养和隔代教育的弊端,所以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频率的看望孩子。如条件不允许,可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保证与孩子的定期沟通,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经常为孩子解决在成长中遇到的困惑,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家校合作

“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父母虽然外出务工,但是当今社会媒体十分发达,父母完全可以做到与教师的定期沟通和交流,形成一种教师和家长齐抓共管的局面來缓解当下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更多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养成孩子健康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叶敬忠、孟祥丹:《外出务工父母视角的留守儿童》《中国农村经济》,2010.12,68页。

[2]外媒:中国留守儿童高达6100万精神创伤受关注_《参考消息》官方网站http://www.cankaoxiaoxi.com/china/20160330/1113442.shtml

[3]赵磊磊:《农村留守儿童学校适应及其社会支持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第10页。

猜你喜欢

留守学生教育现状
如何提升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与教育现状研究*
浅析新课改形势下初中政治教学的策略与途径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一般工科院校大学生对我国环境保护现状的认知分析
中职留守学生的现状及班级管理策略
高校ACCA教育现状及其问题探讨
如何充分发挥留守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积极性与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