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培养策略的探究

2020-09-10解功星

高考·中 2020年7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策略

解功星

摘 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是新课改对历史学科教学所提出的新目标之一,也是新课标对学生能力发展要求的主要体现。对此,本文根据笔者教学实践,从历史故事运用、序列化问题引领、分析技巧传授三个方面分析了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能力的具体教学策略,以供探讨。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解释素养;策略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是新课改对历史学科教学所提出的新目标之一,也是新课标对学生能力发展要求的主要体现。它既是方法也是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的学习、解释与研究,同时也要求学生掌握学科基本技能,具备学科思维品质。因此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模式及手段,重视培养学生历史信息获取、分析和解释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呢?

一、解读历史解释素养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需要教师对历史解释内容有较为准确的把握,对历史解释内容有深刻理解,从而找到更具针对性、更有效果的培养途径。对此,笔者在历史解释素养的基础上,将历史解释内容分为以下三点:

第一,学会获取史料。这是学生学习高中历史所需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历史内容卷帙浩繁,并且有时候不完全是真实历史信息的再现,而是经过了一定的人为加工与处理的。这就需要学生在获取史料时,提高认识,观念正确。

第二,学会辩证分析史料。获得史料之后,依然需要进一步作出相应分析,对历史叙述史实与解释进行区分,以此加深对各种历史解释的理解。这就需要借助自身经验积累,以及基于历史表面现象对其事物间因果关系进行解释。

第三,学会评判史料,得出结论。学生需要在历史唯物主义观的指导下,作出客观、公正地评判,从而避免由于自身价值取向出现偏差或失误。

二、历史解释素养培养策略

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侧重于课本知识点的识记,忽略了学科基本技能和学科思维品质的培养。因此笔者尝试在日常教学中采用以下三种方法来培养学生历史信息获取、分析和解释的能力,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1.运用历史故事,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引入一些颇具色彩的历史故事,达到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但在高中阶段,历史故事在课堂中的作用应不止于此。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故事,引发学生思考与共鸣,促进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形成。

笔者在教学高一历史知识点“责任内阁制”时,就将以下三个历史故事引入课堂教学之中,以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故事一,“不懂英语的国王”:安妮女王没有子嗣,去世之后由其德国远亲乔治一世担任英国国王,但乔治一世不仅不会说英语,对英国国家事务也是漠不关心,最终导致英国内阁的行政大权转移到了财政大臣沃波尔手中,英国第一任首相也由此产生。笔者让学生针对这一历史故事,以小组为单位对“国王丧失的权力”进行探讨与分析。

故事二,“48小时首相”:1746年乔治二世对首相亨利·佩兰的提案给予否认,导致政府所有内阁人员集体辞职。乔治二世恼羞成怒,任命巴思伯爵为新的财政大臣,但是巴思伯爵受到了上届阁员的抵制,只当了两天首相就下台了,自此被称为“48小时首相”,这也是英国历史上任期最短的一位首相。对此,笔者还是让学生按小组分析这一故事,讨论“如果国王与内阁之间出现矛盾,内阁会怎样处理?”

故事三,“最年轻英国首相”:1782年英国在北美失败,诺思通过不信任案带领内阁所有成员集体辞职,24岁的小皮特上台组阁依然无法获得议会信任,但其向国王提议,可以将议会下院解散,宣布大选提前进行,最终从议会下院中剔除反对派议员,而这位年仅24岁的首相也被称为“最年轻英国首相”。笔者要求学生根据故事进行思考:当议会与内阁产生矛盾时,有几种处理方案可以采用?

上述三个故事及问题都以层层递进式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逐步分析史料,学生对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背景及发展过程有了更加明确的了解,从而明白英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同时也更加明确历史事件的发展规律。学生通过教师这一思路引导,加深了对历史形成的认识,从而形成初步历史解释素养,对历史史实的阐述也会更加客观,甚至可以根据历史史实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2.设计序列化问题,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课堂教学少不了提问。但是碎片化的问题往往并不能起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不仅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应该环环相扣、逐层递进,形成序列化。通过逐个解决问题,由浅入深,有效突破重难点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了解历史,学会通过阐释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来解释历史。

笔者在教学“科举制度”内容时,通过给学生呈现相关史料,设置了以下问题:

‘æ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科举制是在哪个朝代、哪任皇帝正式确定的?唐朝哪位皇帝在逐步完善科举制度以后,设立了武举?科举制度选拔的标准与特点分别是什么?其目的是要让学生对科举制度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即设立时间——选拔标准——选拔特点。

第二,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出现科举制的原因进行分析。学生在问题一的基础上,已经大致了解了出现科举制的主要原因有:①经济方面: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以及经济势力增强的庶族地主;②政治方面:隋唐统治者为了加强对中央集权的统治,进一步压制士族势力;③阶级关系方面:隋唐统治者为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基础,让庶族参与政权。

第三,将材料与所学知识结合,说明为什么“科举制度”被西方人称为是“中国第五大发明”?此问题是建立在了解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有助于学生通过了解科举制的积极作用,明白其得以延续千年的主要原因在于:①为历朝历代封建王朝选拔了一批又一批的栋梁之才;②提供一个相对公平、公正、公开的平台,帮助国家“选好官、用好人”;③为成百上千的寒门士人提供了一个进入参政治国行列的机会,更是为社会稳定提供了有效途径。

第四,根据所提供材料指出:为何到近代就废除了科举制?最后,让学生了解科举制的消极影响:无法适应近代对培养和选拔实用人才的需求。

这样,通过逐层递进、循序渐进的问题设置,学生不仅可以快速理清科举制概况,还能有效突破本课重难点知识,从而促使学生对科举制这一历史事件有更加清晰的认识,继而促进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

3.传授分析技巧,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史料包括文本材料、历史图片以及图表信息等多种类型,但不同的史料有着不同的历史解释思路。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时,注重总结不同史料类型,传授给学生相应的分析史料的技巧。例如分析图表信息时,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对以下关键点有所把握。首先,让学生阅读文字,明确信息主题,这也是历史解释的基础之一。历史数据图表标题通常都与军事、外交、文化、经济等相关,亦或者与人物活动、事件等相关。因此,学生必须要重视这一信息,紧抓重点信息,避免作偏离主题的历史解释;其次,学生一般都比较容易获取静态信息,通过对多个角度进行对比与分析才能获得有效动态信息。一般,学生可以通过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分析动态信息,其中横向大多是要求学生对数据的增长、下降及其具体幅度对数据进行分析;而纵向则是让学生对不同主体进行比较,寻找其中差距及各自所占比重;最后,通过时间寻找因果关系。我们都知道,图表信息的变化与其当时的历史及社会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自己固有知识基础上,分析当时社会背景,并作出合理解释。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深入,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已经逐步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教师必须要与时俱进,积极学习历史解释素養理论,深刻认识到培养高中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重要性,从而营造良好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历史思维,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培养并提高学生历史解释能力,促进历史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策略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困惑及对策
Passage Four